日期:2022-05-16
这是高中诗歌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议题
一、在“群文阅读”中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谈到的 18个任务群中,单独与语言相关的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这两个任务群。我们还可以寻找到很多个关于“语言”方面的议题。比如“古代名言在写作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梳理总结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本书中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伶官传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等文本,探讨这些名言警句的含义,掌握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构建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寻找和总结语义、语境、修辞和逻辑等方面的规律,判断运用是否恰当。提出指向明确的议题,对学生进行引领和训练,就能激起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信心。
此外,在群文阅读时,学生通过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在联系,可以把握文本整体结构,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连接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就是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有机的联系,直至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得体的交流、理解、分析和评价。群文的阅读教学,需要把语言文字当作必不可少的媒介,把群文本中同化的、异化的知识聚焦到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上,进而使学生的语用能力能够得到综合发展。
二、在“群文阅读”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尤其阅读活动的开展,一定会将思维活动融入其中,这也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在群文阅读中,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把抽象、复杂的物象形象化、简体化,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
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使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一课时,可以选取苏洵的《六国论》和贾谊的《过秦论》,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作比较阅读。学生在“群文阅读”后会发现:苏洵是从六国破亡的教训这个角度立意,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想要借古讽今,借此警告北宋王朝不能妥协投降,不可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 贾谊从秦国灭亡的教训来指出秦的过错,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希望借古规汉,想要汉文帝对百姓实行宽松的政策,以仁义治天下;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这一方向立意,提出“秦爱纷奢”导致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劳民伤财,以至灭亡。三篇文章都是借古讽今,谈论的都是六国和秦灭亡的故事,但得出的结论却各异。“同中见异”是群文阅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相同的题材下,在相同历史事件的描述中,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既能够发现相同之处,更能见迥异之点。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学生透过文本,真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便学会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懂得从同一历史事件中找到不同的阐述角度和立场,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既可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群文阅读”之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而这些作品无疑都是“美”的。无论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还是郁达夫心中故都的秋,亦或是陆蠡回忆中的常春藤,都包含着有丰厚感染力的语言,匠心独运的结构,优美动人的意境和丰富多彩的形象。各种各样的美无不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够创造美的过程。例如以“此花开尽更无花”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课,给学生罗列古诗词中涉及到花的诗句,并让学生体会不同花的象征意义。《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用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形象,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美誉。古人常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用梅花来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的诗句数见不鲜,菊象征的是高洁的品质,牡丹则是富贵的代表,兰花象征高尚,荷花象征清白。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除了能够阅读多个优秀的文本,还能比较和品味语言之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体悟美、创造美。在群文阅读多个文本时,文章的主旨各异,写法也万千。审美的表达更是迥异。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或者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审美的体悟也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本,比较中需要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互相比较,印证和驱动。对文本进行体验与鉴赏和整合,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真正起到美化心灵,丰富精神,净化灵魂的作用,进而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的目标。
四、“群文阅读”之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礼乐制度及美德善行作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语文学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善、向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群文阅读”在大量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独到见解,受到熏陶和启迪,并能对人生有所思考,增强文化自信。
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为议题,教师组织学生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归园田居》和辛弃疾的《永遇乐.戏赋辛字》做群文阅读。学生便能感受到诗人不谄媚权贵、不追逐功名利禄的美好品质。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议题,将杜甫的《蜀相》、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做比较阅读,学生便能体会古人在用一种严肃的、悲悯的心情关心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忠诚的爱。大量的阅读后,学生会自己寻找阅读的规律,掌握理解诗歌的本领,自然会感受到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屈原、李白的浪漫,“三曹”之风骨和李清照的婉约,会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举世无双的珍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学生会在诵读中体悟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哲理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渐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群文阅读可以根据课型本身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如:“基于课内的群文阅读,基于课外的群文阅读和基于整本书的群文阅读。”或者“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和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等。”把文言文教学作为典例,在以往单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翻译这些语言层面的基础信息而忽视了课文的思维、审美、文化等内涵。而“群文阅读”可以将其分为“品言、品文、品书、品人”四个议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设置掌握对应的本领,且增大了阅读量,拓展了知识面,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品言”这一课型对应的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品文”对应的是“思维的开发与创造”;“品书”则是“审美的创造与提升”,而“品人”对应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进“群文阅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进行。是一种阅读教学模式的革新,也是对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它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我们也应理性地认识到,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群文教学”存在的意义,是弥补单篇教学的不足。每一位语文教师,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素养,以赶上语文改革发展的步伐,努力探索,不断进步,更好地为新时代的发展服务。
群文阅读是阅读生活的常态,契合了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期待。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2020年秋季学期,云南省正式使用统编教材。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笔者在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积极探寻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融通、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主体的唤醒,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不仅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把丰富多元的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高中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认知不够深入,面对新课改束手无策,群文阅读的有效推进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基于问题来探寻推进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理论先行,领会课标精神。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谈到:“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是引领我们前行的风向标。而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解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时也曾提及:“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课标,看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1]由此可见,教师对课标的研读,对开展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没有读透课标,只是盲目地跟着开设阅读课,那么课程的开展也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在践行群文阅读的初始阶段,我一直困惑语文教学是要立足文本,在语言文字中穿行,还是带领学生谈一些有高度、有深度的话题。后来再次认真研读课标后才发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是双线并进的,而且还要以语言为基。因为高中新课标指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其他任务群中。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资源是言语作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素养,试想,如果不能从文本的语言出发深入到文本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又怎能落到实处?
(二)前置学习,充分理解文本。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前置学习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群文阅读的“比、对、议、整”才能有效的进行,否则多篇文本的整合就成了空谈,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深奥的古文,或是与学生有隔膜的经典文章,教师一定要先带着学生弄清文本的基本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读通,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任务,最终解决问题。
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精读单篇文章、阅读一组文本、去读整本书,将阅读进行到底,不仅仅是碎片化、功利化的阅读。甚至让学生读一些“够不到”的书籍,跳出舒适圈,而不是只沉浸在自己原有的世界里,永远在低水平的圈子里打转,如在高中统编版教材中就出现了《乡土中国》学术著作,让学生提前接触这一类文本。
另外,教师在前置学习环节中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可以在最后列一个问题:“读完这组文本,你的疑惑是什么?”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并以此为抓手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情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问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中一起解答学生的困惑。以这样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其更深层的思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笔者在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尝试。
(三)教学设计,以“任务、活动、情境”为支点。
1.巧设任务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以往教学中单篇阅读精讲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单元导语、文本、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根据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的形式内容要求,思考如何设置任务,驱动学生。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布置什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单元或者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而且真正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任务时,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其中有以整个单元创设一个任务,在单元整体建构的基础上,以任务设计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学习的获得感。也有以一课(一组)创设一个任务,既可从任务出发,围绕任务解读文本,把握文本内涵,也可从文本出发,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暗含着为完成任务提供支撑的内容。总之,形式灵活多样,在进行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初期阶段,参照教材中的学习任务至少能保证不偏离“航线”。
2.安排活动
教师在备课中选定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之后,就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内驱性的学习任务,引发主动的、深度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王宁这样说:“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2]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告诉我们语文活动的实质是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整合了听、说、读、写不同方面并延展到社会生活各方各面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出现过多“活动”,或是为“活动”而“活动”,还是要把阅读当作活动的“重要支架”,让学生在阅读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教师在初期备课阶段,可灵活运用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中的活动,这些活动力求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真实的语文生活实践,并打通学生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素养。
3.创设情境
王宁是这样阐述情境的:“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3]
其实,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真实可感的情境,比如,文本之前的单元导语是一个立足于整个单元的整体学习情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引入语也是编者为我们创设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充分利用编者创设的情境,也可在此基础上做调整,重新创设适合学生、适合文本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阅读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丰厚学养,增强专业功底。
在群文阅读的实践中,教师除了要读懂弄通教科书、读本上的文章,还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更好地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得心应手,这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2017版课标的修订是要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力度大,读书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那么,要真正实施好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课标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养。
因此,教师本身要热爱读书,不能是碎片化的阅读,或者只是很功利的职业性阅读,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而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教师只有多读书,增学养,有更高的站位,才能有比学生更深刻的思想、更精彩的语言,进而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写作,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在阅读与思考中建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推动者。面对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教师要精研课标、立足教材,积极探寻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力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古典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法是新时期提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基于此,针对群文阅读进行探索,在简单了解群文阅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方式方法后,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采薇》和《赤壁赋》这两个案例入手,以实际应用案例具体概述应用对策。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162(2020)03-0078-02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科目,古典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教学内容。群文阅读需要教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高中语文阅读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同类型文本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从根本上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具体方式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主要有四个特点,分别为开放性、主体性、探究性、交互性。开放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分别为议题、教学结构、师生互动、教学评价,而主体性指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指的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学生在学习阶段以及师生在集体建构阶段。如教师在《采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应用群文阅读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此从海量的教学材料中找到真正符合核心文本的文章,满足群文阅读教学应用的基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文本进行探究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探究。在集体构建环境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并且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交互性指的就是相互交流,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交互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交互,第二层指的是多文本之间的交互。群文阅读本身就是将多文本组合在一起,这些文本虽然内容各异,但其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此才能够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师生互动是落实群文阅读的关键,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下,完成互动,可以让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如,教师在《采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互性,通过集体朗读、教师示读、学生自主诵读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常见对策
新时期,国家教育体制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工作也得到全新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策略,群文阅读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提出了两方面要求:第一,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第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而群文阅读教学法理念恰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教学对策有以下几种:
(一)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
多文本是群文阅读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到多个同类议题的高质量阅读篇目的机会,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提高阅读质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如在进行《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挑选《永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几篇文章,完成群文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对其他同类型文章中描写月亮,借月抒情的方式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掌握多种不同的描写手法,形成对比分析。
(二)帮助高中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群文阅读中对文本内容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个课堂中使用到的文本之间必然具备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将系统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和传统直接灌输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别,学生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如在进行《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文章的核心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找出苏轼的创作特点进行具体叙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好地把握住教学细节,从文章中的某个特点扩散到全文的整体理解上,以此对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分析其他文章中发现同类特点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到此篇文章上。
(三)培养高中生的阅读比较分析能力
在进行多文本学习过程中,对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较对比有两种形式:比较差异、寻找共同。在群文阅读教学法中,主要针对题材、情感、写作手法等内容进行比较,发现文章的差异性或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在采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从军行》《十五从军征》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对比分析,分析三篇文章的情感、写作手法,能够发现文章中的区别和共同点,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分析比较能力,对文章形成深刻的认识,在阅读其他文章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分析出其中的关键内容。
(四)提高高中生的阅读鉴赏分析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分析能力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一技能。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如在《采薇》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开展群文阅读,先要让学生对主文章进行鉴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群文阅读中的其他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为了更好地验证上文内容,本文以古典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为例,针对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对策进行分析。
(一)议题篇章模式的选择
议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主要教学文章的核心特点进行选择。首先,教师要对所有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快速确定议题。议题的选择可以从作者、内容这两个角度进行,古典诗歌中存在多种风格,以宋词为例,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选择同类型风格的文章组成一组群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1]。篇章的选择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关键,议题给予篇章选择一定的方向,教师在保证文章贴合议题的同时,应确保文章具有深度,有学习的价值,以此才能保证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从众多篇章中选出最具研究价值的几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群文阅读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且养成讨论、倾听的习惯,从而对文章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速度。不仅如此,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同时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后,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写作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2]。
(三)实际教学的应用分析
1.《采薇》教学案例分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古典诗歌,其中最为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以相反的景物寄托不同的感情。教师可以选择《从军行》《十五从军征》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几篇古典诗歌都表现的是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士兵的角度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教师可以从《诗经》中其他已经学习过的诗歌入手,导入本次课堂的核心文章,然后通过集体朗读、教师示读、学生自主诵读的方式,对诗歌内容形成简单的了解[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三篇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诗歌中关于战争、情感的描述以及想要表达的主题。完成小组学习后,进一步总结分析,明确《采薇》的创作手法和核心主旨。
2.《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中的一个经典的山水游记类古典诗歌,文章中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同时还有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选择《永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几篇文章,展开群文阅读教学。这几篇文章中“月亮”都是主要的描述对象,苏轼在这几篇文章中利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利用“月亮”寄托全部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苏轼创作《赤壁赋》的背景故事作为导入,然后通过集体朗读、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章形成简单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学习,找出每个段落中写景的句子,再从中挑选出描写“月亮”的关键词句,完成《赤壁赋》的学习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上述四篇课外文章中任选一篇进行赏析,需要注意的是核心依然要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最终对苏轼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分析,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同类型手法完成一篇短文写作。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效率,提升语文阅读课堂质量。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要从议题、教学结构、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课堂进行具体的设计,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