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

日期:2022-06-12

这是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答: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5、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第二课时

  明确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感知全文。

  2、巩固所学阅读方法,做练习,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一、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二、通过练习来体会如何快速阅读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答: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

  答: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能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也算对),④竹诗竹画相配。

  三、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问)

  学生们可能会想到“我们怎么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等等问题。(可课下讨论。)

  四、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2.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背景链接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樵(qiáo)夫豢(huàn)养陡(dǒu)然烟囱(cōng)繁殖(zhí)

  灌(guàn)溉崇(chóng)拜伤痕(hén)中(zhòng)伤

  走投(tóu)无路玄奘(zàng)懦(nuò)夫塑(sù)像

  遁(dùn)词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哑(yǎ)口无言

  (2)重点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创造宣言”这一文题可以理解为“有关创造的宣言”,是一个偏正短语。从这一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论说了“创造”这一话题。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或是国外并不多见。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对创造教育的追求又是十分的执着的。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一层(第4~7段):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二层(第8~10段):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第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深层领悟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3.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结束语】

  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论题否定无自信的崇拜

  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主观因素

  从正面阐明观点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5.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品味文章语言,总结写作特色

  品味语言——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出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品味语言——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写作特色

  其一,运用例证法,逐一反驳。作者运用大量古今中外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例,反驳种种错误观点。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也就最具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本文引例丰富,例证生动、感人,极具教育性。

  其二,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其三,反驳之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人人能创造。使文章论证全面,观点鲜明,结论真实可信,极具感召力。

  结束语: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宣言教案一等奖教学反思第 4 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