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6-05

这是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吟诵关于“月”的古诗。

  古诗是诗人感悟兴怀之作,在众多的诗歌意象当中,尤以“月”备受喜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的诗歌,听听杜甫在诗歌中又要说些什么呢?

  (实施思路: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吟咏关于“月”的诗歌,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实施思路:通过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实施思路:出示作者的简介,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实施思路:通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下面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诗词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月夜忆舍弟》,标注读音,把握节奏。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实施思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

  诗词赏析

  1.解题

  2.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赏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实施思路: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最真切的诉说。)

  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

精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

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欣赏着学生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感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申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学情分析

1、课前有过相对充分的预习。城区九年级学生,理解基础和知识面上比农村学生优势明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聊“诗与月亮”导入课文:写月亮的诗人很多,你最喜欢谁,李白?苏轼?今天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的月亮。顺势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解释一下题目和背景。

二、悟读作品,从“断”到“不断”

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点拨:先读思亲情感,说说是从哪些词句读到这个“忆”的

讨论:一雁声中的一;月是故乡明中的“是”,等等,通过讨论这些词,目的达到对诗歌基本意思的理解。

2、有的同学认为是“断”,教师屏显繁体的 字,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个字形的认识。 明确:左边和“丝”有关,千丝万缕;右边是斧斤,砍。

3、连续读“戍鼓断人行”,齐读三遍,这里的“断”如何理解?断了什么?行踪,路径?再读,读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明确:教师要用一些描写战争激烈的诗来启发学生读出紧张,无奈。因为戍鼓当前,军情纷乱。行人不能轻易外出,只能断绝来往。佐证诗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片孤城万仞山”。

4、“故园松竹老”,怎奈战乱“阻归程”,断了路径,局促一城之内,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夜晚,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或者不愿看见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只能听了?他听见了什么?读“边秋一雁声”,他听见的是“雁叫断西风”,为什么是雁?难道他没有听见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听见羌笛何须怨杨柳?为什么单单是雁?

引入一些有关雁的诗词佐证雁在古代诗歌文化中思乡的特别含义。读一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跳楼……》

5、为什么只是一声雁,能不能换成边秋“几”雁声?。引入杜甫《孤雁》读一读,然后,再读,边秋一雁声。加深对作者孤独的理解。明确:大雁通常是以家庭单位齐飞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在这样的凄苦边城,抒情主人公,还有什么没有断绝,断绝了看,可以听,也可以……?

引导学生品读讨论下面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思念不断,想象不断,比边城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这两句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是有理由的,从今夜开始进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式进入秋天了,阴气凝重,但是露只有今夜白吗,难道昨夜的就不白么?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亮啊,不是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不是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这么写是不是不合理?注意这里的移情,我们温柔地读一读,假如你和杜甫在一起,遥望今夜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想起故乡的什么?也可以适当引入《江村》“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虽然这是后来才短暂在四川草堂实现的,但是诗人在秦州未必就不憧憬呢?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7、回到断字的繁体 ,再看看断字的右边,斤本义就是斧,斧可视为兵器一种,战争的兵器,它断绝了这一切,造成了各种悲剧。

顺势品读下面的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读出忧虑和担心。

明确:断了音信,断了问候,简单穿插介绍杜甫的四个弟弟的一些情况,忧虑生死,想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担心“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哪怕有个人马上传语报平安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什么也没有。

再读——读出生死未卜的忧虑

8、家国恨,何时灭,兄弟情,生死谊。多少想念在笔端流淌,可惜啊。大家读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重点关注那几个词——“不”,“未”。

再来读一遍尾联,为什么写那么多信都不能寄达,明确:战争年月,烽火边关,家书抵万金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再读,读出悲愤,读出痛恨!

9.其实,咱们发现,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中途不断插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痛恨战争的诗句,引入一句,读一句,最后连起来读改编之后的诗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三、延伸拓展,升华“不断”

10、走进杜甫的忧国情怀。联系《茅屋歌》等作品,理解杜甫身上所代表的千百年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良心

讨论“不断”:诗人的不断——牵挂不断,思念不断,家国情怀不断,杜甫的诗歌绝不停留在抒写个人的悲惨命运上,而是不断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诗人自己的生活断炊了,但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 跟读——

(755年44岁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曾经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曾经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50岁761年流落四川的杜甫)他又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的又何止是杜甫,杜甫这种家国情怀对后人的影响何其之大?从杜甫迁移到其他文人,深情地,带领学生齐读,介绍一句读一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末·龚自珍《杂诗》

12、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他这样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们看,就是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杜甫还是不能断绝对国家的忧虑。

再读一遍本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教师小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身上流淌是永远的儒家情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儒家弟子的宿命,这种宿命也正是成就盛唐气魄一份子。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能从诗歌中感受这样中国文人深重的宿命。

音乐声响起——《梦回唐朝》屏显滚动歌词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

月夜忆舍弟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入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学情分析】

1.课前有过相对充分的预习,城区九年级学生,理解基础和知识面上比农村学生优势明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聊“诗与月亮”导入课文:写月亮的诗人很多,你最喜欢谁,李白?苏轼?今天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的月亮。顺势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解释一下题目和背景。

二、悟读作品,从“断”到“不断”

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点拨:先读思亲情感,说说是从哪些词句读到这个“忆”的。

讨论:一雁声中的一;月是故乡明中的“是”,等等,通过讨论这些词,目的达到对诗歌基本意思的理解。

2.有的同学认为是“断”,教师屏显繁体的字,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个字形的认识。 明确:左边和“丝”有关,千丝万缕;右边是斧斤,砍。

3.连续读“戍鼓断人行”,齐读三遍,这里的“断”如何理解?断了什么?行踪,路径?再读,读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明确:教师要用一些描写战争激烈的诗来启发学生读出紧张,无奈。因为戍鼓当前,军情纷乱。行人不能轻易外出,只能断绝来往。佐证诗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片孤城万仞山”。

4.“故园松竹老”,怎奈战乱“阻归程”,断了路径,局促一城之内,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夜晚,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或者不愿看见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只能听了?他听见了什么?读“边秋一雁声”,他听见的是“雁叫断西风”,为什么是雁?难道他没有听见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听见羌笛何须怨杨柳?为什么单单是雁?

引入一些有关雁的诗词佐证雁在古代诗歌文化中思乡的特别含义。读一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

5.为什么只是一声雁,能不能换成边秋几“雁声”?。引入杜甫《孤雁》读一读,然后再读"边秋一雁声"。加深对作者孤独的理解。明确:大雁通常是以家庭单位齐飞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在这样的凄苦边城,抒情主人公还有什么没有断绝,断绝了看,可以听,也可以……?

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思念不断,想象不断,比边城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这两句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是有理由的,从今夜开始进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式进入秋天了,阴气凝重,但是露只有今夜白吗,难道昨夜的就不白么?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亮啊,不是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不是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这么写是不是不合理?注意这里的移情,我们温柔地读一读,假如你和杜甫在一起,遥望今夜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想起故乡的什么?也可以适当引入《江村》“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虽然这是后来才短暂在四川草堂实现的,但是诗人在秦州未必就不憧憬呢?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7.回到断字的繁体,再看看断字的右边,斤本义就是斧,斧可视为兵器一种,战争的兵器,它断绝了这一切,造成了各种悲剧。

顺势品读下面的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读出忧虑和担心。

明确:断了音信,断了问候,简单穿插介绍杜甫的四个弟弟的一些情况,忧虑生死,想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担心“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哪怕有个人马上传语报平安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什么也没有。

再读——读出生死未卜的忧虑。

8.家国恨,何时灭,兄弟情,生死谊。多少想念在笔端流淌,可惜啊。大家读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重点关注那几个词——“不”,“未”。

再来读一遍尾联,为什么写那么多信都不能寄达,明确:战争年月,烽火边关,家书抵万金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再读,读出悲愤,读出痛恨!

9.其实,咱们发现,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中途不断插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痛恨战争的诗句,引入一句,读一句,最后连起来读改编之后的诗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三、拓展延伸,升华“不断”

10.走进杜甫的忧国情怀。联系《茅屋歌》等品,理解杜甫身上所代表的千百年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良心。

讨论“不断”:诗人的不断——牵挂不断,思念不断,家国情怀不断,杜甫的诗歌绝不停留在抒写个人的悲惨命运上,而是不断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诗人自己的生活断炊了,但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 跟读——

(755年44岁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曾经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曾经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50岁761年流落四川的杜甫)他又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的又何止是杜甫,杜甫这种家国情怀对后人的影响何其之大?从杜甫迁移到其他文人,深情地,带领学生齐读,介绍一句读一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末·龚自珍《杂诗》

12.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他这样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们看,就是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杜甫还是不能断绝对国家的忧虑。

再读一遍本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教师小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身上流淌是永远的儒家情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儒家弟子的宿命,这种宿命也正是成就盛唐气魄一份子。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能从诗歌中感受这样中国文人深重的宿命。

音乐声响起——《梦回唐朝》屏显滚动歌词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