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15

这是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材

学情

分析

《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学习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设

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板块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板块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板块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板块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作业

设计

1.完成作业本第3、4题

2课外阅读1+x

板书

设计

猜测----表里有个生物 

表里的生物→  证实----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表里有“小蝎子”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慢慢成长)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应予以重点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顺、笔画,注意结构安排。“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的笔顺,以及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

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 “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 小时候 好奇: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预设2: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引导: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天 猜想:表里有生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

预设3: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

教师引导: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过了许多天 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设计意图: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

预设4: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此后 印证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

教师引导:“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

预设5: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

教师引导: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后来 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

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字抄写两遍,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如果有成语的,可以再组一个成语。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

(1)“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请同学们注意笔画和笔顺,同时看一下每个字的结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2) “脆”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3)“璃”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紧凑,注意“离”的笔顺,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写三遍,注意关键笔画和字的笔顺。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中的“我”和我们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课下再读书,并写上批注。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并记录在书上。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关注人物形象

1.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这篇散文,并根据时间线索梳理了文章内容,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表里的生物》讲述了作者儿时对父亲的怀表为什么会发声产生了疑问,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有一天,父亲打开怀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他的猜想得到印证,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他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他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的故事。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很容易找的答案: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

3.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重点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圈画出相关语句,在文中做批注,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上节课学生的关注点在故事内容上,此时,通过问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到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二、根据人物表现,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课文主要运用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课后习题,你圈画这两个语句了吗?

课后习题(二)

(1)教师引导:第一句中,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为什么 “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这段语句主要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吓一跳”是因为父亲告诉“我”:表里有个小蝎子,一动就要蛰“我”。“ 感到愉快”是因为印证了“我”的猜想,很有满足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思考,不断探究的孩子。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善于思考,不断探究)

(2)教师引导:第二句,联系上文,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用什么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1:也许父亲不知道该怎样给年幼的“我”讲清楚怀表的工作原理,所以没有回答。“我”用美妙而且奇特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所以才被放到怀表里。看出 “我”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预设2:还有可能父亲看“我”这么有想象力,故意给“我”留出想象的空间,没有回答。“我”用丰富而离奇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这个蝎子非同一般,声音动听,才被放到怀表里了。从中看出“我”善于思考,做事执着。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想象丰富,童真童趣)

2.课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结合自己在文中圈画的语句和批注,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集体交流

预设1:当学生提到“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时,教师引导:“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体会文中的 “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爱观察,善思考。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爱观察)

预设2:当学生提到“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时,教师引导:结合你们类似的经历,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有什么表现?体会“我”强烈的好奇心,执着地渴望看个究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

教师引导感受: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一心想探个究竟,又无奈不敢,痛苦非常的孩子。

教师板书:(好奇心强 非常执着)

教师继续引导: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预设3:“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请同学们关注文中的插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预设4: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教师引导:表里有生物吗?此时再提这个问题,你会微微一笑。让我们一起看看表里的神奇而美丽的世界吧。请你谈谈此时有何感想?你了解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吗?有兴趣的孩子请课下查阅资料,探究表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插图,关注人物神情,体会人物心理。同时,好多同学对于生活中熟悉的表其内部构造是陌生的,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把阅读引向课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4.小结: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十分执着的小孩子形象。在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我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体会着读一读课文。

三、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结尾

1.文章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在文章中找一找“这样的话”指什么话?“我”为什么后来不说啦?

2.回想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吗?现在还会说吗?为什么?

预设1:我小的时候问过“我是从哪里来的?”大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千奇百怪。因为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所以我选择了相信“我是观音菩萨送来的”这一答案。长大了,知道这不是真的,也就不说了。

预设2:因为喜欢奥特曼,我常常在家披上斗篷或被单之类的东西,说:长大了我也会变成超人。现在想来,充满童趣,但并不现实,也就不说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童年过去,既有对长大的期待,又有告别童年的不舍,其中的滋味需慢慢品味。)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推荐《世界上最小的手表》: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瑞士政府专门定制了世界上最小的手表作为官方贺礼。这只玲珑手表长1.2厘米,宽0.476毫米,总重量不足7克,在钻石与黄金的衬托下,尽显皇家气度,成为世界钟表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你还想知道哪些手表之最?课后查阅资料读一读吧。

2.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思路清晰,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蟋、蟀”等8个生字,理解“清脆、唯恐”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表动态图片,知道这是是什么吗?对,表。那你们知道表里有什么吗?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但是著名的诗人冯至小时候却认为表里藏了一个生物,到底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表里的生物》。

2.板书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动态图片的展示,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课文预习了吗?本单元要学习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预设:天真、好奇心强、善于思考、爱观察

【设计意图:语文要素的出示,明确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文本作为“例子”的示范与引导。】

2.学生板书自己的观点。

3.请大家带着这些观点结合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去文中印证你的观点。

4.在了解小男孩之前,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课文生字:清脆、唯恐、拦住、玻璃、丑恶、恐怖、蟋蟀

(1)学生自主认读,并自主识字。

(2)师相机纠正,并明确“脆”读平舌音,“恶”是多音字,“蟀”是翘舌音。

(3)指导书写“脆、蟋、蟀。

(4)学生临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

(1)找出表示时间点的词语。

(2)联系课文题目。

3.根据画出的时间点的词语:“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说说每个时间点做了什么事,再结合课题说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只蝎子。

【设计意图:以时间线索整理课文内容,既是总结课文内容方法的指导,又是表达形式的引领。】

四、深入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复习语文要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2.提出作者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作者是怎么说明观点的?在文中找找事例:

“早晨鸟叫、夜里狗吠、夏天蝉鸣、秋晚虫唱......”

4.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说明我是怎样的孩子。

5.交流讨论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好奇心强

预设2:“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天真、好奇

“为什么呢?”——执着

预设3:”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善于思考

7.通过这些语言、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设计意图:以文本中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没有生物?为什么这样的话后来不说了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课后练习第一题。

3.用具体事例说一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6 表里的生物

天真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好奇心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分享: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图片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

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图片,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图片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图片,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4)我会写好字。

①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脆”。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月”要写得窄,右边第4笔“丿”要伸展些,伸向左边的“月”。

②观察生字,发现字的结构特点。

③说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本课的生字除了“恶”,其他都是左右结构的,左窄右宽。“蟀”字笔画较多,在书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的避让。

④师讲授书写要领,并范写。

⑤生练写生字各一遍。提醒学生注意速度,想好了再写,集中注意力,尽量不涂改。

设计意图:阅读和书写是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时要注意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方法外,还要对学生提出时间限制,提高书写的质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并且给课文分段。

2.学生交流。

主要内容: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感到好奇,并相信父亲说的表里有小蝎子的话。

3.尝试给课文分段。

提示: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借用文中的关键句,能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和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父亲的表里发出了声音,“我”对此产生了疑问。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并告诉“我”摆动的是蝎子的尾巴。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小蝎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的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本环节重点对学生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指导。而“用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抄写词语,课外熟读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在交流中再次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感悟

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父亲。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的点评要与句子的表情达意联系起来,不能流于形式。

4.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出示相关句子:

a.“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b.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c.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d.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作者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5.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用四字词语概括作者的特点。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好奇心强、乐于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作者心中充满的奇特的想法及富有童真童趣、乐于探究的美好品质。

三、体会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小结:心理描写夹杂在叙述中,就像在与人倾心交流自己童年的趣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天真、可爱。

2.写法迁移:根据提示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描述,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进行写法迁移。

镜头一:上课铃响了,只见老师拿着一叠试卷走进了教室……

镜头二:马上要上场比赛了……

设计意图:我们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感悟,读出意境,并且感悟作者的写法。再通过写法迁移,使学生对这种方法有了更真切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练笔是为了巩固课文写法,不必按照正式习作那样一步步来写,增加学生负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读”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及想象的丰富。引导学生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