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05

这是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只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nan)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的生活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指名朗读,正音。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施(yí)从良人

3、重点理解加点的以下词语。

4、、翻译划线部分句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者,其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出,则必餍【满足、饱食。】酒肉而后反【通“返”。】。其妻问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则尽富贵【指富贵的人。】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指良人。】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不曾。】有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 所去的地方。】也。”

蚤【通“早”。】起,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坟墓。】,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不足,又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此其为餍足之道【方法。】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终身依靠】也,今若此。”与其妾讪【讥讽。】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庭院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通“稀”】矣。

5、重点研读,欣赏品味。

(1)学生精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找出短文中的人物,看看重点写了谁?

②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③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①文中的人物有:齐人、妻、妾,重点人物是齐人(良人)

②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

故事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全文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③故事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者,几稀也!”从作者说理的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实则内心肮脏的本性。

(2)突破重点,深入品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故事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这样的处理?

②试分析故事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③与其他寓言比较,本篇寓言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④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明确:

①第一次为直接引用,所引的为作者前文所叙述的语言。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妻子对丈夫“餍酒肉”而无显者来的怀疑,也强化了齐人洋洋自得、虚伪做作与真相对比后产生的讽刺力度。第二次为转述,并以“告其妻”省略所见内容,一者所见内容庞杂,不宜近距离大段重复;二者为了与上文相区分,使表现手法更具多样性。

②故事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取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ju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

③一般的寓言采用概述的语言形式,或篇幅较短,或人物形象或性格不甚鲜明,而《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该篇可视之为小说的“雏形”。古代寓言往往在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涵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形式。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寓言举例:

1、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2、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3、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西方寓言故事举例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原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有事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译成文言:赫生欲知尊,化而为人,至店。见宙斯像,问曰:价几何?答:一锭。讪而曰:赫拉几何。曰:贵于此。赫生见其像,念其为神,又庇商贾,人必尊甚,乃曰:几何。曰:若市前二,此遗也。(87个字)

④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其他如《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可笑;《月攮一鸡》(《孟子·腾文公下·攘鸡》【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义,斯⑦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①日:每天。攘:偷;盗。②是:这(种行为)③道:行为。④损:减少⑤来年:明年。⑥已:停止。 ⑦斯:这;这样。【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攮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以上诸多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6、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

这篇短文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

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先秦诸子散文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这种特殊时代产生的文学样式应该引起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关注。

7、布置作业

结合实际,写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读后感,字数在800字左右。

分享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2、 人物形象(着重把握刘兰芝的形象性格)

  3、 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二人的死亡原因)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焦、刘命案的追踪调查中,结合案情分析让学生探索焦、刘二人的死亡原因,并了解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以音乐《梁祝》导入课题,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比较阅读法。结合教学内容,辐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赏析其二人的两首应和词《钗头凤》,探索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

  3、 活动探索法。结合焦、刘的死亡事实,设计一个命案调查分析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2、出示课题

  《孔雀东南飞》

  3、 播放《梁祝》乐曲

  4、提问同学这是一段什么曲子?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二、文学常识

  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自《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2、“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三、整体把握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一、二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出示课件)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

  四、语文活动

  1、 活动内容:

  焦、刘二命案案情分析会

  2、 活动方式:

  以行政班的九个行政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二代表作中心发言

  3、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

  (1) 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

  (2) 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地点

  (3) 第三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

  (4) 第四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

  (5) 第五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

  (6) 第六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

  (7) 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

  (8) 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

  (9) 第九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

  4、活动指导:

  所有调查的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阅读分析教材为主要的调查方式。主张从教材中找结论,也允许在(6)、(7)等问题上发挥联想或想象,只求合理,不求唯一。

  5、活动的开展

  (1) 课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

  (2)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

  (3) 每小组派出代表作案情陈述

  (4)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不同看法,并讨论

  (5) 师生一起探究,明确结论(参考性)

  (6) 对应各个问题,利用课件把参考结论公布给学生

  二人死亡时间:刘兰芝死于建安年间秋冬时节的某个夜里十一点之后,焦仲卿也是死于这个夜晚,应在当夜天亮之前

  二人死亡地点:刘兰芝死于刘家附近的某个水塘里,焦仲卿死于焦家庭院的大树下

  焦刘生前身份:焦仲卿生前系庐江府小官吏,刘兰芝生前系焦仲卿妻子,家庭主妇

  刘兰芝的性格:勤劳能干,坚强持重,果断忠贞

  焦仲卿的性格:善良孝顺,懦弱拘谨,忠于爱情

  刘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深受欢迎,但不被婆婆喜欢

  焦的社会关系:善以待人,与邻人、同事关系和睦

  刘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

  焦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

  6、人物形象

  (1)、结合以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特点

  讨论:

  刘兰芝投水自杀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是反抗,还是逃避?如果是反抗,这种反抗有效吗?为什么?

  (2)、课外归纳焦母的形象特点

  五、 课外链接

  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 出示课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及这两首应和词的产生由来。

  2、 让同学齐声朗读这两首词

  3、 讨论这两首应和词的内容,体味词人内心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

  4、 探究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

  陆游与唐婉

  贾宝玉与林黛玉

  焦仲卿与刘兰芝

  5、 探索古典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

  提示:

  (1)、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你有何感想?

  (3)、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不作结论性表述。

  六、 结束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的人

  名词性结构不可作谓语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卒(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