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10

这是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文意,理清思路)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

  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

  2.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

  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

  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抓住文眼“快”,赏析全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一、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二、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

  (一)景之“快”

  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三、感悟艺术特色

  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四、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

  附:《超然台记》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总结整堂课比较成功之处:

  1、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比较适当。高一的学生应注重识记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古代散文的教学能注重文与言的有机结合,在落实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以词来解句,以句释段,以段来悟意,在遵循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快哉”的多重含义,从而避免将文章肢解得七零八碎。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已读过的《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文章的链接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感悟“快哉”的深层内涵。同时运用比较的鉴赏评价方法,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作业和链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读的能力,而巩固并适当拓展了教学的内容、时间和空间。

  反思整堂课不足之处:

  1、教学重点难点应在文章的第三段。这一段关于“快哉”生发的议论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但从整堂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对这一段的解读比较仓促。首先是对“典故”的内涵和用意没能分析,忽视了学生在这一点上理解的困难;其次,对“快”的内涵的分析太过琐碎,反而忽略了对“自得”、“自适”背后的人格与精神的深入理解。

  2、教学问题的设置应顾及文章本身的脉络和逻辑,填入式问题应适当,否则会破坏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3、对于“快哉”、“无所不快”的内涵解读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抓住 “自得”、“自放”、“自适”等词语深切体悟“快哉”的深层含义。

  自然美景、亭台楼阁往往是古代文人寄托自己情思的常用之“物”。面对“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明月清风”,士人能否“快哉”往往和此人的人生际遇和人格胸怀有关。我们古代文人骚客留下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不亦快哉!这是最低的一层境界;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抒发宇宙无穷,人生苦短之慨,是有着哲人可贵的悲悯情怀;在人生不遇,怀抱利器而郁郁不得志之时,登亭览物怀古,心有凄怆,这是人之常情;在不遇之时,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莫须有的罪名,远罪他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能自得、自适,并抒发“不亦快哉”、“无所不快”的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而张梦得、苏轼、苏辙就做到了。但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如此旷达豪迈的,而是在无数个清风明月的日子,在经过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在日日阅读与思考古今的人生际遇、自然规律后的觉醒和超脱。是将自己的忧郁、痛苦包裹起来的自慰自勉和自我超越。这就是他们的人格和精神至高至洁之处。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出示投影,导入课堂:

  1、由苏轼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引领,对他的一生做出概括。

  2、由余光中的《寻李白》引领,对苏轼的成就作以评价。

  3、黄州与苏轼。

  无论失意的一生还是丰盈的一生,我们都不能不提到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黄州,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荒草凄凄、鸦鹊翔集的小地方,然而,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寻访苏轼当年的足迹。

  板书:黄州●苏轼

  出示投影:

  探究要点:赏析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心路历程,把握他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

  (二)、品评作品,解读苏轼:

  1、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出示投影:环节一:作品之精神气质篇

  精神气质:诗意理想的苏轼,清醒现实的苏轼。

  多愁善感的苏轼,豪迈旷达的苏轼。

  2、梳理苏轼人生,探寻心路历程。

  出示投影:环节二:人生之情感态度篇

  1、明确:初到黄州——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卜算子》《西江月》)

  2、明确:黄州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度余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临江仙》《满庭芳》)

  3、明确:黄州后期——豪放旷达烟雨任平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定风波》《水调歌头》)

  4、小结:由初到黄州的苦闷自伤,到黄州中期的平和淡泊,最后变为豪迈旷达,苏轼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以超然、淡定、豪迈、放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朗笑着吟啸徐行的可敬的东坡居士。

  (三)分析比较探究,把握苏轼的旷达。

  1、比较李白、杜甫、辛弃疾的人生态度。

  2、明确与把握苏轼的旷达。

  3、小结: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有一副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这是对苏轼旷达的最好诠释:一种淡泊与悠远,一种豁达与平和,一种洒脱与从容。

  (三)、个性解读,思维训练:

  1、设问:

  在余秋雨眼中,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亲切、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前面的研讨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在座的同学是不是都认同他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呢?对苏轼,我们有没有新的、别样的看法?

  2、引导学生作逆向思维,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3、教师归纳,引入人生观教育。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自己的事,只要热爱生活,一方静夜的星空,也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但是,更绚丽的人生则告诉我们: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语)

  (四)、总结收束,思索感悟。

  结束语:

  黄州虽然是这位巨人政治生涯的低谷,却也成为苏轼文学的圣地、东坡精神的丰碑。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变化,在黄州这样一个僻陋贫瘠的寂寞之乡,苏轼抚平了青年时代的激情和傲气,驱散了乌台诗案的阴云与瘴气,达到了他做人和为文的最高境界。

  人事代谢,宦海沉浮,苏轼把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上的这座小城,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发出他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东坡的精神和人格也如滔滔江水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让我们随着这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来自他的旷达与豪迈,沛然与不朽。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请结合这节课探讨的内容,自选题目,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参考角度:1、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看苏轼与黄州作品。2、苏轼的黄州心态之我见。3、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黄州

  (附)板书设计:黄州苏轼

  前期——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

  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寄余生)

  后期——豪迈旷达(烟雨任平生)

  附件:

  课外选编的黄州五年苏轼不同思想阶段的作品

  1、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080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 西江月中秋(1080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3、满庭芳(1082年)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4、临江仙夜归临皋(1082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084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八、教学反思: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研室的调研课终于上完了,教研室老师的评价还算不错,评了个良好,也没提出什么尖锐的意见。总算放下了心头大石。文言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

  不过陈坪老师对我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意见,他认为我的教学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可是在学生并没完全把握文言语句的情况下,就进入了鉴赏,课堂上,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也郁闷。倒不如实实在在地以串讲为方法,以落实字词为目标。

  过去,我一直为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而困惑。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总以为要把课上得既有深度又有师生互动才算好,而我的学生的水平却与华附、执信的学生有着天渊之别,因此总认为自己的课很难上好。这次,为了应付检查,我特意调整了文言文的教学步骤。先用一节课翻译课文,被检查的课教学的目标是分析结构,理解主旨。

  课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文章鉴赏,作者生平,作者的作品特色。由于作品设及到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我找了《百家讲坛》的影视资料学习。我想让课堂具有一种文化的韵味,这也是语文味道的一种表现。写好了教案后,我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了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语句然后评析很耗时间,而且未能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处于等待状态。于是我把教学步骤改为了围绕“快”字,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上课前一晚,我在网上偶遇读研的同学,讨论中,她帮助我解决了如何衔接景与议论两部分的问题。整个教案在完稿后起码经历了四次大的改动,可见一节好的课尤如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作者用心去雕琢。由于备课很充分,在上课时候,对课文的驾驭可谓驾轻就熟。而我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也是历次公开课放得最开的一次,这主要得益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及对新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当然,这与几年来教学的经验积累与反思也是分不开的。

  不过,从学生的反应看,我的付出似乎没能与学生的反应成正比。师生的对话不能完全同步,也就是说学生对我的问题存有迟滞的状态。对此,我们总会责备学生,认为学生基础差。以前我在上课时,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了一个误区,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内容具有深度,有时教学设计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其实,如果这节课的目标因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无论这节课的形式有多么漂亮,教师的语言如何动人,但学生却收效甚少,课堂有何作用呢?这也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

  上《小石城山记》时,我是一边翻译句子,一边带出作品的主旨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很传统,讲不出深度。但对我校的学生却很有效果,那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字词也基本上能掌握。

  在我们思考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初。不提倡串讲文言文,是觉得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未能被带动出来;对文言文进行鉴赏,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的情感受文本感染。可如果学生连语句的意思都读不懂,他们怎能有能力深入揣摩文章的主题,字底的含义呢?教师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永远也不能回答的,那么就会打击学习激情性了。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以字词句的落实为教学重点,首先确保学生能读懂文意。

  当然,以落实字词句为重点,并非把文章翻译就可以了。在翻译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文本所色极的文化知识、深刻的含义、结构编排、简练的语言······注重朗读。总之就是把握一个原则,激发兴趣须重视,翻译语句是重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