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1
这是俗世奇人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介绍作者俗世奇人的教学设计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二、学习生字
蔫 怵 抠 撂 发怔 吃荤
三、朗读课文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 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 干练 捏泥人的水平高
3、“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是怎样的态度?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四、品位语言(课后练习二)
五、写一写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六、作业
教学目标:(此处应修改为三维目标)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范文
1、培养学生概括人物、情节、内容、主题的能力
2、品味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3、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什么是写作手法及写作手法的分类)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概括人物、情节、内容、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浏览课文,请大家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___________泥人张。生:(镇定自若的, 技艺精湛的,个性内敛的……)泥人张
ppt展示(俗世奇人——泥人张)
二、冯骥才及《俗世奇人》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冯骥才简介)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7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俗世奇人》课文评点
三、阅读活动 完成三项活动:课文概说;手法欣赏;语言品味
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自选一个话题, 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俗世奇人》问题探究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用“贱卖海张五”的方式加以回击。“海张五”只有自食苦果,花大价钱买走了泥人儿,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天庆馆偶遇“海张五”。(开端)“海张五”拿“泥人张”取乐,“泥人张”用脚下泥捏“海张五”的头像“回报”他。(发展)“海张五”继续斗嘴,“泥人张”成批生产“海张五”的头像,贱卖海张五。(高潮)“海张五”只有花高价钱来买泥人。(结局)
3、从“人物”的角度来说
“泥人张”是一个智勇双全、个性内敛、技艺精湛、镇定自若的人。他技艺精湛,用鞋底的泥就可以捏出“海张五”,只有核桃那么小。他还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贱卖海张五,打击了“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4、从“主题”的角度来说:通过描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表现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和智勇双全,表达了作者对泥人张的敬佩以及为民间有这样的“奇人”“绝活”而感到自豪。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对比手法 侧面烘托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1、“那天下雨”和“泥人张从鞋底扣泥巴”形成伏笔照应。
2、人们瞧着“泥人张”如何“回报”“海张五”。设置悬念。
3、“海张五”的气急败坏和“泥人张”的镇定自若形成对比。
4、“海张五”到天庆馆吃饭时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海张五”的“不凡”。《俗世奇人》赏析
阅读活动三、品味语言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情节简单却悬念迭生,曲折引人。人物形象逼真,这就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关。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品味这其中的妙处。
赏析语言的方法:1、修辞 2、传神词语 3、幽默生动的方言
举例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
2、“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寻”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20俗世奇人 刷子李 好嘴杨巴课文在线朗读
3、“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四、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骥才 先生写人叙事的手法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浏览课文,请在“杨巴”前加上一个修饰语(板书杨巴)
生:(看风使舵的,八面玲珑的、聪明机智的、通晓人情世故的……)杨巴
板书 好嘴——杨巴
二、自读课,(写)课文概说,(说)“好嘴”好在哪里
(一)课文概说,训练同学的概括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自选一个话题, 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杨巴在李鸿章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利用巧嘴化解危机,博得李中堂的赞扬。从此,杨家茶汤在天津城威名远震。
2、从“情节”角度来概说:杨七、杨巴兄弟合伙的茶汤生意红火。李鸿章视察天津,地方官员选择杨家茶汤来招待李中堂。(开端)李鸿章误将茶汤里的芝麻当作脏土,勃然大怒。(发展)杨巴利用巧嘴化解危机,受到李鸿章的夸奖。(高潮)杨家茶汤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结局)
3、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杨巴是一个人情练达,心灵嘴巧、沉着冷静、聪明果断地人。面对李中堂勃然大怒的危急情况下,能够察言观色、揣摩对方心理,当机立断、主动“承认”错误,使局面转危为安。
4、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杨七技艺高超的赞扬。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旧时代手艺人生存的艰难,不仅要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官方的种种压力,所以杨巴嘴上的功夫更是在旧时代中存身立足的必需,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二)“好嘴”好在哪里,训练同学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俗世奇人阅读训练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 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明明是李中堂错把芝麻当脏土,却说是李大人“不爱吃”,这就给李大人留足了面子。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冯骥才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旧时代手艺人高超技术的赞扬,更有对手艺人生存环境艰难的同情。杨巴的心灵嘴巧,化险为夷的功夫又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启示和思考。那就是说话要说妥当的话,尤其在需要说的时候,有勇气有能力巧妙而智慧地说,既不说过头,又不要没有说到。做事亦是如此,要有分寸,过犹不及。其实,说话做事的智慧都在于把握一个“度”,中国人人生的艺术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学目的
《俗世奇人》教案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习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学习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 语言品味
【轻松预习】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自读,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1、引导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2、能力锻炼——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二、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三、再读课文——思辩研讨
1、提问:“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建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四、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结
主要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相关链接
一、关于《俗世奇人》 (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