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6-15

这是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一)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书上画出朗读节奏,揣摩韵味。

(二)找到押韵的字,朗读时尝试把韵拖长,语气要舒缓一些,体会音声之美。

(三)全体学生齐读。

预设:

节奏如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押韵的字有:销 朝 乔

师强调:这些韵字押“ao”韵,吟诵诗歌时,一般“韵要拖长”,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请再有感情朗读一遍本诗,语气要舒缓一些。

(说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中的“要多读熟读”。)

图片

三、解题

(一)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赤壁之战简介: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三)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说明: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大体了解赤壁之战,为理解全诗做铺垫。)

三、再读诗文,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再次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意,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一)词义解释

(二)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说明:此环节在于了解学生自读诗歌的感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做铺垫。)

四、赏读全词,体会本诗的哲理。

(一)品读一、二句:

提问: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预设: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品读三、四句:

提问:

1.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大乔小乔的命运象征了什么?

预设:

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

2. 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预设:

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图片

五、再读作者,体会本诗作者情感。

出示杜牧相关生平资料

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

预设: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来理解词人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六、 课堂小结

1.提问: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

以小见大、构思巧妙。一二句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三四句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预设: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板书课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战例。你们一定想知道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斗的过程怎样,结局如何?请听: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那么,“火攻”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黄盖是怎么办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了解故事情节。

  读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词的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次。

  读第二遍,注意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果是什么。

  (三)细读,认识故事人物。

  再读课文,思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神情动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在个体默读、画句、思考之后,教师可组织全班交流。

  (四)练读,深入理解故事。

  1.回忆故事情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2.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够获得胜利?

  4.抄一抄,背一背。

  ○词语采集:

  满江火滚 喊声震地 火须兵应 兵仗火威

  ○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附:板书设计

  1.东汉末年: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周瑜黄盖诸葛亮

  (注:供介绍历史背景用)

  2.周瑜火攻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