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这是鉴赏景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诗歌鉴赏的景物形象教案设计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2、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3、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课件,知道冬天是充满喜悦的季节。
2、从不同角度感受冬天之美,并乐意用语言来表达。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主动讲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到来”的各种变化,描绘冬天的故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张幻灯片、平时带领孩子去寻找冬天、图片一张、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1、猜谜“雪”,对活动产生兴趣:
(1) 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落入水中看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 上次下雪你们看了吗?你们看到冬天的雪是什么样的?又有些什么变化?
2、完整欣赏冬天的雪的动画。
(1) 幼儿欣赏,完整感受。
(2) 幼儿自由讨论、讲述。(重点引导幼儿简单讲述内容)
(3) 教师提问: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用语句予以引导。
3、幼儿再次欣赏,并尝试用句子来讲述。
这次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把你最喜欢的、觉得最美的话记在心里,等会儿告诉大家。
4、出示图片,分段欣赏。
(1) 欣赏第一张画面:着重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
为什么说冬天的雪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冬天的门?并理解清洁、温柔。
(2)欣赏第二张画面:在动态画面中感受冬天的美。重点指导幼儿说出各种植物变化。
(3)欣赏第三张画面: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引导幼儿从气味上说出冬天的雪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冬天的雪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4)欣赏第四张画面: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过冬的方法。
(5)欣赏第五张画面:进一步感受想象冬天的景象。为什么冬天的雪给大地、小朋友带来快乐的歌?
5、再次欣赏,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你们觉得冬天美吗?
6、冬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教学反思:
1、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幼儿举手发言的情况比较好,能积极动脑。细细想了一下,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的预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经验水平,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设计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之前请孩子们一起寻找冬天,留意观察冬天到底有些什么变化。幼儿在收集资料后,在这次活动中就更会有探索热情的投入,产生学习的愿望。
2、运用多媒体支持幼儿的探索。孩子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课件也正是以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现的,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的方式,可以把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探索活动中,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抓住幼儿生成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探索。在活动结束时,有几个幼儿说:“冬天的雪不美。”那么这个时候,我就缺乏指导,应该随之引导下去,这特别重要。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
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意象?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屈服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骨粉、倔强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诗人描写的具体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它突出的是组合意象创造出诗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境范围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单的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砖块。
4、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孤寂冷清,雄伟壮阔,恬静优美,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
三、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四、基本思路: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五、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2、这首诗XX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寓意?
3、XX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5、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7、这首诗围绕XX描写了哪几个画面,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8、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9、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六、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1)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
明月醉秋风 杜牧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示例
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美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2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前两句描绘了乡野山郭的夕阳美景图。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渲染了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如此惬意的乡村生活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作者用委婉的笔法反复的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课前背景:
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星期,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诗歌仍抱着一种畏难情绪,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您总跟我们说,诗歌如何如何的美,诗歌如何如何能表情达意……但与我们相隔上千年的所谓‘经典’,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什么也不是。因为它们不认识我们,我们更不认识它们……”听了这一席话,我很有些悲哀,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
案例展示:
学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个高考普通文科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基础都比较差。对于高考复习中的诗歌鉴赏,他们可谓“闻诗歌色变”。
教学设想:诗歌鉴赏复习课是高考复习中比较难的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如何借助诗歌所写内容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这一节课主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尽量挖掘出意象(景物)与诗歌情感的联系。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运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思考:明确这首词里选用了哪些意象?能否用你的语言把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3、明确什么是“意境”?
4、学生回顾思考如何得出意境。
明确: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利用意象想象画面——找出画面中给你的感觉。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上午关键词语,想:想象、联想)
1、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
三、实战演练
(一)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竹、桃花、江水、野鸭、蒌蒿、芦芽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三两枝、暖、满地、短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一片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露出来,江上正有几只鸭子在嬉戏,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生机勃勃
(二)元白朴《天净沙秋》——迟暮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村、落日、霞、烟、树、鸦、飞鸿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孤、残、轻、老、寒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暗淡、萧瑟、冷清
(三)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黄鹂、柳、白鹭、青天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两个、翠、一行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柔密成荫的绿柳枝头,有两个黄莺在对唱着。它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翠柳也仿佛要翩翩起舞了。再将视线推广开去,较远的漠漠水田之中,正有一行白鹭列队似的飞向蔚蓝的.天空,态度是那么闲暇潇洒。)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生机盎然
(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湿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雨、尘、客舍、柳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朝、轻、青青、新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清晨,渭城因为一场朝雨的到来,把原来带有轻尘的道路变洁净,路旁的杨柳也变翠绿,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清新、明朗
(五)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静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暗淡、萧瑟、冷清
四、小结
诗歌虽然离我们是遥远了点,但它们也并不是“只可远看,不能近摸”,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联想想象能力,用心地去体会、感受,诗歌还是可以“远看”,并且可以“近摸”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问了个别学生的感受,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他们,操作也比较容易。就算看到诗歌不能完全理解,也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分析、鉴赏。
这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也让我多了几分思考:
1、老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认知如何、基础如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在内容上可以备得有深度一点,知识拓展得更丰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化繁为简,化深为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课堂的效果更好。本节课我把鉴赏方法归纳成“一二三”,既通俗易懂,也方便学生记忆。导入的时候我选取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简单,是写景诗的典型之作,而且学生也比较熟悉,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挑起了。这为后来学生在“想象—描述”诗中画面环节中能轻松自如地发挥作了心理上的准备。练习的选取尽量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因材施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2、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特点,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如同桌互相探讨、描述诗歌画面等,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都能很快走入诗歌中的情境,并且能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一位男生描述《天净沙秋思》时,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能力,语言幽默,把全班同学都带到诗中画面去了。而我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评价,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产生了追求美的心理。
3、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要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都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4、“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良言”,多给予学生肯定,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因此,整节课的“找—想象—感受—描述”环节,不管学生想象感受到的是什么,只要他们能描述出来,我都指出其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5、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语文从“死水“变”活水”。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喜欢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定规,那么再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上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