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7
这是孟子三章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 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怎么看出来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孟子三章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首先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文言文式的议论文接触较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是进入初中为数很少的文言实论说文,阅读此类文章,学生会很难下手,再加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为此我就将教学的重点确立在掌握文章严密的论证艺术,体会思维的魅力上,《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其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气势磅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论辩艺术。然而由于初三学生对文言式的议论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文中蕴含的思维的美,论辩的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一方面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及与“人和”之间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理解文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严密的论证思路。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2
教学活动: 一、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最爱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古老的话,当做真理名言,郑重其事地奉送给最高统治者。而纵观历史,几千年的中国,其实就是一部民心得失的兴衰史。多少帝皇因心怀天下,得民心而坐拥江山、国泰民安;反之,又有多少帝皇横征暴敛,失却民心,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而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孟子之口。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对这句话的论述和诠释。 二、 新授。 1、 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 教师泛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感。(指导朗读)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并划分朗读节奏。 4、 学生自主学习并质疑。(课堂活动) (1)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尝试翻译句子。 (2) 一一对译:一人读句,一人翻译。理顺句子内容。 (3) 把在讨论中理解不了的文言词语和句子提出来。 5、 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提出的疑难问题。并明确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翻译全文。(句子翻译,突出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四类重点词语的理解。) 6、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分析课文。 (1) 论点的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门见山) (2) 论证观点:举出两个战争例子进行论证。 进攻:(环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 类比推理,深入论述:(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4) 学生讨论问题:如何才能“人和”? 教师明确: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即君王应施行仁政。 (5)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 7、 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重新整理文章论证过程并明确论证方法 (1) 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理清论证思路,并学会结合句子分析论证方法。 (2)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出示课文论证结构示意图,并作课堂小结。 天时不如地利, 提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 论证观点 → 战争需要“人和” 战争事例 防御 域民 类 推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8、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论证特点。 (1)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手法,使文章结构缜密,语言更有气势。 9、 拓展延伸。 请联系实际,说说“人和”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出示示例答案: 人与人之间采取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与信息。 集体的事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圆满完成。 学习上遇到难题,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共同讨论钻研,进而解决问题。 三、 布置作业: (一)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地利不如人和( ) 七里之郭( ) 夫环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 ) 委而去之( )( ) 寡助之至( ) 2、翻译句子。 (1)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3)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4)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知识点: 1.积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3、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学时重点: 1、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学时难点: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2.正确认识“人和”在当前的现实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2
教学活动: 一、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最爱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古老的话,当做真理名言,郑重其事地奉送给最高统治者。而纵观历史,几千年的中国,其实就是一部民心得失的兴衰史。多少帝皇因心怀天下,得民心而坐拥江山、国泰民安;反之,又有多少帝皇横征暴敛,失却民心,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而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孟子之口。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对这句话的论述和诠释。 二、 新授。 1、 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 教师泛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感。(指导朗读)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并划分朗读节奏。 4、 学生自主学习并质疑。(课堂活动) (1)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尝试翻译句子。 (2) 一一对译:一人读句,一人翻译。理顺句子内容。 (3) 把在讨论中理解不了的文言词语和句子提出来。 5、 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提出的疑难问题。并明确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翻译全文。(句子翻译,突出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四类重点词语的理解。) 6、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分析课文。 (1) 论点的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门见山) (2) 论证观点:举出两个战争例子进行论证。 进攻:(环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3) 类比推理,深入论述:(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4) 学生讨论问题:如何才能“人和”? 教师明确: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即君王应施行仁政。 (5)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 7、 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重新整理文章论证过程并明确论证方法 (1) 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理清论证思路,并学会结合句子分析论证方法。 (2)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出示课文论证结构示意图,并作课堂小结。 天时不如地利, 提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 论证观点 → 战争需要“人和” 战争事例 防御 域民 类 推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8、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论证特点。 (1)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手法,使文章结构缜密,语言更有气势。 9、 拓展延伸。 请联系实际,说说“人和”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出示示例答案: 人与人之间采取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与信息。 集体的事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圆满完成。 学习上遇到难题,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共同讨论钻研,进而解决问题。 三、 布置作业: (一)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地利不如人和( ) 七里之郭( ) 夫环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 ) 委而去之( )( ) 寡助之至( ) 2、翻译句子。 (1)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3)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4)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知识点: 1.积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3、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学时重点: 1、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学时难点: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2.正确认识“人和”在当前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三)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四)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4.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某某,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四、课文讲解
小组合作探究:
1.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形象吗?
交流、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某某、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文中孟某某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确:孟子认为公孙某某、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今天我们还需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吗?
交流、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六、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某某、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某某、闻一多、刘胡兰。
七、布置作业
XXXXX》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重点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某某/举于/士,孙某某/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XXXXXXXXXX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读bXXXXX,通“弼”,辅佐 )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某某: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某某: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痛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劳累)
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受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XXXXXXXXXX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齐某某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2.XXXXX》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