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9
这是铁道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1.2.3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一、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顶角相等”是今后证明其他命题成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教学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对顶角性质的运用活动5:巩固练习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以及黑板相结合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相交线模型。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棋盘。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在综合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后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加强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实现重难点的落实。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
1、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中的数学》是数学四大领域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
(1)租车,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车情境图,师生组成了40人的一个旅游团,有大车和小车,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用餐,学生通过为自己安排饮食,复习小数加减法,体会合理搭配。
(3)制订旅游计划。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经验,所以我将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首先为学生创设去本地风景区“瀛湖”旅游,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的费用计算问题。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了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制订旅游计划作了铺垫。
4、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大纲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的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③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具体情境,再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②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以启发谈话,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学法:“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入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等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再谈一谈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点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模拟去瀛湖旅游,来解决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出示本地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分为三个活动来完成:活动一是租车,去瀛湖旅游我们得先坐车,课件出示信息“我们40人去旅游,大车限乘18人,每辆7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60元,接着出示问题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学生弄清交流规则后开始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租车方案表里,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汇报结果,老师出示填写好的租车方案表和学生一起小结列表方法,渗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问题,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从而得到最佳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给足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买门票。出示信息:全天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7:00,个人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数40人,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问题有①今天开放多长时间?②怎样买票省钱?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我们买团票比买个人票省钱。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三)用餐:旅游完后去农家乐用餐,让学生根据菜谱,为自己点菜,并计算花了多少钱?个别同学回答、他人评价,提出建议,引导要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要节俭,不要浪费。接下来再每个组一起点菜;这一环节从单独点菜用餐,再到小组内集体点菜,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菜进行评价,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实践应用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两个实践练习:①估计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钱,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费用的预算;②制完一份旅游计划。
本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预算旅游费用培养了学生的结算意识,制订旅游计划,学以至用,体现了数学的严谨,逻辑性。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3: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4: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5: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9:38:38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