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22-06-12

这是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和思考来介绍中和反应。并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教材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说明了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等。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一、 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用广告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 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中和反应的表达式都大胆放给学生,然后通过电脑动画的摸拟,是学生得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概括出中和反应的应用。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放在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的关注上,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关心生活。但是化学教学实施的是新理念是以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和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这其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验证,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由于担心时间有限,故未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也就是说能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的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从而进行科学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什么是中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

(2)通过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动画了解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

(2)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方法;

(3)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 重点、难点分析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别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会中和反应 2.会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难点:1.判断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学情学法的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

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初步实验能力。课题2

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

究的欲望。

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的困惑:以往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现象,

通过现象证明有新物质生成,若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发生,学生会对中

和反应是否发生抱有疑惑。

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

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四、创新之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了拓展和改进,以探究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突破重点难点,共分为三大实验板块。

第一个板块实验引入: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引出问题,设疑:酸和碱都能反应吗?

第二个板块实验解析:

依托教材,剖析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个板块实验拓展:

学以致用,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实验用品:

稀盐酸,氢氧化铝,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铁粉,

氧化铜,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铜,硫酸铜溶液,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短片,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除去酸性物质?

有学生提出用碱,我适时提出酸和碱能反应吗?是不是碱都能与酸反应呢?

利用三组不同酸碱混合对比实验,分别是氢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氢

氧化钠和稀盐酸,其中两组有明显的现象,学生通过原物质被消耗和有新物质生

成判断判断反应的发生,而第三个实验无明显现象,学生产生疑问,第三组反应发

生了吗?

(二)实验板块:

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呢?

学生从八年级就已经认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通过有新物质的生成.

所以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此时又适时引导,此实验能不能通过新物质证明呢?因为此部分知识涉及到盐的

知识,因此给出资料卡片.

若要证明生成的新物质是氯化钠,就要从钠离子和氯离子入手证明,而钠离子不

能反应形成沉淀,而氯离子只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但是盐酸和氯化

钠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而另一种物质水更难证明.所以此实验无法

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在此思路遇到阻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这一部分的设计思路是:之所以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为教材用酚酞证明氢氧

化钠的消失,从而证明反应发生,与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证明反应发生,有冲突,思维跳跃性太大,为此我结合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先否定

此反应不能证明新物质生成这一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的兴

趣.

这也符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创新性”要求,即学生要具有批判性和创

新性思维方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善于从多角度寻

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选择哪种指示剂最直观且明显的证明盐酸和氢

氧化钠被消耗.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我采用了对教材实验演示及解析的实验板块,引导学生一起

剖析教材实验的设计意图和理念,以及实验方法。

设置了第三个实验板块,实验拓展。

分组实验,老师为各组准备了如下药品,请你们自己来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的发生?

实验用品: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铁粉,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试管

学生选择多种药品进行实验证明,如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

没有看到气泡,则说明溶液中没有稀盐酸,则反应发生了.

其他的药品同样可以证明,如氧化铜、氢氧化铜是否减少或消失,铁粉表面是否能

观察到气泡,硫酸铜溶液的加入是否能观察到沉淀.

通过这一探究学生了解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

度。同时给予学生多种药品,设计实验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方法设计,

体现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引导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又可以从微观理论的角度来

证明酸碱能够发生反应,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从宏观到微观有一个整体深入的认

知.

六、布置作业

请你查查看: 查阅资料,生活中还有哪些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呢?请整理下来,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前两天有幸参加了县里面举行的实验优质课评选,回来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以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化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现象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3、所作的两个演示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一个不够明显,学生距离较远;第二个反应慢了点,一点没有想象的学生的惊诧和惊呼的表情。

  4、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老师只是做到了巡回指导,没有集中强调,仅仅在课件上要求学生要规范。

  5、在课堂上酸的性质的实验时一个一个的做,还是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前也进行了思考。前者教师指导学生方便,学生实验可能更规范,但浪费时间,40分钟内能不能完成是问题。后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连贯性,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这是在以后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没有多少亮点,而三中史老师的课无论是设计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深入的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教法,力争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新课伊始,以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引入课题,并据此扩展到四种碱与两种酸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来归纳总结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后,再探究NaOH和盐酸的反应,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的理解,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实验方案理解的难度。实验反思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其他方面设计出间接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为后面学习NaOH和CO2的反应打下一定的方法基础。对教材实验方案中的步骤③进行的改进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同时也希望借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感受反应过程从碱过量到恰好完全反应到酸过量的过程。巩固练习的目的也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但是中和滴定的概念和要求是高二化学的内容,因此此处着眼于对过程的定性理解,注意不要随意拓展到定量要求。与Mg(OH)2、Al(OH)3反应的盐酸和硫酸的浓度要稍微大些,这样学生触摸试管壁时才能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五、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

  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