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

日期:2022-05-17

这是书愤一等奖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第 1 篇

 自从我校实行“1+1+4悦动课堂”以来,陈慧老师的一节《书愤》成为语文“悦动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是我们高二在诗歌鉴赏阅读中又总结出一套规律: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议探幽、以练提能。逐渐实现了同类课堂的优化处理和举一反三。一堂课听下来,几多收获,些许遗憾,一并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释题目,提纲挈领。

  解题时陈慧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四)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关于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之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这一环节,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路整理为: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

  (一)、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陈慧老师在全校公开课时,这点处理的非常好)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第 2 篇

我对《书愤》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贯彻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基本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特点。古诗《书愤》是作者表现自己“收复失地,抗金救国”伟大志向,而壮志难酬的诗。在学习诗歌时,首先注意让学生借助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赏析诗歌的手段之一“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对诗歌进行初步赏析,目的让学生在读与感悟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通过对“知人论世”阶段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陆游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在课结尾的时候重点讲述文章要表现的诗人之“愤”,进一步使“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主题得以彰显。学生也从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认识了诗人的伟大人格。

  其次纵观教案全程,抛弃传统的“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诗歌的“基调—格律—感情”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帮助学生洞悉了这首古诗所写之景与所言之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景和事要的表现诗人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更要凸显在悲愤之余,诗人仍不改志向,一心要“收复汉室,抗金就国”的伟大志愿。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和古诗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由事入景”、“由景入情”。先欣赏颔联所描写征伐之事,再讲述这句话不仅叙事,也在写景,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大好河山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不思北伐,最终落入金人手中的结果。诗人无比悲愤,抓住一个“空”字,引入到抒发作者情感的后两句学习中。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同时渗透情感目标的引领,由最初的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到认识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作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收复汉室,抗金就国”的伟大志愿是一种学生难以理解透彻的观点,所以学生们很难把握也很难和题目里的“愤”联系起来,于是我开始引导他们诗人生活的.现实时代,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理解诗意。由此才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这样方能融会贯通,终生受益。

  三、自己在在发挥教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方面能够较好把握。

  我认为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碟,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进能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第 3 篇

教学目的:《书愤》 教案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导入: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诗歌鉴赏:

  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郁愤。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具体分析讲解“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拓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七、作业。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书愤一等奖说课稿第 4 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1186

年),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

扫胡尘

”“

靖国难

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鉴赏品味诗歌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

那知

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

的根源.下句一个

气如山

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

空自许

已先斑

形成鲜明对比.一个

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

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如何理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五、艺术特色

1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

北望中原气如山

,用有形的

来形容无形的

,突出

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

塞上长城

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

镜中衰鬓

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

气如山

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

、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

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

勋业频看镜

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