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日期:2022-04-13

这是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第 2 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法: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第 3 篇

《京剧趣谈》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是:京剧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 在教学“学戏曲”这一单元里,我先问孩子们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很多孩子说他们听不懂戏曲里唱的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入手,比如在教学本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风趣诙谐的京剧《红灯记》导入新课。然后我引导学生逐渐地体会听出京剧的韵味,听出唱词的精炼。又给学生听了婉转、哀怨和节奏比较慢的《大雪飘》。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的次数越多的唱段会越喜欢。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有所感兴趣了,我就鼓励孩子们上 “ 中国京剧艺术网 ” ,让他们搜集一些喜欢的唱段听,或者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2. 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合理设计,让同学们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的同时,参与实践和探究,唱一唱,做一做,念一念,说一说等等,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在讲解“马鞭”“亮相”以及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我通过恰当的开导,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剧的三个艺术特征“虚拟性 ,程式性,综合性”,同学们对京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在他们参与实践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语言鼓励,我知道,同学们在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能学得最好。

3.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习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的学习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辨别唱腔类别,我为大家学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带动了大家学习京剧的热情。在教唱京剧片段环节,我先唱一遍,再用钢琴教唱,化难为易,同学们旋律唱得准确,唱得都很投入。

三、不足之处

在整合学生材料方面要多加注意,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京剧艺术,进一步喜欢京剧艺术尽一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播放视频《京剧经典唱段》,创设情境。接着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哪方面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画出知识点,列示意图,分析重点句子,找关键词,补充资料。小组派代表把本组列的示意图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讲从哪些句子里学到的,并给大家讲所搜集到的资料,让同学们通过讲解,更多地了解京剧的知识,同时体会说明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后拓展延伸。——除了京剧,我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你还知道哪些剧种或剧目呢?也可以给大家唱一唱。(准备《花木兰》《女驸马》《红灯记》《花为媒》)。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一等奖反思第 4 篇

《京剧趣谈》是六上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选编课文。本文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从京剧的道具运用与动作造型两个角度,介绍了京剧表演虚实相生以及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马鞭》共三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背景与妙处。文章先提出无法在舞台上骑马的尴尬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写了运用马鞭这个道具如何将问题解决得“无比漂亮”。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三自然段,从马鞭这种道具拓展开去,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鞋底、酒壶、酒杯,以及虚拟的道具针线、酒水、饭菜等,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表现生活原形的特点。

  《亮相》共三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静态和动态的亮相。文中“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和“这,哪还是戏剧”这两处质疑,指出了亮相表演在写实方面的不合理之处,而这恰好是京剧化实为虚、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这虚拟的亮相,正是京剧表演的艺术特点。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中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艺术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课文内容简单,语言简洁,适合学生自学。课文介绍了京剧人物使用的道具,以及他们“对打”和“刀(枪)下场”等舞台场景,叙述方式生动有趣,画面感强。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中演员一身京剧的行头,手持马鞭,目视前方,气宇轩昂。这幅骑马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京剧人物威风凛凛的形象,用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马鞭。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戏曲研究员,对京剧颇有研究,其文笔不仅老练,对于艺术的阐释也是通俗幽默、深入浅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浅显易懂,适合自学。但是,京剧虽然是我国国粹,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美感的舞台艺术,这一表演艺术离学生太远。学生们平时接触很少,能听懂京剧、会欣赏京剧的同学不多,对于很多专业术语更是无从谈起,也不明白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涵。面对这样一篇文艺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可以尝试通过音、视频及文字的补充拉近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马鞭》和《亮相》,能说出对京剧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对京剧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梳理内容

  1.资料补充,了解京剧。

  (1)学生根据提示,介绍京剧。

  提示①: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示②:胡琴、锣鼓

  提示③:中国国粹

  提示④:梅兰芳

  (2)学生读材料,了解作者。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

  (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二)细读《马鞭》

  1.研读句子,了解马鞭。

  (1)默读第一自然段,根据表格,画找相关信息。

  (2)反馈交流。

  (3)研读“好处”。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

  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①引导学生感受自由:指名读,关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体会表演自由。

  ②链接视频《智取威虎山》片段,直观感受表演自由。

  ③学生朗读提升。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拓展练习:

  

  ③交流反馈:皇帝骑马一般用黄色的,霸王骑乌骓马用黑色的,吕布骑赤兔用红色的,刘备骑的卢白马用白色的,穆桂英是女子一般用粉色的。

  2.体会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1)学习活动:道具分类。

  

  (2)交流反馈。

  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可实在可虚拟:饭碗

  (3)链接吴艺群的《拾玉镯》视频片段,感受京剧虚实道具的魅力。

  (4)小结: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 “虚实相生”。(板书:虚实相生)

  【设计意图】以表格为支架,适时补充资料,在充分展开的学习实践中,适时点拨,体现“扶”的过程。

  (三)自学《亮相》

  1.自主梳理,提取信息。

  (1)自学《亮相》,填写表格。

  (2)反馈交流。

 

  2.指(1)学生听鼓点,选语句。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

  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2)学生自由练读。

  (3)配京剧表演不同的鼓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随机板书:动静结合)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体现“放”的过程。

  (四)交流分享,深化认识

  1.畅谈京剧。

  (1)组内交流。

  每个组员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

  组员认真倾听,可适当补充。

  准备推选代表或整组上台汇报。

  (2)班级交流。

  声音响亮,仪态自然。

  能针对京剧的一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回顾六上语文园地三的语句段运用)

  2.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体会了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同学们还分享了与京剧相关的很多有趣的知识,课后我们可以参考上表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安排“京剧荟萃坊”板块,旨在拓宽学习的边界,激发探索京剧之美,感受艺术之美的兴趣,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生活的活水引向课内。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作者介绍: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一)游戏激趣,走近京剧

  1.游戏抢答:根据图片猜一猜剧目的名称。

  

  2.导入:《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空城计》都是中国传统戏剧——京剧里的经典剧目。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京剧有关的课文——《京剧趣谈》。

  【设计意图】《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空城计》都是学生熟悉的故事,也恰是京剧里的经典剧目,用“已知”来激发对“未知”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京剧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疏通词义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马鞭》和《亮相》介绍了京剧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生词,疏通词义。

  马鞭 绱鞋底 金玉奴 拾玉镯 尴尬 驰骋 约定俗成

  3.学生汇报生词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通过《马鞭》和《亮相》分别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分工,一人一张任务卡,按照任务卡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

  (1)聚焦《马鞭》第2-3自然段。

  ①学习建议:同桌合作,选择喜欢的句子,一人读,一人配合着演一演。

  ②同桌展示读,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表演的自由。

  (2)聚焦《亮相》1、3自然段。

  ①学生观看“对打”和“刀枪下场”的京剧视频,进一步感受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

  ②学生练读。

  出示朗读提示: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气来读更能表现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的特点。

  ③个人展示读。

  重点指导:“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抡圆了胳膊”“耍了个风雨不透”等地方语速要快有紧张感;在“戛然而止”后声音要骤停;“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的地方要读得慢。

  ④朗读配音:再播京剧亮相视频,男生读静态亮相,女生读动态亮相,给视频配音。

  4.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课文所表现的京剧艺术的特色。

  预设: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板书: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5.阅读资料袋:《马鞭》介绍了京剧道具虚实相生的特点。其实《亮相》中介绍的亮相动作也有着“虚实相生”之美。比如介绍两种亮相动作时,观众都提出了质疑,如“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这,哪里还是戏剧”,这恰好是京剧化实为虚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这“亮相”,也体现着京剧表演艺术中虚拟的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两张任务卡,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卡的步骤,自学课文。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统整信息的能力。

  (四)小组展示,成果汇报

  1.过渡:课前我们组成了“国宝档案——京剧研究小组”,从各个方面搜集、整理了京剧的相关资料。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带着“国宝档案”(见教学资源),上台分享。

  2.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教师相机点评。

  3.小结:不仅是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京剧的脸谱、服饰、角色、京剧唱段等方面都很有名堂。课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京剧话题展开课后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个性思维,让思考互相碰撞、交融,带来奇妙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设计者: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一小学 洪高慧)

  【教学资源】

  国宝档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