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
这是鲁迅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是鲁某某 1925年创作的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文诗,描绘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辐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课文首先写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_*“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XX道上的景物,接着具体描绘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对梦境“好的故事”的描给,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好的故事》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全文情景交融,应引导学生在”美丽的梦境”与”昏暗的夜”,虚幻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感悟作者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在文字中寄托着自己深沉的期盼和美好的理想,从而走近鲁迅,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应着眼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来教学这篇散文诗。作为“走近鲁迅”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网络资料等途径进一步认识鲁迅。这里的认识显然要比上一篇课文时更进一步,应当走进人物内心。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学前交流,促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与鲁迅之间的学习
距离,为学习这一篇课文找到恰当的新起点,也为教学预设找到学情依据。教学课文时会有一些含义深刻、意思难懂的词句,可以提示学生借助查阅字典、词典、古典文某某、关注课文注释等途径加以理解,通过网络、图书读物、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对《野草)散文诗集进行大致了解,以知晓课文写作背景,感知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之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虽然此时鲁迅处于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中,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如果说《故乡》是鲁迅的寄托,那么《好的故事》就是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后可以再借助《野草》中《影的告别》进行对比阅读,发现鲁迅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课外,阅读更多鲁迅的其他作品,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与崇高品格。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通过《少年闰土》的学习已经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对鲁迅的文章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写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老师则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1.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题激思,导入新课
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课题,导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板块二 初读梳通,整体感知
1.学习活动一: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习词语。
第一组:乌柏 澄碧 萍藻 膝髁 掷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皱蹙 陡然 伽蓝 泼刺奔进
①指名读,正音。
②) 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
第三组:石油 鞭爆 繁响 四近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四组:参差 瘦削 碎散
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3.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
现实 梦境 现实
( ) ( ) ( )
学习活动二:默读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用横线画出来。
(1) 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相机出示句子: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眼前还刺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 (“骤然”和“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某某”XXXXXXXXXX
(4)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板块三 研读“现实”
1.过渡:那是个怎样的夜晚?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正音。
(2)提问:读着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 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
预设2; 引导学生抓住“鞭爆”, 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某某”, 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3: 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3)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
2.小结存疑: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是“好的故事”?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能结合“阅读链接”, 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
板块一 走进梦境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学生边读边想象梦境里的情景。
3.反馈交流。
(1)指名说关键词。 (相机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引导学生辨析词语:这里作者形容梦境的“幽雅”, 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 (“幽雅”和“优雅”是近义词,“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幽雅”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围幽静而雅致。)
板块二 研读想象
1.学习活动二:再读第四至八自然段,说说“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4)学生齐读句子。
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XXXXXXXXXX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某某,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淳动,怒而碎散,拉长了,如续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XXXXXXXXXX也都浮动着。
(1)练读句子,引导质疑。
(2)交流解惑。
预设1: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 (鲁迅的家乡在XX,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 (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指导朗读。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了,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某某,白云织入村女中XXXXX.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想象说话:用“ ( ) 织入( ) 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它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板块三 升华主题
1.学生再读第五、七自然段。
2.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学生齐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4.追问:此时此刻,这梦中“好的故事”与眼前的“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梦只是一场普通的梦,这夜也只是寻常的夜吗?
5.学生默读“阅读链接”, 把自己的思考写到作业本上。
6.学生交流。
7.小结:《好的故事》不仅是在写一场梦,更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
板书设计
25 好的故事
梦境:好的故事——美好憧憬
(美丽、幽雅、有趣)
现实:昏沉的夜——黑暗社会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和表达。
2、会认本课15个生字,写6个生字。
3、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
4、使学生知道有了美好的愿望必须付诸行动,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体会“长大”的真正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小字卡。
一、谈话导入,情境激趣。
1、今天,我们来上课的路上,我手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咱们班的小朋友立刻帮我捡起来,我觉得心里啊真温暖!
2、介绍小尤拉。今天,曹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非常可爱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3、出示:好事情我们来替小尤拉想想什么样的事是“好事情”呢?
4、到底小尤拉想做什么“好事情”呢?咱们还是快快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范读。曹老师特别想读课文,能给我一个机会吗?
(二)想自己读读吗?我们要做几件事情呢?(1、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2、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认识它。3、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
2、点击,自主识记。“变字小魔术”。
3、游戏。“猜半边”
三、学习课文,体验感悟。
(一)读课文,想想小尤拉到底想做哪些“好事情”?
“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他。”
“如果狼来抓小狗,我就开枪把狼打死。”重要
“如果奶奶不小心摔断了腿,我就背着她去医院。”
1、小尤拉想帮助谁?(马莎、小狗、奶奶)想在什么时候帮助他们?(见义勇为、保护神、大力士)读读句子,体会毫不犹豫、坚决。
2、尤拉在想好事情的时候,马莎、小狗、奶奶正好遇到什么困难呢?
恰好马莎需要到山上玩
正好小狗需要喝水正在发生
正好奶奶需要帮他刷碗
3、小尤拉帮助他们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读书、体会,评价。
(课件:点击一件事,就出现一段课文。)
第2段:理解“委屈”。
第3段:体会“夹着尾巴”。
第4段:“大声”,多没礼貌。
4、这些虽然不是大事情,但是马莎、小狗、奶奶正遇到困难急需帮助呀!三个人物里,你找到自己了吗?你是谁?小尤拉这样拒绝了你你心里怎样想?(揣摩心理。)
马莎——尤拉不喜欢我了。一点也不友好。
小狗——我渴死了,小主人对我一点儿也不关心。
奶奶——唉,我们的小尤拉还没长大,一点儿也不
知道孝顺奶奶。
(二)交流讨论,明白道理。
1、你瞧!(图:妈妈对尤拉说话,录音配文字。)
我们来帮尤拉想一想,究竟哪些事情才是“好事情”呢?(课件)(辩论,判断,用动画图标表示)
2、你觉得小尤拉是好孩子吗?
(他有帮助别人的美好愿望。但只想当了不起的大英雄,要在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
3、可小尤拉为什么一件好事也没做成呢?
(原来,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尤拉身边的小事情,能给别人帮助的事儿,每一件都是应该做的好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好事情应该从哪做起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回到教室后,你会做什么事呢?(录象:刚才,咱们的教室,如粉笔掉在地上、黑板没擦、桌子歪了、扫帚横在路上、小朋友的书掉在地上……)
这篇教案本打算是上研讨课的,我备课,准备了好几个晚上,还精心做了课件。结果活动推迟了。不过没关系。我用这篇教案给孩子们上课时,他们非常快乐,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孩子揣摩文中人物的想法,说的特别好。下课了,争先恐后地抢着为班级服务,看来这节课没有白备,对孩子来说都一样深课!
学习目标
鲁迅先生的故事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⑵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⑴重点:
①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⑶德育点:
①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⑷创新点:
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⑸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1、学习第二节:
⑴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⑵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①设计问题:
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②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③指导朗读。
④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⑤小结。
2、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⑴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⑵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⑶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⑷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⑴理解“不错”。
⑵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⑶情境再现。(课件)
⑷谈感受。
⑸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⑴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⑵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⑴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⑵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⑶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形式,任选其一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立足于刚掌握的知识,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创新点、德育点)
【延伸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作业请各小组任选其一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与同学交流
(这节课的最后,提供给学生探究学习的途径与方式,鼓励学生探究无止境,学习无止境。课尾,教师并不满足于学习的“无疑而终”,努力使其“疑无穷,疑无尽”,无数问号引研究性学习之路,再一次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创新点)
【板书设计】
随意砍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什么都没能了
(保护环境)不断砍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