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03

这是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1、逢妙处,语言要声情并茂。

2、我们不数次都拜倒在他声情并茂的表演中。

3、他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嗓音纯正,高亢圆润,演唱嘎调运用自如,声情并茂,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4、她的演唱声情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

5、试想,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声情并茂的教师,能不使学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

6、格兰特将被拿来和年轻有活力的穆里尼奥相比,他最后一次来到训练场纺时候做了声情并茂的告别。

7、我们表演的时候就要声情并茂,才能够打动观众。

8、她在朗诵比赛时声情并茂,感情真挚热烈,看来获奖很有希望。

9、他精神抖擞,镇定自若地走上讲台,()演讲时抑扬顿挫,充满*。

10、在今天的市场中,许多人趋向于投放铺天盖地的广告,他们声情并茂的吹嘘道:他们的大多数网站将会给访问者带来商业收益。

11、笔者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一归纳,旨在引起教师对非言语重要*的认识,使言语、非言语相得益彰,提高课堂互动质量,达到声情并茂的良好效果。

12、当优雅轻盈的华尔兹将大家带到了兰*的多瑙河边时,席间突然而至的细雨更为晚会增添了浪漫唯美的气氛,细雨中alian和张平以及曾思萌和陈榕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再次让人领略到施耐德员工多才多艺的风采。

13、摘要词体是诉诸听觉感受的艺术形式,与诸多伴奏乐器一道,营造出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

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二)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xi(西)di(低)ni(泥)ti(蹄)di(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对仗”,是*诗的术语,也就是*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

(2)怎样“对”才算“仗”“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3),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对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

④流水对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关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什么是平仄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

二.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语文诗歌押韵和平仄教案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分类。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集体吟唱儿歌《我家的小院》,明确这首儿歌的韵脚(马、鸭、花、画),感受诗 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2、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明确:《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 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用 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 实显诗之美妙。《虞美人》中的韵脚(见课本33页)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 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3、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明确:见课本33—34页。要讲清楚不同韵脚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明确:课本34页。四点要求。

  5、什么叫押韵?

  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7、什么叫平仄?

  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④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详见教参60—61页)

  9、什么叫对仗?

  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

  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12、学生利用所学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相关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示例:教师给出两首诗,学生从中集联。(诗歌见教参57页)

  (1)夕阳无限好,(李商隐《乐游原》)——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2)劝君更进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3)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搂春》)——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2、课后练习小试身手指导。

  五、教学反思:

押韵和平仄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 补充:对课本上的诗的分析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押韵 一、诗歌押韵 (1)律诗押韵通则: ★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例如: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 ★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韵脚分别为:村chun 昏hun 魂hun论lun 例二: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韵脚为“州 zhou休xiu 筹chou牛niu愁chou ★C.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 如上两首诗末句分别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平仄平。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仄平仄。 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仄仄平。 ★D.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 ★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F.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 (2)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离别难》,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 ◆平仄 一、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第1联的后一句,和第2联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如一首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联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联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这两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 以此可知,一首律诗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别需要平仄相“对” 23句,45句,67句分别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