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2
这是论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
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