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
这是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我能有声有色地把文章的第2自然段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2.我能与同学分角色朗读"诗中月"这一部分,并能把自己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背给同学们听。
3.我能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并能展开自己的想象写写自己心中的月。
学习重点:
在"对诗"与"想象"中感受人们对月的喜爱。
学习难点:
感受不同人对月的不同理解及人们对月的喜爱。
学习准备:
1.观察月夜美景。
2.了解文中有关"月"的诗句的出处,收集有关"月"的诗句。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看来,中国人对月亮确实有解不开的情结。今天,我们将在作家赵丽宏的带领下,继续望月之旅。(板书:望月)
2.文章围绕"望月"这一主题写了( )、( )和(
)这三部分内容。(出示幻灯片1,板书: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二、品味感悟
(一)赏读"眼中月",共享月下景
1.文中哪一自然段写了作者眼中的月?(出示幻灯片2)
2.赏读
A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月?(板书:安详)
B二读:你能读出月夜的安静祥和吗?
C三读:让我们一起边想这样的美景边读文章。(伴乐读)
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多美的景色。
(二)对话"诗中月",体会月多情
1.此刻,这轮皎洁的明月叫醒了江上的一对旅人。你听,小外甥向我挑战背诗了——
师饰演舅舅,生饰演小外甥,师生分角色朗读"诗中月".
2.(出示幻灯片3)孩子们,文中引用的这些诗句你熟悉吗?
生交流诗句的出处及表达的感情。
3.点拨:同一轮月,一落入人间便有了不同的感情。它时而展现着童真,时而表达着思念,时而传递着哀愁,这怎样的月?(板书:多情)
4.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对诗。(与合作伙伴对,男女生对)
5.拓展:作者和小外甥只对了三个回合吗?
生继续对诗。
6.月诗月词,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小外甥竟能对答如流,可见小外甥不仅聪明好学,还很喜爱月呢!
(三)大胆想象,抒写心中月
1.你看,好学的小外甥脑子里又冒出一个问题:(出示)
2.交流:在小外甥看来,月亮像什么?为什么?(出示:每个月睁大一次……)
3.点拨: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真(板书:有趣)
4.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A生静心抒写;
B自读修改;
C生展读。
三、总结升华
1.孩子们,你们眼中的月有趣,诗人眼中的月多情,作者眼中的月宁静。不同的人望月感受不同,但他们对月都有着同样的感情,那就是浓浓的——(板书:爱)
2.请大家课下或读一读有关月的美文,或诵一诵有关月的诗词,或唱一唱有关月的歌曲,让这轮明月永驻你的心间!
板书设计:
望 月
眼中月 宁静
诗中月 多情 爱
心中月 有趣
教学目的:⒈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⒉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 (tū、āo) 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月色 高兴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 、可怜儿样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银光 、多 月光 兴奋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满足
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① 话音的使用(3)。亲切、口语化,方言特色 ② 叠词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儿童口吻
第二课时
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作者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同时又很好地传达了要“不断追求”的主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属于你们。如果你们受到这篇课文启发,不断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理想与未知的世界,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
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 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书内容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月亮无处不在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月院好水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磁花盆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锨刃儿
上发现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