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数学说课稿《美丽的公园》,是优秀的幼儿园中班说课稿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导读:感知数量(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等)。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数字“10”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是选自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中班数学活动《春天多美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数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完中学、动中学,促进他们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认识数字“10”,理解数字的意义,且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会用数字“10”表示物体的数量。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1、提高幼儿对认数的兴趣。2、认识数字“10”,理解其实际意义。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情景学习法: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始部分我设置了“去公园”参观,出示电脑课件,利用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
2、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3、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在第四环节,我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4、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看数字取物”和“看数字作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
感知数量(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等)。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数字“10”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流程:
1、首先,设置“去公园”参观的情景,带幼儿到“公园”,让幼儿自由观看,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即数量都是“10”的蝴蝶、荷叶、小鱼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看数字取物”和“看数字做动作”,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取出相应的实物以及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以此来理解数字“10”的实际意义。
4、动手操作、大胆创造。我们不光要让幼儿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幼儿对认数活动的兴趣,所以我设计了三组小组活动,第一组:谁的气球:第二组:春天真美丽;第三组:数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谈,这一部分让孩子情绪回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即巩固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说教材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是现在儿童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之一,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中,10以内基数的教学时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幼儿形成10以内基数概念,可以为其进一步学习加减运算奠定基础。考虑的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借鉴设计了中班数学教育活动《变化的队形》。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正确点数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正确认识10以内基数的实际意义;2.难点:能不受物体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三.教学方法
幼儿10以内基数的数数方法主要有按物点数、感官计数、比较相邻数、按数取物等。这里,我们主要运用按物点数。
四.教学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2.能探索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排列图形;
3.能倾听同伴的发言,乐意跟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1.一张森林运动会的PPT图片2.大象图片7个、小鱼图片8个、小猪图片9个。
经验准备:正确认识10以内的基数、会口手一致地点数六.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
(1).出示PPT图片(森林音乐会),导入情境,"森林最近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忙着排列自己的队形,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小动物。"
(2).请幼儿说出黑板中图片上的小动物名称。
2.活动过程(20分钟)
(1).请幼儿仔细观看小动物们的排列队形,提问幼儿"那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少?"
(2). 在给幼儿一定时间思考之后,请幼儿发言。
(3).针对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小鱼)多呢?"
(4).在明确幼儿的真实想法后,引导幼儿排除队伍排列方式的影响,用点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动物数量多少。
(5).请幼儿在黑板是给小动物们分别变换队形,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判断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少。
"小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
(6)最后,教师总结: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其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活动目标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品和个性特点,创设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我们确定数学活动目标、设计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准则。由此,本活动的目标初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从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中班幼儿首次接触统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就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于是,本活动采用“示范讲解”、“提问”、“观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思考拼图中的一些数学关系;“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观察”则让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2、活动过程(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法,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哪些不一样的圆形,该怎么办呢?想知道每种圆形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你能用圆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图案吗?(鼓励幼儿以圆形为基础使用辅助图形拼出更多的图案造型)(两种不同的操作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请小朋友在拼图活动的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幼儿交流:用几个小的圆形拼出了一个大的图案。(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进一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长方形的特征》这个内容。在了解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方形的特征,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2、目标分析
通过对教材以及这个年龄段幼儿认知能力的了解,我反这节课的活动目标定为: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说教法和说法
情景引入法:课的开始,通过“老朋友”正方形的角色扮演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观察法:通过与正方形的观察比较,幼儿得出长方形的形状特征。
自主探索法:幼儿在已有长方形的初步认识基础上,通过提供操作材料,体验长方形的形状特征。
三、说过程
1、活动导入:
课的开始,通过“老朋友”正方形的角色扮演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通过与正方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从而让幼儿得出长方形的形状特征。
3、游戏巩固。
一、说教材
我先说一下教材,《各种各样的车》是本阶段开展主题活动《来来往往》,车在生活中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孩子周末游玩需要车,上学较远需要车,大车、小车、公共汽车,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车子。而且孩子对车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对车子的进一步了解,借助各种车子的模型和图片等相关信息,让孩子对各类车的外形特征及特殊车辆更全面的了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预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观察汽车的外形特征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图形组合来变现汽车。
2、体验对绘画的活动的乐趣。
三、说重难点:
活动的难点是:尝试用图形宝宝大胆设计各种各样的车。重难点的突破在于孩子是在熟悉各种车辆的外形特征及特别之处,运用所学过的图形宝宝来组合成的车辆。
四.说活动准备:为使活动目标更好地达成,需做以下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并能画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图形;认识常见车辆的基本结构。
物质准备:利用汽车图片及模型布置“汽车展”。
二、说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探索法”“讨论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下面我对所运用的教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直观、探索法:利用参观“车展”让幼儿更直观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车,让幼儿通过视、触觉获取有关汽车种类和功能。更直观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提升原有的经验,又为后面的绘画做好知识准备。
2.讨论法:幼儿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车达到共同学习,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对汽车的外形特征及功能。引导幼儿通过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胆和同伴、老师对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交流讨论,使幼儿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说学法
为了让幼儿的学习更具有实效性,采用的学法主要有:多感官参与法、体验法
1.多感官参与法:《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过程和结果。通过引导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学习、探究,增进对各种各样的汽车的认识。
2.尝试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图形的组合绘画出的各种汽车,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说教学程序
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我将沿着1.自由参观2.分享交流3.示范作画4.讨论作画这了四个环节,来突破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实现活动目标。
1.自由参观车展
本环节将带幼儿进入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展览会上的车,你喜欢哪一辆,它是由哪几个图形组成的?有什么功能?“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和思考。
让幼儿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这辆车的功能。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教师的问题,与同伴的积极互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汽车种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了解各种各样车的兴趣,同时也给幼儿敢说、乐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分享与交流
幼儿看、玩之后,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就让幼儿拿着自己认识的模型玩具汽车进行集中交流。帮助幼儿把之前的零碎知识加以整理、整合。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细致地引导,使幼儿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认识的车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车有的功能。同时老师还要把汽车的基本特征加以小结,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的达成主要采用幼儿经验的交流分享和老师的整理、更直观地了解汽车的外形特征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为活动难点做好铺垫。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活动目标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品和个性特点,创设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我们确定数学活动目标、设计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准则。由此,本活动的目标初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从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中班幼儿首次接触统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就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于是,本活动采用“示范讲解”、“提问”、“观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思考拼图中的一些数学关系;“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观察”则让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
2、活动过程(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
(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法,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哪些不一样的圆形,该怎么办呢?想知道每种圆形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你能用圆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图案吗?(鼓励幼儿以圆形为基础使用辅助图形拼出更多的图案造型)(两种不同的操作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请小朋友在拼图活动的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幼儿交流:用几个小的圆形拼出了一个大的图案。(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进一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导读: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
我说课的活动是中班的数学《梯形》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导读:感知数量(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等)。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数字“10”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是选自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中班数学活动《春天多美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数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完中学、动中学,促进他们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认识数字“10”,理解数字的意义,且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会用数字“10”表示物体的数量。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1、提高幼儿对认数的兴趣。2、认识数字“10”,理解其实际意义。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情景学习法: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始部分我设置了“去公园”参观,出示电脑课件,利用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
2、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3、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在第四环节,我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4、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看数字取物”和“看数字作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
感知数量(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等)。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数字“10”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流程:
1、首先,设置“去公园”参观的情景,带幼儿到“公园”,让幼儿自由观看,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即数量都是“10”的蝴蝶、荷叶、小鱼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看数字取物”和“看数字做动作”,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取出相应的实物以及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以此来理解数字“10”的实际意义。
4、动手操作、大胆创造。我们不光要让幼儿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幼儿对认数活动的兴趣,所以我设计了三组小组活动,第一组:谁的气球:第二组:春天真美丽;第三组:数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谈,这一部分让孩子情绪回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即巩固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中班音乐说课范文《耳朵上的绿星》》:1、中班音乐说课范文《耳朵上的绿星》 导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目标定位要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充分考虑幼儿身
《中班艺术活动说课稿《摇摇瓶》》:1、中班艺术活动说课稿《摇摇瓶》 导读:本次活动是整合活动《感官总动员》里的一个内容。幼儿对感官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已有运用感官进行初浅探索的意识与方法。幼儿喜欢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操
《中班音乐活动说课稿《颠倒歌》》:1、中班音乐活动说课稿《颠倒歌》 导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歌技能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我们进行唱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享受美的机会,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源泉,掌握表达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