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3-22

这是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基本信息。

2、明确鲁迅的生平经历。

3、掌握鲁迅的重要作品、作品集,了解主要内容与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

教学难点:掌握鲁迅的重要作品

教学过程及内容:

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任务一: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关于鲁迅先生,我们了解和学习过他的文章,例如《少年闰土》,相信你在品读作品的同时就对作者进行了初步的了解。那你了解的有关鲁迅的信息有哪些呢?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生平

家族和童年

幸福童年

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末年进士,在北京做京官,他的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也是村里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孝顺父母,待人和蔼。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在绍兴当地,向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是非常稀缺的,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鲁迅从小不仅爱画,而且爱买书,但他只买各种画谱,最心爱的东西就是书,从那时候开始就非常的呵护,不许有一点儿污痕或折痕,保护得很好,不准人乱摸,而且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放在他的皮箱里,并放上樟脑,防蛀虫。当然,童年的鲁迅和大多数童年中的小朋友一样,都喜欢热闹,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动画片,鲁迅就特别喜欢看绍兴逢年过节时候的地方戏和赛会,地方戏就是那些扮上花脸,小丑和武生打得很热闹的戏。

家庭变故——家道中落

祖家庭遭遇变故,祖父被关押后的一段时间,鲁迅及兄弟和母亲一起到乡下避难,被人说成是讨饭,这给予鲁迅心理的打击是异常巨大的。回来后又受到族中长辈的欺压,叔祖辈欺负他们这一房做主的鲁迅是个小孩儿,分配时不公平,鲁迅不肯签字,他们就声色俱厉地强迫他签字画押,这也给鲁迅内心留下非常大的伤害。父亲病故后,鲁迅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少年求学

鲁迅的父亲去世,这一年,鲁迅16岁。父亲去世后,家境日益艰难,念不起书,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就是实业,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选择了读书,也真正改变了鲁迅命运的道路,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是当时中国人办的洋学堂,这里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和英语,出来以后是中国最早的技术人才,当时中国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要学习外国人的技术,让自己强大起来,把他们赶出中国。在读书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还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渴望出去留学,因他在南京矿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那时候已经强大起来的日本已经在侵略中国,而且日本人在中国非常嚣张,一个中国留学生到了日本自然会受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老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作为中国人的鲁迅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想,我将来学好一就是给这些麻木的人治病吗?看上去他们都很健康,那些看热闹的人身体并不比在战场上军人的身体要差,我学医有什么用啊?后来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在学医的同时,大量阅读时事相关的报纸和有关西方知识思想的书籍和小说等作品,弃医从文后,起初希望通过翻译外国现代作品来唤醒中国人民去争取独立和自由,因此加紧学习外文,并设法办杂志,但它编译的外国小说并无销路,只卖出了十几本,和几位同志办的杂志也很不顺,还没出版就夭折了。

回国工作、创作

辗转各地的工作

鲁迅先生没有因为当时的挫折就放弃,用文学唤醒人民的使命,回国后先后在浙江绍兴等地,当生理学和化学老师以及校长等职务,同时继续尝试小说的创作。1912年,鲁迅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官。之后,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开始以北大为出发点,开展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那时候,鲁迅把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上海病逝

任务二:掌握鲁迅的重要作品、作品集,了解主要内容与写作风格。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这三部都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狂人日记》就收录在其中,鲁迅写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前面我们讲到过,就是为了把熟睡在铁屋子里的人唤醒起来斗争,把铁屋子打开,他希望能够把那些还在麻木地忍受苦难,甚至参与创造更多苦难的国人唤醒起来反抗,因此把小说集取名为呐喊。

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旧事,晚年的鲁迅回忆童年和少年求学时期的事情,我们前面提到的祖母给她讲故事,看漫画的鲁迅,百草园里的虫子,三味书屋里的枣子等等,都是出自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常识来记住。里面除了记忆童年趣事,也写了很多有趣的人物,例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鲁迅先生说,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这本书里。取名野草,主要是取其顽强的生命力,散文诗就是他的每一篇都很短,而且有诗歌的感觉,意境很深,但形式上仍然是接近散文的。

板书设计

走进鲁迅

鲁迅简介

家族和童年—少年求学—弃医从文—回国创作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当堂检测

鲁迅,原名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彷徨》《故事新编》。

《 》(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记述了鲁迅的很多童年趣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出自鲁迅之手,小说借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朽坏。

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鲁迅的作品( )

《孔乙己》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阿Q正传》 D.《寄小读者》

作业布置

和身边的同学们说一说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并结合所学课文体会鲁迅先生作品的风格。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内容及主旨。

  2.联想想象,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3.感受鲁迅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激发学生领悟对待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设计:说读课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正音、释义。

  2、联想、想象文中描绘的各个精美画面,准备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3、《雪》精美,美在何处,美点寻踪,选一二点说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激活记忆,积累古诗词文句。

  上课之前,先热一热身,回忆一下,曾经学过或读过的描写雪的古今诗词文句。

  (明确:“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2、新课导读——作品简介,写作背景。

  (PPT1)本文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本集收入鲁迅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以象征手法曲折幽晦的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老师介绍):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鲁迅先生在他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一句颇富诗情的文字——“大风吹雪盈空际”,并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联想与现实中不断变幻……18天之后,一篇题为“雪”的精美散文诗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文题、作者)

  (PPT2)“《野草》从头到尾,一直到今天,还被学术界、批评界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没有一个人说《野草》是一部差的作品。……《野草》大家公认是一部非常富有美的魅力的,而且又难以破解的,就是难以读懂的这样一部作品。”(孙玉石)《雪》是《野草》集里最美的一篇文字。

  (PPT3)鲁迅的《雪》写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南方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京仍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鲁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雪景的精细描绘,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3、检查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板块之一:读顺文句。

  1、老师播放朗读录音,或者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起来,人人要动口。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教师指出文中一些重点字词,需要认读、掌握。

  处子:指年轻女子。 确乎:确实。

  灼灼:(书)形容明亮。 消释:(书)消融;融化。

  褪:掉颜色。

  板块之二: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自选角度,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指导:

  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描写角度、景物特点、修辞手法、选词练字、主旨思想、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概括。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可从以下进行引导:

  从内容看——描写了江南之雪和朔方之雪。

  从结构看——文章首尾照应。从雨写起,从雨收束。

  从写作手法看——文中的形象江南之雪和朔方之雪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采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细致描写。主要是写景物,人物是次要的,是借景抒情。写江南之雪主要通过间接描写来进行,朔方之雪主要是直接描写。

  从景物特点看——江南之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之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从修辞看——运用比喻修辞法。“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是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句。

  从选词练字看——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如写江南之雪——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下,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磬口蜡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以及雪罗汉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写塑雪罗汉时的词语准确、生动、简节。选用“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

  从感情思想和主旨看——作者比较倾向于朔方之雪的斗争精神,对南方之雪的美景是充满欢喜和期盼的。

  ……

  学生先小组进行交流,再当堂发言,进行全班合作交流。

  板块之三:揣摩美点。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内容的轻重抑扬缓急,能够表达自己和作者的感情,在文本中产生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案

关于鲁迅教案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

  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

  ,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

  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鲁迅自传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真实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听了柳妈这段话,祥林嫂“非常苦闷”,“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柳妈的话为什么给了她这样大的精神压力呢?

  这个悲惨的可悲,就在于柳妈是以“好心人”的姿态来劝告祥林嫂解脱苦难的。而实际上是柳妈把祥林嫂往死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妈认为祥林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认为她有洗不清、赎不回的罪过。柳妈认为,要怎样才能抵罪呢?要让自己像土地庙的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你能谈谈这个“千人踏,万人跨”的含义吗?

  活不能、死不敢

  “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从鲁四老爷家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是,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