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5
这是部编版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月光曲》音乐,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导入新课。
2、师诵读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述的内容。
小节:
三、深入文本,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文本,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从而创造了《月光曲》?
(3)《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重点赏析相关段落。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贝多芬在这段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分角色朗读,尝试着用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
小结: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受到了兄妹俩的真情,哥哥的善良,妹妹的善解人意,所以贝多芬为他们弹奏了第一曲,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
方法同上。
小结: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让贝多芬在感动的同时有一种偶遇知音的快乐,所以有了即兴创作的激情,从而创作了《月光曲》,这首传世名曲就这样谱成了!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A、明确朗读感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柔和徐缓)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有力快速)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B、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先试着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
四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这两点都是文章的重点,而我在备课是却把他们备到一起,讲课前就认为内容挺多,但还是没有进行取舍,从这次节课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备课的失败,不能抓重点,舍不得放弃,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很多次课总是想把更多的讲出来,而往往却适得其反,没有中心和主干。
从这次课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虽然教学已经好多年,但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堂,这也许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时,我先问:“这段是通过什么老表现月光曲的?学生说出是皮鞋匠听音乐时产生的联想,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联想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时,先想象是几幅画面,并说说在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想象对我班学生是个难点,因此我让观看了这段内容的视频,并通过抓住“微波粼粼、霎时间”来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时想象此时的乐曲是怎样的节奏。后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个接一个”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狂风卷着巨浪涌向岸边的情景,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课后我想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当学生说出“像有千万匹马奔腾而来时”,如加问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导再生动点再婉转点,会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讲课时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备课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只有预设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月光曲》,听了这首钢琴曲,你有什么感受?这首曲子就是世界名曲《月光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2、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两百多年前的莱茵河畔,走进这个动人的传说。
二、 新课
1、 课前我们读过课文,谁能说说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
2、 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创作出这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3、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4、 汇报交流:是哪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读一读。
(1)是兄妹俩的谈话让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到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一想,你觉得贝多芬听到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读一读。
(2)(出示句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按你的理解来读一读,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
(3)指读,齐读,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进贝多芬的心啊!
(4)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
(5)既然她那么喜爱音乐,此时贝多芬来到小镇上举行音乐会,那她为什么不去听?读哥哥的话,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6)妹妹听出了哥哥的不安之意,她又怎么说?“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明明是发自内心的梦寐以求的愿望,那她为什么要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 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7)分角色读一读,同桌读,指名读。
(8)贝多芬听出了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我相信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走进了茅屋。那他又看到了什么呢?于是他为盲姑娘弹了一曲,然后又弹一曲。
5、 引导学生质疑:他弹了一曲已经满足了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了心呢?
(1)(出示句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引导学生质疑: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又素不相识,为什么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2)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读这句话,要读出激动的心情,为什么她那样激动?
(3)再读,读好两个“您”字,第一个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表示肯定。
6、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也使贝多芬十分激动,盲姑娘这样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就是知音呀。贝多芬没想到在一所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正因为遇到知音,贝多芬才产生了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7、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身旁的穷兄妹俩,这样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那些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贝多芬要用音乐为他们带来快乐,为盲姑娘带来光明,于是他按起了琴键。
8、听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兄妹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自读第九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1)、都来读一读,当你读这些文字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海,银色的月光,汹涌的波涛-----)
(2)、皮鞋匠是根据什么眼前出现了这些情景?贝多芬弹琴时的节奏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你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变化的?(出示选择题)
(3)、再读这一段,说说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去掉这些联想的部分行不行?比较着阅读。
师小结: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这么有美感,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写作时,不仅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还要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丰富、深刻。
(4)指导再读联想部分,这是皮鞋匠眼前的画面,也是盲姑娘心里的画面;是月光曲的曲子所含的画面,也是贝多芬心中的画面,更是他想通过语言表述的情感。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进入了月光曲所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5)播放《月光曲》,师范读,生体会,感受月光曲那动人的弦律。
(6)章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再读,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9、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更是激动万分,他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这就有了传世名曲《月光曲》。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月光曲,对曲子的创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感受到贝多芬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和卓越的才华,对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欣赏他的作品。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