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2
这是夜归鹿门歌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①堵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读出仙气儿,争取背诵。
五、拓展训练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
【学习目标】
1、缘景明情,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对比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明确作者夜归的复杂情感。
2、缘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交流法
【知人论世 披情入文】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这首诗的主旨也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创设情境 激趣入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
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风度潇洒、超人不凡、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诵读体悟 初步感知】
1、 听音正音,自读感悟
2、 找出诗歌意象并分析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②画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
③情感:表达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思维碰撞合作解疑】
1、前两联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后两联的月夜山景图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3、探究“夜归”的归途
1、①前两联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首联山中沉缓的钟声代表佛门的清净与渡头嘈杂的人声所代表的尘世繁杂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世人回到家中,而我归鹿门,两种归途形成对比。
③情感:两个场景和两种归途代表人生的两种选择,表现了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点。
②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整体是静态景象,与黄昏江景的动态形成对比。
③ 诗人对此景欣喜、沉醉、迷恋,表达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3、作者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导月悬夜空,从江上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是从尘杂俗世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识记技巧 触类旁通】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多诵读——抓意象——勤联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补缺 巩固提升】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表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异:
《夜》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通过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潇洒,构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归》诗寓情于景,借助自然的景观,意境也充满变化。归山之始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最后归隐闭关的恬静淡泊。
文章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孟浩然及诗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置身诗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浩然寄情山水“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悟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和诗人追求隐逸的情趣志向。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
[教学难点]“缘景明情”欣赏方法的把握。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导读法问答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记忆中储存下的第一首诗歌是什么?《春晓》“春眠不觉晓……!” 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它的作者是谁?――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相约在他的《夜归鹿门歌》,聆听他心中的声音吧!
一、作者生平
你认识孟浩然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填写他的名片:
二、诗题解读
为什么叫“夜归鹿门歌”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夜:夜晚,时间。归:回归。 鹿门:襄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
郊外,岘山附近,汉江对岸,名曰“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三、品读诗歌
(一)音读、意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诗,把握诗意。
2、找学生范读诗,谈整体感受。
基调:欣喜、沉醉、悠然自得
3、齐读诗。
(二)情读、美读,鉴赏品味。
读诗,寻找出诗句的意象。(复习:什么是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
2、这些意象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构成了那两幅画面?这些画面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思呢?
(1)黄昏江景图:山寺钟鸣我 鹿门 我闲望沉思
渔梁渡头世人江村 世人归心似箭
我:潇洒超脱
(2)月夜山景图:烟树树影朦胧 夜月皎洁清冷
岩扉幽深僻静 松径清幽寂寥
我:怡然自得
(三)悟读探究。
1、感悟诗境,思考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指的是从哪归回到哪?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四、诵读诗歌。
1、再次齐读诗歌。
2、限时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作业设置] 把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能力拓展]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嵩山作》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教学反思]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路人。教是为了不教,越俎代庖的后果一定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印发“导学案”,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初读)――寻找意象(反复咏读)――进入意境(品读、联想)――缘景明情。一步步把学生导入了诗境,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把握了诗歌意蕴,背诵自然就不在话下。在此同时,我也在板书中一步步地完成了由意象到意境,流露情感、穿插手法、突出主旨的完美框架图。
通过《夜归鹿门歌》一诗的学习,学生就学到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再趁热打铁的对比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这样就容易多了。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⑩徒此:惟有在此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宋人"以才学为诗"[35],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