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3-26

这是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

教学构想:

1.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在生活中找一找长1厘米的实物和可以用厘米来测量的实物,课堂上来共同说一说。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数一数”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再让其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谈话: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

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需要知道课桌长边的长度。

引导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

提问:①用什么方法量?②你是怎样量的?③量的结果是多少?

在用物体测量的时候,量一次做一次记号,注意首尾相连。

学生汇报。

大家都是测量课桌的长边,为什么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引入:大家想的方法真多呀!那为什么我们说的数不一样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1.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 。

组织交流:三种长短不一样的刻度线。最短是1小格,5小格稍长一点的刻度线,10小格就是一大格。还有“厘米”。 提问: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0表示开始和起点。

说明: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然后教学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指一指

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

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

观察每把尺子上的一大格,你发现了什么?

每把尺子上的一大格长度都是一样的。尺子上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cm”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

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0~1,1~2,……

从左往右看可以,从右往左看也可以。比如8~7,7~6……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1厘米的?

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找1厘米就是找一大格。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比一比

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

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

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

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

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3)找一找

谈话: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立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指甲盖的宽度是1厘米,笔盖的直径是1厘米……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

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

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数一数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又有多长呢?学生在尺上数一数交流汇报。

两大格就是2厘米,请你用手势在尺子上比划出2厘米。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你能用下面的话说一说吗?

我找到了从刻度 到刻度 ,有 大格,是 厘米。

引导: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4厘米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4厘米,它有几个1厘米?

提问: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厘米?为什么也是4厘米?

说明: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可以在尺子上数大格,几大格就对应着几厘米。

大家用各种方法找出4厘米,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比较得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1.同桌合作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好吗?

引导:量好了两人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谁跟他量的结果不一样?你是怎样量的?(有意识找几个错误的量法)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量?还有其它量法吗?

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呢?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末尾是几,就是几厘米。

2.从非0刻度线开始吃测量。

线段的长度=末尾的刻度线-起始的刻度线。

3.只有末尾刻度线,不完整的读数

在直尺上读数时,不仅要知道末尾的刻度线,还要知道起始刻度线。

4.自主尝试画线段。

谈话:小朋友学会了用尺量线段的长度,哪你能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你是怎样画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四、激发兴趣,培养估测能力

提问:伸出我们的食指,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宽?

组织学生交流。谈话: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再量一量手掌大约有多宽?一拃呢?

小结:食指,手掌的宽度或一拃的长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回忆一下,通过练习,你对厘米和米的哪些知识更清楚了?又有了哪些新收获?

基础练习题:

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 60厘米○100厘米 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 4厘米○1米 50米○5米

综合练习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m、cm)。

(1)一枝蜡笔长10( ) (2)姐姐身高是1( )46( )

(3)一条裤子长1( ) (4)一把剪刀长13( )

(5)一幢大楼高56( ) (6)一根丝瓜长60( )

(7)教室门高2( ) (8)写字台高80( )

(9)一条成人围巾长2( ) (10)写字本长32( )

课外提升题:

一、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0厘米 1米 1厘米 10厘米

二、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认识厘米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