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15

这是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竞争力的表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课程标准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

  教学重点[会考考点]

  ①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C

  ②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A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B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C

  [高考考点]

  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教学难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上课链接和准备上课准备:教材、作业本、笔记本

  方法点津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型讲授课授课时数:1h

  教学过程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案《《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书记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D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文化”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中许多东西、许多现象、许多活动都可以跟文化有关,但是要真要来说“文化”这回事的时候,又显得无从说起。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好像知道文化是什么;而你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倒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已接触不少,只是缺乏对文化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以学生生活中的文化,从感性出发,让学生自己在感性认识中体会文化、感悟文化,将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以第一单元为例,《文化与生活》,作为文化生活这本书的第一单元,与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学生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就能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真知,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在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中,从本校校园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产品出发,带领同学们在感受自己校园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就能总结中生活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同时,学生们生活在潮汕地区,对潮汕文化非常熟悉,通过潮汕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个简单对比,学生便能清楚地明白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或哪些现象属于文化现象、哪些属于经济现象、哪些属于政治现象,并通过盛唐的诗及南宋的诗所表现的现象及情感,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及探究中明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而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以当下热门的影视作业为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以《变形金刚》等美国电影为探究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深入思考“美国、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推销他的文化作品?仅仅是为了赚钱吗?”在第二课第二框题《感受文化的影响》,这一框题跟生活现象联系是十分密切联系,可以更多地由学生来说出生活中的相关文化现象,教师只需进行点拨跟及时的总结。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中,可以用学生所喜爱跟熟悉的乐队BEYOND作为例子一串到底,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该乐队歌曲,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歌曲的过程中,明白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社团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尽量从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出发,并以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入,让学生通过透过生活,理解文化。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文化生活》这一模块的原理相对简单,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也较轻,有些老师认为对这一部分不需费神讲授,而我却认为对《文化生活》这模块我们需重视且要把她讲透彻。理由有三:一、现在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二、高考对此模块考查的难度不大,可成为我们的得分点;三、文化原理看来简单但是要讲透不易。因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反思,以促进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承继上一学年的教学心得,深知学生抵制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故本学期本人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小辩论。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如在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时,就这一命题,围绕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供全班学生讨论,并阐述理由,认为正确的一方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学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加以反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辩论过程实施简化:第一步,先由正反双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别在三分钟内,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双方自由辩论五分钟,在第一步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第三步,由其他学生补充正反双方的观点,时间为十分钟;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充足与否,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那方获胜,在总结双方优缺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日互赠高档礼物或到饭店请客吃饭等人情消费是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讨论。让学生在对中学生人权消费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正确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实践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深入实践,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实践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实践,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要求学生针对本校饭堂学生用餐浪费情况及餐后保洁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同学们经过实践调查后,写出了详实的调查报告,并在其中提供了多条操作行强的建议。

二、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文化生活》模块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传统习俗的继承时,针对韩国提请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提出“端午节被端是否违规”的问题,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三重难点的突破方式和效果方面,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扮演文化部长角色,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生活教学反思2017-09-07 21:01:49 | #1楼回目录教学反思------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情景生活化以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为例第二周黄嘉凤“文化”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中许多东西、许多现象、许多活动都可以跟文化有关,但是要真要来说“文化”这回事的时候,又显得无从说起。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好像知道文化是什么;而你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倒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已接触不少,只是缺乏对文化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以学生生活中的文化,从感性出发,让学生自己在感性认识中体会文化、感悟文化,将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以第一单元为例,《文化与生活》,作为文化生活这本书的第一单元,与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学生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就能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真知,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在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中,从本校校园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产品出发,带领同学们在感受自己校园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就能总结中生活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同时,学生们生活在潮汕地区,对潮汕文化非常熟悉,通过潮汕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个简单对比,学生便能清楚地明白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或哪些现象属于文化现象、哪些属于经济现象、哪些属于政治现象,并通过盛唐的诗及南宋的诗所表现的现象及情感,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及探究中明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而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以当下热门的影视作业为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以《变形金刚》等美国电影为探究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深入思考“美国、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推销他的文化作品?仅仅是为了赚钱吗?”在第二课第二框题《感受文化的影响》,这一框题跟生活现象联系是十分密切联系,可以更多地由学生来说出生活中的相关文化现象,教师只需进行点拨跟及时的总结。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中,可以用学生所喜爱跟熟悉的乐队BEYOND作为例子一串到底,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该乐队歌曲,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歌曲的过程中,明白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社团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尽量从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出发,并以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入,让学生通过透过生活,理解文化。高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2017-09-07 21:02:27 | #2楼回目录《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反思邢素霞一、教学设计方面关于本框题的教学,我前后尝试了两种思路进行讲授:第一,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第二,整合教材整个框题的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思路进行。根据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和试讲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框题内容的特点。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驾驭能力,能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二、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使用了《学习与评价》中的一个材料《百家讲坛》来完成。通过挑选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基于《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把教材知识生活化,体现出《文化生活》的编写理念。我的教学设计除了在导入部分反复琢磨之外,还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这两种文化,作为高三的学生在生活当中肯定有所感悟,这两种文化有交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并非每一位学生都懂得区分的标准,而且很多学生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要正确区分两者,需要从两者的概念、表现、危害性以及人民对待他们的正确态度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两者,因而我在此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写(形式: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观点),通过“列举—初步认知概念—修正列举内容—进一步认识概念—比较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突破重难点。在此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三、重难点的突破方式和效果方面由于本框题重点学习“针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我主要通过遵循“感受、辨析、选择、追求”的思路,从区分两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分析这两种文化出现的原因,通过活动探究等环节,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作出必要的引导来突破这一重点。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情景,两个方向”。所谓一个情景,主要是

一个课堂活动“如果我是国家文化部长,我将会怎么做?”的讨论。两个方向,指的是我给学生的两个提示和引导,一方面从国家普通公民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对策,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次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过程都表现出一个特点:生活化。把条条框框的知识点通过本土化、生活化的案例呈现出来,例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部分、“广州市殖民文化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扮演文化部长角色。构建生活情境,体验过程,教师再作一定的辅助引导与少量讲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总的来说,这种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身边的生活案例,用事实说话,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材料比较杂乱,但是只要目标明确,绝对可以起到“形散神聚”的效果。并且比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相当不错,通过生活体验而导致的思想上的碰撞,远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力。四、改进措施此次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逐步改进。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板书美观度有待提高,因为字体工整有力,板书结构合理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把握知识主干、逻辑关系与知识重点,我认为这是自己必须要进一步努力改善的地方;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想尽办法备好课,讲解到位,思路清晰,更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我认为要是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各种课堂活动和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都会更加高涨;再次,由于我本人教龄比较短,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教学还仅仅是一种信息、观点、方法的传递,而他的目标是让课堂成为一种分享、交流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的时候,欠缺了一种引起强烈共鸣的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的教育方面必须继续加强。政治课除了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的过程,必须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观点、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进行渗透。巧妙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我认为只有做好这点,教学才能得到一个升华。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