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7
这是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声声慢》优秀教案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学情分析】
声声慢优秀教案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 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 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