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班科学教案20篇活动延伸,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传声筒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感受传声的秘密。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探索。
教学过程: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1、提出疑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和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根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小问号(?)引导幼儿观察这几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这根传声筒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问号。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教学延伸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传声筒,进行连接传声筒,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传声筒。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交流。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
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
5、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很近,每个幼儿都愿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第2篇、中班科学我们的鸟类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孩子在科学发现室里玩,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鸟的标本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小鸟的探索,发展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科学活动:我们的鸟类朋友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三、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 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幼儿受益匪浅,知道了怎样爱护小鸟,怎么保护小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幼儿讨论环节,大家都很感兴趣,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幼儿喜欢的环节。
第3篇、中班科学有趣的指纹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 ——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1.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三种,(箕形指纹,弓线指纹,和斗形指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第4篇、中班科学会变的水教案反思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发现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准备:
小容器、蜡烛、颜料等若干份,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萤火虫”画丛)。
过程:
活动(一)冻冰花
1.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或幼儿园附近寻找结冰的地方。师生一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泼一些水,建造一个小小滑冰场。
让幼儿在自己建的小冰场上滑冰、拉冰车,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凉、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戏的快乐。
2.请幼儿用一个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颜料或彩纸屑。将盛满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出自己冻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活动(二)小实验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当冰化成水后,再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水还能变成什么?怎样才能让水发生变化?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实验,用各种办法将水加热,观察水变成蒸气的过程。
以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水蒸气还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冬季进行。如果在其它季节进行,可以重点放在“小实验”上。或利用冰箱来制冰。
平时可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富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第5篇、中班科学沙和土教案反思
目标: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学习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准备:
小铲、小桶、筛子、模子、水等。
过程:
活动(一) 干沙游戏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动(二) 湿沙游戏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 小实验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建议:
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6篇、中班科学水果里的图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让孩子尝试从水果的不同方位进行切割,观察切面形状,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水果若干、布袋、塑料水果刀、盘子、猕猴桃、黄桃、圣女果
活动过程:
一、摸水果
教师出示装有各种幼儿熟悉的水果的自制摸宝袋,请幼儿摸摸、说说自己从袋里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它的味道如何?有没有香味?
二、出示水果图案
教师出示某一水果的切面,请幼儿观察它的图案。
三、幼儿独立尝试寻找图案
1.介绍材料和任务:每人选用三种不同的水果尝试操作,寻找不同的图案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幼儿一起观察结果,并交流操作的过程,从中发现能切出不同图案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
将切下的水果图案装饰成美丽的水果拼盘。
教学反思:
水果是孩子们喜欢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都比较熟悉。所以拿出一些水果的时候,他们就能马上叫出名字。那如何将熟悉的水果用添画的方法变成其他各种造型呢?今天就让孩子们做了一下尝试。首先给每位孩子准备好了一份画有苹果、草莓、西瓜、柠檬、梨的图案。
说实话,刚一开始,我对着这些水果图案也犯难,添上什么会变成另外的造型呢,脑子木木的,也只能想出一些比较常规的东西。后来发现其实不一定要从水果的整体看,可以从水果的局部然后想一些近似的东西这样既简单又能开阔思路了。于是在纸上涂画的时候,就慢慢的有了一些创意。
一开始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在切片的柠檬图案上,加了一些花瓣与叶子后,一下子一朵漂亮的花呈现出来了。孩子们特开心,感觉很神奇。
于是就引导孩子们,这些水果象什么?你能把他变成什么?刚开始孩子们的思路有点打不开,其实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这堂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格外的重要。
为了寻找突破口,与孩子们一起想一起画。一位小朋友说,这梨有点象花瓶,接着我就让其他的小朋友补充,有的说给它插上花,有点说给他画个地盘,有的说给他画上花纹等等,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我们边说边画,一会儿一个漂亮的花瓶变出来了。
有了一次经验,孩子对其他的水果有了更多的思考,所以说出了许多的东西来。对一些特别有创意的孩子,就当场让他上来示范,所以孩子们如何让这些水果变成另外的造型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孩子很有创意,把切片的西瓜变成了帆船、茶杯、跳舞的小孩;把柠檬变成了花、太阳、电风扇、汽车;把梨变成了电话、背包等等,可见孩子们的想象还是很丰富的。
不过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由于我没有把示范的东西及时拿下来,所以有些孩子的思路打不开,被框死了,基本上与老师的示范差不多。还有些孩子想的过程很好,想象的东西也很象很有创意,就是在纸上表达时,往往变成了另外的景象。这方面的引导还有待去提高、探索。
第7篇、中班科学不喝水的蜡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重点:目标1所诉既重点。
难点:目标2所诉既难点。
二、活动准备:
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三、活动过程:
(一)玩纸船:
“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 B你的纸船怎么了? C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
(二)折纸杯:
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三)发现纸杯的秘密:
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四)延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纸张,如,一种是普通的纸,一种是蜡光纸,这样视觉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别它们的不同,在开船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会主动的关注周围小朋友的船,把教师的巡回引导的目的,转换为孩子们自己的需要。
第8篇、中班科学有用的豆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起玩吗?”
幼齐:愿意。
师: “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
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么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么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通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可以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可以认出来的。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择,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可以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接受。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不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知道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
第9篇、中班科学海洋动物食物链教案反思
动物和孩子天生就有一分缘,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占据71%的海洋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而且海洋环境已日趋恶劣,因此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对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况且,孩子们在了解陆地上一些常见动物的食物链后,对海洋动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延伸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电脑、录音机、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录像:海底世界。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它们吃什么?
(评:奇妙的海洋世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观看的聚精会神,活动室里静极了,为下面的活动开好了头。)
二、自由探索动物间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链
1、幼儿分别采用操作电脑、听录音、观察图片、询问老师等方法进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海洋食物链。
2、幼儿交流通过探索获得的信息。
(评:这个过程一改以往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相关的录像、图片,并把有关的内容、知识做成课件、录好音带,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获取知识的方法。孩子们有的认真地查找图书,有的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录像,还有的在电脑上操作,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取相关信息,这远比孩子静静地听知识有意义的多。探索后的交流,又为孩子提供了整理信息、共享成果的机会。因为这些知识信息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得到的,所以介绍起来特别有劲,口语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第二次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操作记录:二个幼儿结成一对,合拿一套卡片和记录纸。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评: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会使孩子的探索更具目的性。让孩子二二结对操作记录,又培养了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记录的过程中,还能相互交流,相互调整,使操作结果更准确。孩子们对这一环节可认真了,有的孩子记录好以后,还到电脑里去核实一下,这种精神真是令人高兴。这不,大多数小朋友都得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蟹,虾、蟹吃小虫,小虫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初浅结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海洋动物的食物链。)
四、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海洋里没有了鲨鱼,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课件演示:感知食物连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师生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大海就会生病,海水就要变得又脏又臭,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面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评:当老师指着幼儿记录的食物连循环图,对小朋友说:“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多残忍,这些动物中间你们最讨厌谁?为什么?”时,善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大鲨鱼最凶猛,我们不要它。”老师说:“好的,让大海里永远没有大鲨鱼”。孩子们就从食物连的循环图上把鲨鱼拿掉了。此时,老师又及时地请小朋友讲讲,没有了大鲨鱼会发生什么情况?大部分孩子都说小鱼安全了,他们没有危险了等等。老师没有表态,让孩子尽情地讲述,然后课件演示,请孩子们看一看,事情到底会变得怎样。孩子们经过课件中画面、音乐的渲染,他们又情不自禁地喊道:“大鲨鱼回来吧,大鲨鱼回来吧。”所以当最后老师说到“鲨鱼虽然凶猛,但它也有好的地方,它还是海洋中的清洁工,有了它,海洋会变得干干净净”时,孩子赶紧把拿掉的鲨鱼图片重新贴上去,对鲨鱼的喜爱之情又溢于言表。这一过程,使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升华。)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探索,老师会支持和帮助你们的。
教学反思:
首先,用故事引入生物之间的敌对关系。其中的海洋食物关系显而易见,激发了学生开始学习的兴趣。而食物关系用箭头标识,看起来虽然比较容易,但学生往往会画错箭头的方向。对此,准备了几个红色箭头,并着重指出板书按“谁被谁吃”的方向画出来。
第10篇、中班科学吸管真神奇教案反思
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准备:
1、 毛巾、海绵、布、吸水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 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 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花,塑料小碗若干。
4、 图片(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等)
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 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许多水,可是它们现在住在小盘子里太不舒服了,它们想搬到宽敞的大盆子里,怎么办呢?它们想考考你们。不用倒的办法,用小盆子旁边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 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 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那植物能不能吸水呢?)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红了的“小细管”。
4、 幼儿欣赏图片(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百合花等)
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5、 讨论:毛巾、海绵、纱布,吸水纸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会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 教师设疑:怎样把白色纸花变成彩色的花呢?
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 幼儿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结束。
幼儿将彩花送给树妈妈,给树妈妈打扮。
教学反思
幼儿们都喜欢吸管,乐于接受此次活动,并表现的很积极,在动手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思维没有敞开,就一味的模仿其他幼儿的制作,把吸管拉长,连在一起,有的幼儿,把吸管打成圈,连在一起,做成装饰,表现的都很棒,这样的动手动脑活动,对幼儿的思维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第11篇、中班科学让空气更干净教案反思
目的: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象片。
过程:
一、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
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
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
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
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二、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自制电脑教学软件《人体上半身内部器官****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三、学须知"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如果选择正确,背景天空会变成浅蓝色,并出现红色"★"图案;如果选择错误,则背景仍为灰色,并出现"×"图案。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活动延伸: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第12篇、中班科学活动海底世界教案反思
有益学习经验:
1、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有同情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知道大海中常见的几种鱼类的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3、参与变废为宝的活动,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卡通板、废旧纸盘、色卡纸、双面胶、彩泥、泡沫板、剪刀、录音机、小鱼的录音、海洋垃圾的布景等
活动过程:
一、海底观光:观看录象片----海底世界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许许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
二、观看资料片:大海中的鱼(片中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海鱼及其相关知识)。
提问:生活在海底世界中最庞大的一个家族是什么家族?
你们认识哪些生活在海底的鱼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看影片)
观后提问:生活在海里的鱼可真多呀,你记住了哪些,说说看吧?
小结:除了这些鱼儿外,还有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大海里,看来海底世界真是个好大的家呀,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不注意保护这个家,致使海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给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带来了灾难呢!你们听,这是谁在说话?
三、听录音:一条可怜的小鱼在叙述亲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由于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他们已经无家可归了,它在向小朋友请求帮助。
四、向幼儿展示“垃圾密布”的海洋(用万通板和废旧物品、果壳、易拉罐等布置而成的展板)。
小鱼的家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是谁造成的呢?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鱼呢?
五、清理海洋垃圾,请小朋友用双手清理垃圾,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六、美工活动----变废为宝。幼儿运用多种美工材料动手制作,共同装饰展板,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第13篇、中班科学嘟嘟火车教案
一、材料提供
火车外形的底板,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图形片。
二、操作层次建议
A.幼儿随意地在火车上摆放图形片。
B.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火车车厢上摆放图形片,如摆放所有的三角形、所有的红色的图形等等。
C.幼儿按照要求的玩法摆放图形片:后摆放的图片与前一张图形片有一个方面的不同。
如前面一张是"大的红色的三角形",后面可以放"小的红色的三角形"或者"大的红色的正方形"或者"大的绿色的三角形"等。
三、提示
开始的时候,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情节,如建议幼儿往每个火车车厢上装 货物,要求后一节车厢的货物在一个方面要与前节车厢的不同。在幼儿很熟悉之后,可以要求"使后一张图形片在两个方面与前一张图形片不同",如前一张为"大的红色三角形,后一张就可以放大的黄色的正方形。"
鼓励两个幼儿一起玩,商量更多的"装货物"方法。
第14篇、中班科学有趣的几何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二、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课后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第15篇、中班科学活动看谁滚得不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进生比赛活动,感受不同的坡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2、 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交流。
活动过程:
(一)、幼儿交流探索
1、 听故事引出皮球比赛,皮球想从不一样的山坡上滚下来,比比准滚得快?
2、 根据幼在户外玩球和骑车的经验,请幼儿交流和讨论,怎么才能让球滚的速度更快,更远?
(1) 幼儿交流和讨论。怎么搭山坡?需要什么材料?
(2) 你想和谁一起玩,你们准备怎么玩?
(3) 是什么条件让球能滚得更远,更快呢?
(4) 教师提供材料请幼儿进行示范实验。(分析:连续剧在已有的积压识经验基础上,从了解别人的生活动经验上,从中获得一定的提高,经过交流信息,很多问题也在这其中得到了解,并在其中可以获得坡的许多知识,调整和丰富了原有的坡的认识。)
(二)、幼儿分组活动
(1)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准备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并建筑不同高度的越面和斜坡。
(2)建议两人一组开展探索活动,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分析:本活动进出课堂,让幼儿在户外,充分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到现场去研究,使幼儿获得了真实的具体的经验。在活动中幼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比以往探索性活动明显增多,真正体现了让幼儿在自由操作中获得发展。)
(三) 组织比赛活动
1、 幼儿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活动,将小组设计建筑的坡进行比赛。看看到底哪种面的坡物体滚得更远,更快。
2、 比赛后,请幼儿讨论和交流,教师进行记录,并整理幼儿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分析:幼儿对比赛性质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积极参与。在搭坡时不知道坡弃和坡面与速度的关系,因此开始时,操作比较混乱,教师在启发帮助时,主要引导幼探索面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发现,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异时非常兴奋,这是他们发现的新问题,并在探索中终于得了解决。本活动可以面再放大些除了可搭建的斜坡,还有什么样的物体是斜的坡状的?在简学领域探索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斜坡,对生活地有利之处还可以设计什么样更好的坡呢?)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第16篇、中班科学什么化在水里教案反思
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比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体特性。
准备:大水盆、水杯、小勺、固体饮料,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盐、粉笔、纸片、糖纸、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过程:
1.准备三杯白开水,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进一勺白糖,在另一个杯子中放进一勺盐,搅拌一会,待糖和盐完全化在水中后,让幼儿品尝三杯水的味道。讨论: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糖和盐哪儿去了?
2.让幼儿将几种不同的东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什么东西在水中能化?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让幼儿用准备好的固体饮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中的变化。
4.比较怎样化的快。带领幼儿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①两块同样多的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块肥皂化的快。
②同样多的一块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进一种水(热或冷)中,它们化的一样快吗?
建议:教师要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溶化现象,并积极动手操作。
教学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第17篇、中班科学蒜头发芽了教案反思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第18篇、中班科学电动玩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3、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活动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猫头鹰博士邀请我们去它的电动城玩,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2、带幼儿参观后,出示猫头鹰:“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刚才的玩具都看到了吗?现在请你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一玩,不过,玩过以后,要来告诉我,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还有,玩得时候请你们爱护它们,好吗?”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二、寻找电池。
1、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请3"5名幼儿讲)如“我玩的是××,它会亮(走、响、动……)。
2、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玩具会亮、会响、会动,它们可真好玩。可它们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能响呢?(幼儿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
3、幼儿自由操作,寻找电池:请你们在玩具身上找找看,是谁供给它们电,使它们动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4、小朋友都认为电池能供电给玩具让它们动,电池真的能供电吗?我们来试试,如果把电池拿掉,看看它还会不会动了?(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5、幼儿自由操作,取出电池试试。
提问:“你们把电池拿出来了,它怎么样了?”
6、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三、学习正确安装电池。
1、好,请小朋友说说电池长什么样?(幼儿自由讲述)
2、在平时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电池?(幼儿自由讲述)如:收音机、遥控器、电子手表、照相机里……
3、教师小结。
4、请小朋友再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
5、老师刚才看到小朋友都给玩具装上了电池,可我却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玩具能动,而有的小朋友的玩具却没有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请ⅹⅹ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装的?(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6、请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了电池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还学会了正确地装电池,可你们要记得电池用完了以后一定要拿出来,不然会把电动玩具给弄坏的,记住了吗?
四、结束活动。
猫头鹰博士:“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下次,我再邀请你们到我的电动城来玩,好吗?再见!”
活动反思:
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第19篇、中班科学电筒亮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20篇、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空气娃娃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平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2.幼儿试验:
(1)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人一个瓶子,将瓶子横放到水里,观察现象。
(2)第三组幼儿每人一根塑料吸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
3.水里冒出了什么?是谁在吹泡泡?空气藏在了哪里?(瓶子里、我们的身体里)。
4.除了这些地方有空气,还有哪里有空气?幼儿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1.空气娃娃每天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谁来说一说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幼儿讲述)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塑料袋,我们来玩“抓空气”的游戏。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迅速的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
(1)我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2)张开口袋看一看,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能闻到气味吗?
(4)能摸得着吗?
师小结:空气娃娃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空气娃娃很会变魔术,平时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4.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 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5.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呼吸,没法生活了。所以说空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那如果空气变脏了,我们呼吸了变脏了的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讲述)小朋友知道怎样来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吗?(多种树,让树木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少开车,减少废气的排放等)
四、结束部分和幼儿一起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