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下学期数学活动教案40篇

日期:2021-10-22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下学期数学活动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下学期数学活动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漂亮的礼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能尝试按图纸制作立体纸盒。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积木、长方体,易拉罐、乒乓球等实物若干。
  2.自制图形纸若干、剪刀、胶带、浆糊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球体与圆柱体,感知图形的特征。
  (1)出示球体与圆柱体。让幼儿通过滚动实验,感知两个形体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很有趣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有谁认识吗?它们有什么地方一样,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师小结:不管从哪边看,球体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叫球体。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向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叫圆柱体。
  (3)进行游戏:看谁找得对。
  请幼儿找一找老师提供的物体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的。
  师:现在请你们来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找到后请你大声说出这个物体是球体还是圆柱体。
  2.认识长方体,并尝试根据图纸制作礼物盒。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认识长方体,再请幼儿将盒子拆开,仔细观察长方体的构造图,引导幼儿发现折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这个图形的名字叫做长方体,那么它是怎么组合而成的呢?从盒子来看,看的不清楚,我们一起来把纸盒拆开来看一看,好么?
  (2)将拆开的纸盒还原,进一步感知如何制作立体纸盒。
  3.根据图形纸,自己制作长方形纸盒。
  师: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纸,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这些图形纸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盒吧。
  4.装礼物:互相欣赏礼物盒并装礼物。

  活动反思
  《漂亮的礼盒》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较为清晰流畅!制作的课件PPT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开心的学习制作。
  刚开始的观察球体和圆柱体,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还请幼儿亲自做实验,充分感知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请幼儿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球体、圆柱体,进一步的巩固图形特征!
  幼儿对长方体的构造很感兴趣,对做礼物盒很感兴趣,在引导幼儿做纸盒前,可以先示范下,孩子制作礼盒的过程中就会不易出错!

第2篇、大班数学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活动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 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 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 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 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活动过程
  一、 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 (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二、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 “AABBAABB” “AABAABAAB”“ AABCAABC”等不同模式。

  三、 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四、 摆一摆
  1、 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2、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五、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验。

  六、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辨认图形排列的规则,并按照其序列延伸该图形。   
  3、发展观察、分析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在活动室布置四个活动区域:“超市”、“书店”、“展示大舞台”、“数学角”。   
  2、在“超市”里摆满五颜六色的项链、花纹有一定规律的发饰、桌布、衣服、包装纸,卡片花边、国际象棋棋盘,美人痣。   
  3、“书店”里摆设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图片:有种子发牙、蝌蚪变青蛙、月圆月缺、小孩长大成人。   
  4、“展示大舞台”里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纸环、五颜六色的彩色纸、串珠、纯白色的衣服、裤子、围巾、裙子、手套、袜子、剪刀、画笔、花边、各种颜料、针线、双面胶。   
  5、“数学角”里准备了按故事情节变化的先后顺序的小卡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逛“超市”   
  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老师以朋友身份带领幼儿“逛超市”,“超市”里摆满了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序列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美,进一步让幼儿们说出你所见到的物体是用怎样的规律排序的,然后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画面最美,就在额头中间贴上一颗“美人痣。”   

  (二)合作活动――逛“书店”   
  老师带幼儿们逛完了“超市”,又带领幼儿们来到了“书店”,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图片。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书店阿姨把图片的顺序搞错了,我们来帮助阿姨给图片分类排序好吗?”大家等不急了,忙说:“好!”接着幼儿自主的三五成群的自发的组织成一组,开始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幼儿拼拼说说,合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又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好品德。接着,每组推选一名代言人起来表述本组的排列结果,说出小组的队名、口号,展示交流,要求发言的幼儿用“先……后……最后……”的句式来讲述。   

  (三)操作活动――展示大舞台   
  老师带领孩子们帮“书店”阿姨把图片整理好后,又带大家来到“展示大舞台”,这里是幼儿们动手操作的区域;在这里,幼儿们可以充分自主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老师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心趣,一举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活动开始,老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后,带上或穿上自己的作品走向展示舞台,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向模特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模特”展示完毕,“主持人”采访“模特”:“你脖子上的项链的创作灵感来自怎样的排序规律?”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制作的项链是用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的规律来排列制成的,记住我哦,我是二十号选手,投我一票!”主持人接着喊:“下一个。”一个个都是那么自信,一个个都是那么出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充满活力,最后主持人讲评: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表现不错,都发给一份优秀奖。   

  (四)延伸活动――有趣的小卡片   
  延伸活动中,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带小朋友们走进数学区域,为幼儿提供录象故事和故事小卡片,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按故事情节顺序排列故事小卡片。听完故事后,我又带小朋友们到室外去找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品,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拼拼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已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
  2、尝试运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各种图案,并说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用到哪些图形,通过图形拼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
  4、感受拼图游戏的奇妙之处,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不同图案,并说出操作过程;
  活动难点: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一种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多种组合来进行多元化的操作,支持幼儿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   双面胶   剪刀   白色纸   由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  火箭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过河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游戏。在地面上放上提前准备好的几何图形作为河里的石头,并把它们摆成两条长河,让幼儿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往过走,在走的过程中,要求脚不能落到地面上,一定要踩到图形上,而且在过河时要看清楚你踩了哪些形状的石头,等游戏结束后老师要提问。

  二、出示由刚才在游戏中出现的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让幼儿观察,画的是什么,都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这些不同的图形各有几个呢?先让幼儿自己回答,完了后老师领小朋友一起数,从局部到整体,点数各种几何图形。     
  随后再出示用几何图形拼成的火箭,让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
  发给每位小朋友若干张不同的几何图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已有的几何图形制作一幅画,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将自己制作的作品贴到展示区供大家欣赏,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奖励。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他们家中什么物品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圆形的。 再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纸剪出各种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一幅画。第二天来到幼儿园后要给其他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怎样做的,用到了哪些图形,从而使这一活动进一步深化。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小小统计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统计表按图形的两个特征统计图形数量。
  2. 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3.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2. 大象、小鸟、鱼、乌龟、图片。
  3. 统计表图一、图二、铅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用图形拼搭的小动物,激发兴趣。       
  师:今天有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了,看看谁来了(鱼、小鸟、小鸡)?这些小动物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呢?(都是用图形拼成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呢?   
   
  二、学习用统计表统计几何图形数量。      
  1. 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记录每一种图形数量。
  2.出示统计表(图一),指导幼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和方法,学习按形状统计出乌龟图案中每一种图形的数量。      
  3. 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颜色记录乌龟每一种图形数量。      
  4. 出示统计表(图二),学习按形状、颜色统计乌龟图案中的图形数量。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统计乌龟的图形数量,统计时要仔细观察,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统计,不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能用统计表按图形的形状、颜色统计图形数量。 为每组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3幅及统计表(图二),幼儿自选图片进行统计。    

  四、师幼一起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五、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按形状、颜色对图形进行统计,而且小眼睛观察的仔细认真,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老师还有一些图形图片,小朋友可以自己进行拼搭,并用统计表统计。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活动有30名幼儿参加,分成三个小组,每组10人。第一个导入图片环节,动物是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每个图形外边框是不同颜色沟边,图形本身是白色,这样从视觉上很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图形。活动一开始,幼儿兴趣浓厚,每当提问某种图形有几个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有的幼儿伸出手指头,有的站起来,都抢着争当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环节,幼儿自选一幅图片进行按两个特征统计。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如机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第6篇、大班数学《拼图》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第7篇、大班数学有趣的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图形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小朋友对拼图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启发法、操作法等。整个活动,通过欣赏拼图引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说一说拼图的拼法及组成,再通过幼儿示范拼图激起其他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最后自己尝试剪出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进行拼搭出有主题、有情节的画面,共同欣赏,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五. 欣赏及展示作品,并说说怎么样拼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激发幼儿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找规律图卡、不同颜色的椅子、美羊羊头饰、串珠玩具、黑板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调控:拍手律动,组织幼儿向老师们问好。

  二、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上课坐的椅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1、幼儿观察椅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一边引导幼儿说出椅子的颜色排序不同。
  颜色:红红、绿绿、红红、__        
  红、绿、红、绿、___        
  红红、绿、红红、___
  2、全体幼儿跟着老师读出椅子的排列顺序,引出规律。

  三、情景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美羊羊头饰)教师扮演美羊羊。美羊羊:“昨天羊爷爷问了我几个问题,可是我不会,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好不好?”。
  1、看课件(各种颜色图形的排列):找出顺序并说出规律,将空白的地方添上正确颜色的图形。幼儿边说规律教师边积极地鼓励及引导。
  美羊羊:“你们真棒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爷爷还给我一张纸上面全是这样的图形,小朋友再帮帮我吧!”
  2、教师出示课件和黑板(贴有图形排列规律的图卡),给幼儿说明要给图形宝宝找规律
  (1)请幼儿认真观察图卡,找出规律。
  (2)请个别幼儿上台,把空白处的图卡粘贴完成。
  3、美羊羊:“小朋友都完成了,我也学会了,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这么聪明,所以我想请大家一起进行一个比赛,这个比赛是—比眼力(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找规律图片,幼儿通过观察、推理,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规律,并说出空白处应该粘贴的图片。
  (2)教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4、串珠游戏——送项链 美羊羊:“今天我买了一条好看的项链(出示串珠玩具串成的项链,),可是只买到了一条,但是我还想再带一些回去,送给羊村的小伙伴们,你们可以帮我做一些吗?”。
  (1)教师请全体幼儿观察美羊羊的项链,引导幼儿说出项链排列的规律是按红黄绿蓝排列的。
  (2)请三个幼儿上台进行“串项链”,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3)串项链完成,教师请幼儿分别说出自己串的项链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4)把完成好的项链送给美羊羊。

  四、结束:美羊羊:“哇,真漂亮!谢谢小朋友们送的项链,我要回羊村了,喜洋洋他们看见了肯定会很开心,小朋友们再见!”。幼儿:“美羊羊再见!”

  活动反思:
  找规律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第9篇、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尝试用目测,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
  3、操作材料:红枣、豆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以两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二等份的兴趣。
  师:“六一”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松鼠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松鼠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松鼠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2、老师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幼儿演示分法,教师帮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那么如果我们用图形,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每种图形有两张,请你们把相同图形中的一张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两份,然后,用剪刀剪开,看看剪下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折、剪的时候,你想一想一种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
  5、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6、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
  (1)提问内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图形分成了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操作探索图形等分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只跟孩子说对折,而剪的过程我应该在课前剪好,到这个环节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过程放进来既浪费时间了,又没有把重点突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不够完满。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体验对折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对称的大树、对称的房子1张、对称的三角图片1张、不对称的房子、不对称的三角形、不对称的茶壶各一张;找对称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一位可恶的巫婆,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就出公主,可都没能闯关这些关卡,小朋友们你们愿意闯过难关吗?

  二、引入对称的概念
  师:“小朋友们在闯关之前,老师这有一些有关这个王国的秘密,让老师帮助一下你们吧”。(让幼儿观察对称图形,并探索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对对称图形有一些了解)

  三、闯关游戏加深对对称的了解
  1.第一道关卡,开锁,找对称的图形
  2.第二道关卡,看蝴蝶,找对称的图形
  3.第三道关卡,看脸谱,找对称的图形
  4.第四道关卡,归类,找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5.第五道关卡,让幼儿画出对称的方格图形

  四、联系实际
  让幼发现生活中,教师中的对称图形,并分享分享一下自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

  五、动手操作
  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张拥有一半图形的操作卡(图形各不相同),使幼儿在一堆图片中找出图形、颜色都相对应的对称图案贴在操作纸上。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是第二课时活动,孩子们已在前一课的“京剧脸谱”中感知了对称,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功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一开始,我以仍以“京剧脸谱”导入,让幼儿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孩子们有说“脸谱上有颜色,有说有图案的,有说一模一样的”然后老师抓住一模一样的回答告知幼儿脸谱上的秘密就是左右两边图案、形状、颜色、大小都一样的,但方向相反的,它们是堆成的。
  第二环节提供各种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供幼儿动手操作继续感知和理解。第一部分是看看、动动这些图形对称吗?(教师提供的是对称的图形)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感知他的对称性,通过眼睛观看,用手折一折,然后把个别幼儿对折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试验这个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拿到的图形究竟是否对称的。在感知对称图形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且能对折,这一折痕就是对称轴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继续动手操作感知这些图案是对称的吗?并分类送到指定的篮筐中,这一环节,出错的幼儿就有点多,容易搞混,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知,于是在幼儿操作好后,进行集体验证,一一把图案通过上述的观察、对折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幼儿知道了正方形、房子、树叶是对称的,剪刀、蝴蝶是对称的。
  第三环节让幼儿使用幼儿课件“对称王国”这一页的操作,活动中我设置了小朋友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解救被囚禁的“对称王国的小公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强烈地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借助小朋友急于闯关救小公主的迫切心情,由易到难地展开对称教学活动。在闯关的过程中,设置了比一比、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让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比一比。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虽随处可见,可是孩子们关于对称的概念却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采用以对称剪纸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了解科学的对称概念,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清楚明白地看到只有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对称的图形。这为接下来小朋友的探索和操作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猜一猜。
  这一环节是帮蝴蝶找出对称的翅膀,“猜”不是目的,主要是主动积极地去“找”。通过小朋友的猜测和课件动态的演示。孩子们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寻找着每边翅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3.试一试。     
  在引导小朋友自由探索画对称轴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小朋友先观察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重合?还有没有别的重合方法?让孩子们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让小朋友在活动中感悟,活动中体验,帮助小朋友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画一画。
  画出同一物体上的不同对称轴应该是本活动最难的部分。我觉得这虽不是本活动的基本目标,但是可以让小朋友尝试一下。一来大班的小朋友喜爱有点难度的挑战。二是根据新纲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活动中我们需要并可以提供足够多的探索机会,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果不出所料,小朋友的探索结果令我惊喜:长方形的对称轴大多数小朋友画了二条,正方形的对称轴小朋友画了四条,好些孩子给圆的对称轴画了许多条……
  5.做一做。
  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环节中, 孩子们两两合作,比赛哪组做出的对称动作多。这既能让孩子们好动的身体得到片刻轻松,增强趣味性,同时又能激发孩子们的独创意识和合作精神,巩固对“对称”的理解。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环节,虽是动的一刻,但孩子们配合默契、因而非常开心。
  反思本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技术自身不足,经常需要借助年轻教师的帮助,自己还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2.准备过程还可以更充分一些。如:可以多准备一些操作纸,让孩子们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虽然这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还有很多,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联系,需要我们带着孩子继续发现、寻找,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动脑,掌握系统的知识。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我是小小建筑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积极动手操作、测量,体验铺地砖带来的快乐。
  2、能不受形状、颜色的干扰,正确比较和判断图形的大小。
  3、体验面积守恒,学习用测量单位测量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12×12CM彩色卡纸32张以上;6×24CM彩色卡纸32张以上;贴有相应图形的KT版共10张,其中图1两张,图2四张,图3四张;记录表一张;铅笔、橡皮、剪刀各4-5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两种(图1、图2)房子地面图,引导幼儿通过“铺地砖”比较面积的大小。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导入语:最近老师买了新房子,这就是一号二号房子的地面图。我想选一间大的给妈 妈住,你觉得一号房和二号房哪间更大?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通过给房间铺地砖,发现一号房二号房是一样大的。   
  (3)通过引导幼儿交流铺地砖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发现:铺地砖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空也不能重叠。
  2、幼儿二次操作。引导幼儿在用长方形地砖测量完二号房需要的地砖数量后发现两块地砖的大小一样。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用长方形的样砖比一比、量一量铺满二号房需要几块地砖?并引导幼儿讨论测量方法。
  (2)幼儿分组操作。
  (3)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并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4)观察记录表,发现正方形砖与长方形砖的面积关系。
  3、幼儿再次操作,在尝试运用已知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面积的守恒。   
  (1)教师介绍操作要求:请幼儿用长方形砖铺三号房子。   
  (2)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并鼓励幼儿在遇到商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及他人求助。   
  (3)幼儿交流。请幼儿说一说一共用了几块地砖?在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4、带着“用拼拼剪剪的方法试一试正方形、长方形的地砖还能变成什么图形?”的问题结束活动。

  活动提示:   
  (1)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排除形状的干扰感受面积的守恒。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判断图形面积时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形状的干扰。因此,活动中设计了三次操作,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推理、验证,通过自己的体验建立守恒的概念。   
  (2)活动的教具和学具可以投放到区角。可以在将地砖通过剪贴变形及设计其它的房间地面图等活动中引导幼儿反复操作,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守  恒。   
  (3)提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广场、公园,仔细观察地砖的样子,也可以利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感受面积的守恒。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想象丰富,思维开阔。如何上好一节课对老师来说要求真的很高,我们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注入自己的激情,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形成师生间情感与知识的积级互动,才能达到预定的最有效的教育目标。数学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12篇、大班数学图形守恒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并且部分的开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幼儿的语言表达就是他们思维的体现,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请他们动手操作,同时为诱饵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亲自尝试,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2、能力目标:大胆想象,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情感目标: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三色正方形、剪刀
  媒体准备: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像的基本特征,并能使用各种图形进行图案拼摆;学习过图形等分。

  活动重难点:
  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过程:
  直接进入主题
  看一看:这是两个什么图形?他们一样大吗?
  幼儿进行比较,回答提问
  出示相应图形
  初步感知面积守恒(分一分、摆一摆、合一合)
  教师提问:
  1、 请你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一样相等的四份?
  2、 你们是怎么分的,分成了什么形状?
  3、 请你用分好的一个图形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那个大啊?
  4、 那现在把分好的四个图形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5、 现在请你用分好的图形,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6、 你用原来的正方形分成了什么形状,摆成了什么图案?
  7、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把摆好的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谁大?
  8、 快试一试?
  幼儿操作。
  幼儿回答问题。
  幼儿操作,比较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幼儿拼摆图案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再次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请你把正方形任意分成四份,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2、你摆的是什么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吗?
  1、幼儿操作拼摆
  2、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拍照,展示照片
  引导幼儿总结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哪个形状做游戏了啊?
  2、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不知到你们发现了没有?
  3、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份,合回去之后,和原来比,它怎么样呢?
  1、回答问题
  2、总结规律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活动延伸
  1、 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分合回去和原来是一样大的,那分成五份呢,那分成六份还是一样大的吗?
  2、 那我们下次活动的时候可以试一试,到底一样不一样?

  活动反思: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幼儿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提供了帮助.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播放、链接、互动操作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幼儿的有机互动。“正方形的面积守恒”这一概念的理解,无论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幼儿学的角度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也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反复的操作中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但是老师或请小朋友演示起来很繁琐。本节课我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白板和投影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拼摆的作品,又运用flash软件增加了课堂的随机性与互动性,方便且直观,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有效的给予幼儿反馈,和幼儿很好的互动起来。同时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活动中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白板的运用,减轻了教师操作学具、教具的繁琐,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了活动效率。
  同时活动利用了信息技术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操作快捷方便的优势,延长了幼儿注意的时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13篇、大班数学找对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就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发现了“对称”所需的特点,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并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尝试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引导幼儿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幼儿的数学审美情趣。
  4、通过猜,找,做,画等方法表现对称。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两对称图片:苹果,蝴蝶。
  2、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3、操作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1、每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教师提出概念:像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
  3、看看你自己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二、识对称,找对称轴
  1、引导幼儿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再次感受对称图形的特征。
  (1) 指一指、摸一摸这条折痕,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2) 告诉幼儿对称轴的概念: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一样的两部分的直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2、操作活动:找对称轴。
  (1)猜想: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有对称轴吗?有几条?
  (2)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尝试找出三种形状的对称轴。
  (3)展示操作的结果(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画上对称轴),并检验找得对不对。
  3、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找出各图形的对称轴。

  三、找对称,提高认识
  1、找一找,我们身上和周围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如:人体、蝴蝶、标志等等)
  2、观看多媒体短片,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一、“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原来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的时候,我没有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此时我能加以追问“一样在什么地方”“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给孩子们充分时间,让他们通过质疑、讨论,理解对称的特点,使幼儿对对称含义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在第一次找一找中,我让孩子们在三张图片中找出跟范例对称的图片,通过这次找,孩子们明确了对称的特点。在第二次找一找中,我让孩子们每人手持一张图片,让他们找朋友配对,接着,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教室里对称的物品,进而延伸到在自己身上找,让孩子不仅对对称的理解和感受更进一步,而且知道对称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好了的达成了第一目标。

  三、“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活动中孩子们对此环节非常的感兴趣,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让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究发现、理解物体的对称,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来梳理已有经验,形成正确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也是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此环节中,美中不足的是:当孩子们能很好的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对称之后,我又自我展示几个动作,感觉有点多余了。

  四、“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环节,我觉得不足的是:我通过暗示引导孩子们发现可以通过重叠描画的方法,能又快又好的描画出对称的另一半,这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们尝试多种方法制作对称的图案,如剪、印画等方法。这个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继续尝试。再者,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图案的对称,再课后延伸时可以让孩子们在图案对称的基础上,理解颜色的对称。

第14篇、大班数学图形认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的区分六种几何图形。
  3.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动物图片。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盒七巧板。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形状。
  活动难点:
  1.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2.六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激趣导入本课。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美丽的花,小朋友们想看吗?出示由菱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组成的两幅美丽的花。
  3.让幼儿说说这些美丽的花漂亮吗?(漂亮)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特征是什么?
  4.出示手工折的燕鱼,让幼儿观察,指名说说燕鱼身体的外形各是什么图形?
  5.出示小鸡、小猪、小狗 的图片,分别让幼儿观察说说他们的外形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6.让幼儿观察我们活动的教室和生活的地方,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
  7.指导幼儿区别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小结;正方形和菱形都有相等的四条边,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
  8.拼图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副七巧板)
  .拼好自己喜欢图案的幼儿自由汇报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景物?

  活动延伸:
  开展图形拆分和拼搭活动,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关系。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较浓,人人参入观察美丽图案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的时候,幼儿对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说的较多,难点对物体表面是菱形和梯形说的较少,区别的不太清。也许幼儿平时不注意观察,见的较少教师引导的不到位的缘故。在拼搭游戏活动中,幼儿只能拼搭常见的景物。想象拼搭的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3.一起数一下红圆圆和黄方方有几个兄弟姐妹(8)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拼图游戏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的二次分类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困难。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二次分类”主要让幼儿和教师一起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等幼儿初步掌握好二次分类的方法后,我们再进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教学难点: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两份,磁性板(板上画好房子、房间)、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

  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采用了三种方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游戏法:通过“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即使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最后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投放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商量,一个分一个记录的环节进行互助学习,对二次分类再一次进行经验归纳。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图形之家”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一看,新朋友是谁?
  生: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
  评析:设计了“图形之家”这个大家庭,让图形宝宝们顺利的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儿。

  (二)、幼儿操作,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请幼儿根据图形娃娃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给图形娃娃分家。
  师:咦?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们它们几个呆在同一个房间,实在是太挤了,于是发生了争吵,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分家,好吗?首 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在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呢?
  幼: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幼儿操作,进行一次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你根据你喜欢的方式,来给图形宝宝分家吧?
  3、讲解,演示。
  师: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有没有谁也是这么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师:谁有不一样的分法呢?上来解释一下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来分家的?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师把它在另外一个“图形之家”上也进行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4、小结:现在,请你看一看,现在每个房间里的图形宝宝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评析:此过程是帮助幼儿巩固图形的一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初步感知分类,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感知了通过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房间了,可是,刚刚我还是听到了争吵声,原来,它们还是觉得房间太挤,还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家,你们愿意吗?“看看红房间里的图形宝宝,它们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可是,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形状不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分呢?对,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形状再来帮他们分家。
  2、幼回答,师根据幼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3、谁来给绿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呢?幼上台操作。
  4、现在,请你给你们操作纸上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吧,操作的时候要记住你是按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哦。
  5、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操作,师巡回指导。  
  评析: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图形的二次分类,更好的分组操作。
  6、讲解:让幼儿说说是怎样为图形进行分家的。
  (1)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一步,你是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图形宝宝分家的?分下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幼儿上来介绍一下。
  (3)观察,最后的4个小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有什么特征?(它们一模一样)
  7、总结: 今天,我们给图形宝宝分了几次家啊?(2次)像我们今天这样,按图形宝宝两种不同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图形的二次分类。其实,我们刚刚做的操作纸中间那一部分是我们的过度环节,我们可以把纸折一下,把中间的房间藏起来,就出现了这个图(师边说边演示),这就是把我们图形宝宝按照它们的两种不同特征直接分到那4个小房间里时的样子。

  (四)、幼儿再次操作,巩固二次分类的方法。
  (1)师:现在,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你们愿意吗?分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的,再进行分类哦。
  (2)幼儿再次操作,直接给图形宝宝二次分类。
  (3)介绍,你是按图形宝宝的哪两种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评析:加入新的图形的特征,让幼儿直接进行图形的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借助了标记,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成人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图形宝宝分了家,现在它们都舒适地住在自己的房间再也不争吵了。它们很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去图形王国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给更多的图形宝宝进行二次分类。

  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来进行操作、探索。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及等分后的一份叫整体的二分之一。
  2.培养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操作材料若干(绸带、橡皮泥、米、苹果)。
  2.工具若干、(尺子8条、剪刀8把、水果冻盒人手2个)教师示范用物、小刀一把、天平一架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各一套。
  3.背景图一幅(宝殿)、金钥匙一把、判断卡若干。
  4.录音机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实物的二等分)
  1.提出要求: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绸带、,橡皮泥、米、苹果。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实物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就是分后的两个部分是一模一样的(重复一次,加以强调),可以利用尺子、剪刀、水果冻盒这些工具来分。
  2.幼儿尝试(放音乐),教师巡视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时间5分钟)。
  3.反馈尝试结果。
  A.提问:
  ①(出示绸带)小朋友刚才你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绸带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对折、用剪刀剪开、用手撕开)如果绸带很长很长,不好直接拿起来比较,又该怎样分?(用尺子量)
  ②(出示米)把米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怎么分,用什么工具来分?(用水果冻盒量出两杯,这一杯和另一杯一样多)可如果米很多,这样分起来要很长时间,用什么方法会省事一些?(大杆秤)
  ③(出示橡皮泥)橡皮泥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来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分开比一比)下面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是否准确(教师实验称重量),小朋友的眼睛虽然很亮,可是用仪器测才是最精确的。
  ④苹果你们又是怎么分的(用刀切),对了,老师没给你们准备小刀,所以小朋友就不知怎么办了,现在老师也看准了把它分成两瓣,用刀切时可要注意安全,别伤着手,如果要更准确些就可用天平称一称。
  B.教师小结:像这些实物,我们把它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叫二等分(幼儿跟读),什么叫二等分?(就是把物体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

  二、幼儿第二次尝试学习几何图形的二等分,探索怎样的图形可以“二等分”
  1.提出要求:(出示几何图形)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可二等分,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几何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用折的办法把几何图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儿尝试,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可以相互讨论。(放音乐)
  3.幼儿反馈尝试结果。
  A.提问:
  ①(出示所有图形)哪些图形可二等分?(幼儿讲,教师演示)
  ②哪些图形不可以二等分?为什么?(因为它们对边不一样长)
  B.比较等分后的结果。
  (出示长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等分后的一份和原来的一份相比哪个大。(原来的一份大)分后的一份正好是原来的一份的一半,我们把这一半叫做整体的二分之一(老师手势演示)。

  三、游戏“抢金钥匙”
  1.讲解要求和玩法(出示背景图)。下面我们来玩抢金钥匙的游戏,游戏时我们分成两组(一二组合为一组,三四组合为一组),每组都要回答许多题目,就是区别这些卡片上的实物是不是二等分,记住每人只答一题,答对了前进一步,再请后面的小朋友答,后面的若答错了,请别的小朋友帮忙,哪队先拿到金钥匙哪队为胜,回答是不是二等分声音一定要响亮。
  2.幼儿游戏,教师判断幼儿答得是否正确,如错误禁止前进。
  3.游戏结束。×队拿到了金钥匙,下面就让我们整理好操作物品(教师示范),跟她们到宝殿里去玩(结束放音乐)。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第18篇、大班数学有趣的重叠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肯动脑、愿挑战、激发幼儿喜欢探究数学的兴趣,正是我园积极探索的内容。有趣的重叠现象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我们将其转换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操作探究重叠现象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仔细观察等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仔细观察等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一份操作学具,一支铅笔,两份操作卡。
  2.教具:透明的图形四份,教具纸4大张。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导入,初感重叠现象。
  1.师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透明的图形,上面有什么?
  幼儿:这一张上有一个红色梯形,那一张上有两个红色圆形……
  2.师变魔术:现在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请小朋友仔细看哦!
  (师边变魔术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将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变成了一辆红色小汽车。)
  师:咦!变成了什么?(小汽车)猜猜是怎么变出来的?
  幼儿:你是将两个图形合在一起的……
  师:你们太有才了,一下子就将我的魔术看破了。对,象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出了一辆小汽车。真是太有趣了!
  评析:运用变魔术的形式导入,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激起幼儿探索重叠现象的欲望,而且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了完全重叠的现象。孩子们在"哇!变出一辆小汽车了"的惊呼中,学习的兴趣被点燃了。

  二、独立操作材料,感知重叠后的变化。
  1.猜测和实验重叠现象
  (1)幼儿猜测
  师:我们接着再来变魔术。瞧!(出示两张透明图形)如果将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1)完全重叠,你们认为会变成这里的(图2)哪一幅图案?
  评析:在幼儿独立稍作自测后,师再请幼儿回答,并注意询问幼儿的不同想法,这样司以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师:看来,小朋友的看法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小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
  幼儿:我们可以来做实验、可以象刚才那样变魔术……
  师:这个主意不错。你们那儿也有两个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从碟子里拿出来实验一下。
  (2)幼儿实验
  (3)幼儿交流
  师: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之后究竟变出了哪个图案?
  幼儿:最后一个……(师请一幼儿给正确的答案做上标记。)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初步学会空间目测和空间组合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获得是让幼儿先猜测,而后让幼儿通过自己独立的操作实验和反思实现的。同时教师要有机引导导幼儿明白,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做实验.用实验来验证出真正的结果,这才是做科学的真谛和精神。
  2.目测和想象重叠现象
  (1)师幼共同目测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要提高难度:我们不做实验,只能用眼睛看,脑子想,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如果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3)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图4)什么图案?(注意提醒幼儿静心思考、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幼儿:第三个,第二个……
  师:现在的答案有三种,让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先看第二个,不同意的小朋友请说出你反对的理由! (先引导幼儿观察不对的图案,同时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排除法以及目测观察的方法:观察图案的位置。)
  (2)幼儿独立操作
  师:小朋友很聪明,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就能找出准确的答案。你们自己想不想独立试一试?(想)每位小朋友那儿都有一份操作卡(图5),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仔细地看一看,如果前面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什么图案,找出来后做上一个标记。做前面三道题就可以了,第四道题有点难,有小朋友想挑战一下就试一试。开始吧!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提醒幼儿独立思考、学会自查。)
  (3)幼儿相互交流
  师: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请观看大图片!说一说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成后面的哪一个图案?(在交流过程中,对于有不同想法的操作题,教师要引导幼儿讲述理由;并注意用排除法推理判断。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幼儿交流第三道题、第四道题中的图案遮挡现象。)
  (4)幼儿检查纠错
  师:孩子们!你们都做对了吗?如果有做错的,请再去仔细想一想,将正确的找出来。其实生活中这样重叠和遮挡的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用小眼睛仔细去找一找,一定会有很多发现。
  评析:幼儿能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技能,进行独立的空间目测、空间想象,组合思考。教师的一句:"不同意的请说出你的理由!第四题有点难……"拔动了大班幼儿勇于挑战、敢于阐述的心弦,操作中的冷静思索与交流中的热烈辩论形成了很好的思维氛围,这正是我们斫期待的……

  三、变换重叠的方法,感知多变的重叠现象。
  1.师:老师还带来一个更难的问题,想不想再来挑战一下!
  刚才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出了一种图案,那我们还可以怎样重叠变出什么新图案?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吧!比比谁发现的最多!请将你变出的图案在这张纸上(图6)找出来。
  2.幼儿操作
  3.相互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能变出多少种图案?(先请幼儿说,然后请幼儿演示个别图案的重叠方法。)
  师:看来不断地旋转这两张透明的图形,让它们完全重叠后会变成不同的新图案。还没发现这么多图案的小朋友再去试一试。
  评析:在幼儿获得了两张透明图形完全水平重叠后会产生一种新图案的经验后,教师设计本环节的操作,使幼儿的经验在探索中得到了提升。在孩子们"太神奇了……"的惊叹声中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延伸。

  教学反思
  活动中的孩子思维活跃,操作专注,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很好地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理念。而以下三点也是本节活动给我的启示:
  1.适宜的认知挑战能充分激发大班幼儿的学习意向。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面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他们愿意去思考,去挑战。本活动中我注重提供具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环境:从开始的感知理解重叠现象--猜测实验重叠现象--共同目测重叠现象--独立目测重叠现象到最后一环变换重叠方法感知多变的重叠现象,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层层挑战。在教学具材料的呈现上,我也充分体现该教育意图。幼儿在适宜、有坡度的挑战中,学习意向被调动了,积极主动地去接受一个个新挑战,实现了将教师的意图转化成幼儿内心的需求:自己主动追求挑战,自己要求"升级"并积极完成一个个新的学习任务。
  2.适度的语言暗示能切实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在本节活动中,我非常注重该品质的培养,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暗示幼儿:"自己独立思考的孩子是最棒的"、"做好的小朋友要仔细检查"、"请你先认真观察"、"你坚持你的想法吗"、"不同意这个想法的小朋友请说出你反对的理由"……这些语言上的暗示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3.宽松的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思维的碰撞和互动。
  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互动的工具。因此,活动中我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引发幼儿在一起分享他们的解释推测、证据推理、质疑提问,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思维的过程。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的火花被不断点燃,他们在碰撞中能不断更正解释、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考,积极与别人互动。

第19篇、大班数学比较面积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品质。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画有坐标点和花园的作业纸每人两份;铅笔、橡皮每人一份
  2、正方形图形若干;小动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猪)小猪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出示花园)老师要来做回设计师,帮小猪把这个花园打扮的漂亮一些。

  二、学习活动小朋友,花园铺好了,漂亮吗?那么这个花园有多大呢?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再问你,这个花园有多少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呢?
  1、小朋友点数正方形(默数)2、师幼齐数(老师一个个拿下来数)3、小结: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错小结:这个花园有18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

  三、引导实践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了花园的大小(数正方形)可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上去,再一个一个地拿下来数是不是太麻烦了。你们还有其他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鸡、小兔、小猴、还有小羊的花园,我们来试试算算他们的花园都有多大?
  1、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
  2、讨论、交流a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b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
  c你觉得谁的办法最好?(做标记、标数字)3、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
  4、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四、比较大小小兔和小公鸡看到小动物们都设计了一样大小的花园,又给自己的花园做了修改,还铺上了漂亮的颜色,你们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两个相同个数三角形、不同个数正方形的花园)可是他们却吵了起来,小兔说:“我的花园大。”小公鸡说:“我的花园才大呢!”小朋友我们来给他们帮帮忙,到底他们俩的花园谁的更大一些呢?
  1、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2、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里3、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4、教师验证结果。老师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来,放成上下两排做对比,得出小公鸡的花园要比小兔的花园大。
  5、给小公鸡的花园打上★★,给小兔的花园打上★。

  五、幼儿练习(引导幼儿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个数都不一样的花园面积)小公鸡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可不服气了,它又悄悄地在自己的花园上加了两个三角形,它想:小兔只比我多了一个正方形,现在我比你多两个三角形,这回我的花园肯定比小白兔的大了!小朋友,小公鸡的花园真的比小白兔的大吗?请你们赶紧仔细想一想。
  1、幼儿回坐位操作练习后猜测大小2、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引导幼儿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大小等于一个正方形的大小)3、给小兔也加上一个五角星。

  六、活动延伸小朋友,你们知道两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谁大谁小呢?明天告诉你们自己的老师好吗?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给图形排队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大班排序活动已进入二维以上排列,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排序活动,此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目标:    
  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发现的乐趣。    
  2.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能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进行排序,并能迁移到其它排序活动中。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五道城门,智慧爷爷脸谱一个。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片若干,浆糊、棉签若干     
  3.小组操作材料:图形卡片、纸盒、彩色雪花片或木珠。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放录音(老爷爷说话:“喂!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这时,教师提问:“是谁在说话呀?”“噢!原来是智慧爷爷,他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智慧宫,那里有许多的智慧星,你们想得到智慧星,必须闯过几道难关,每道难关都有不同的题目,但要求是一样的:请你们接下去做。”
  2.介绍规则:(一看、二想、三摆、四粘贴)你们看,老师把几道难关的题目都藏在智慧宫里,我们先找出题目,看看题目上有哪两种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排。排好后自己检查,对了,沾上浆糊粘好;不对,再想一想,摆一摆。做完后一起念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吧!”门会自动打开,我们就闯关成功。

  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1.集体闯第一关:师:“第一道难关就在前方,让我们骑摩托车出发吧!”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到第一道城门后,教师取出第一道题并读规则:“老师做动作,小朋友接下去做。”教师做动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拍一下手,跺一下脚;拍二下手,跺二下脚,并按此规律接下去做。
  2.幼儿自主选择进入区域进行闯关活动,教师进入各区域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的规律”进行排序。
  (1)幼儿找卡片,教师引导幼儿看看题目上有哪些图形,想想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去又该怎么排。        
  例: □△□△△□△△△——————    
  (2)幼儿动手排一排,排完后自己检查。
  (3)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4)师生一起归纳排列的规律并读一读: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
  (5)幼儿按此规律检查自己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进行更正。    
  第三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减,另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的规律进行排序”。(方法同上)
  例:□□□□□○□□□□○□□□○________________
  第四关:请小朋友自己给彩色雪花片或木珠排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五关:幼儿仔细观察卡片,说出有多少个什么图形不见了,然后把它补上去。    
  例:(1)□○□□○□□□○————○□□□□□○       
  (2)○○○○○△○○○○△○○○△——△○△       
  (3)□□○○□□□_________□□□□○○○○

  三.活动评价:   
  智慧爷爷说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学会了给图形排队,还想出了不同的排队方法。现在,他要奖励大家智慧星。(智慧爷爷出来发智慧星,并与小朋友一起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反思:
  我觉得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自身存在的不足,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21篇、大班数学活动分析图形特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抽奖游戏,尝试分析和记录图形的各项特征。  
  2.在反复练习中,提高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抽奖箱,抽奖券。  
  2.学具:幼儿奖卡、笑脸、作业纸、白纸条、勾线笔。  
  3.知识经验:抽奖。
  
  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图形的不同。  
  师:(出示各种图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奖卷。看,它们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对,它们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  
  每一个小朋友选一个你喜欢的奖券吧。看一看,你的奖券是什么样的?  
  2.抽奖游戏,分析图形特征。  
  (1)抽三等奖,分析单一特征。  
  师:“这是抽奖箱,现在要开奖啦。先开三等奖。我来抽,会是谁中奖呢?(抽长方形)  
  “什么中奖啦?你怎么知道的?“对,这是长方形标记。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中奖。  
  恭喜你们。送给你们一个笑脸娃娃。  
  还会有谁中奖呢?你们闭上眼睛,我抽出来看。等你们挣开眼,看到自己中奖的就站起来。  
  (2)抽二等奖,分析两种特征。  
  这个抽奖游戏太有趣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交换奖卷,我们继续抽奖,抽二等奖。(抽出奖卷,打开一半)是什么中奖了?(再打开)到底是什么中奖了?请中奖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继续抽,看看会是谁中奖呢?  
  (3)抽一等奖,分析三种特种。(交换奖券)  
  现在我们要开一等奖啦,“是什么标记中奖了?”让幼儿抽2-3次
  (4)抽特等奖,幼儿按特征制作标记。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抽特等奖的机会,有大奖品哦,呀,兑奖券还没有做好,现在就请你们看着自己手中的图形做一张兑奖券,要看仔细,你的图形是大是小,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画出你自己图形的特征来制作一张抽奖券)  
  做好了检查一下,放到老师的抽奖箱里来,材料就在后面一起去做吧!  
  请小朋友来抽奖,送出2个大笑脸。  
  3.操作活动  
  ⑴老师看我们小朋友这么厉害,奖励你们一分让自己能干的礼物,我们看是什么?  
  来,练本领吧。可是怎么做呢?        
  ⑵讲解活动  
  ⑶操作  
  ⑷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后,将你们得到的礼物收好,下次再来练本领。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第22篇、大班数学学习量的守恒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学习比较物体时,不受位置、形状等条件的影响,正确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感知量的不变性。
  2.引导幼儿学习将纸二等分,在图形还原中领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等大、同形状的图形纸2张,剪刀1把,糨糊少许。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张等大、同形状的图形纸,并提问:“这两张纸一样大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是一样大的呢?”用幼儿说的方法验证。
  2.教师将一张纸贴在黑板上,将另一张纸二等分,贴成另一个图形,并提问:“现在这个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
  教师将二等分的图形纸与黑板上的图形并列在一起,让幼儿比较。(两个图形一样大)“为什么还是一样大呢?”(因为纸没有再扩大和再缩小,只是剪开了,拼起来还是和原来的纸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验证结论。
  3.教师继续将二等分后的两张小图形纸二等分,共分成4张,再拼成一个图形,并提问:“用这4张图形纸拼成的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为什么?”
  教师将4张图形纸重叠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纸上,验证再一次等分后的纸与原来黑板上的纸一样大。

第23篇、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七巧板”,加深幼儿对简单图形的认识。
  2.动手与动脑结合,培养幼儿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3.以动激趣,在实践中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七巧板教具一份 幼儿人手一份标有数字地正方形 剪刀人手一份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动激趣、剪拼“七巧板”
  1.剪“七巧板” (出示“七巧板”)
  师:小朋友,这张正方形的纸上写了什么?几个数字?这七个数字把正方形纸分成了七块不同的形状,我们一起把正方形纸剪一剪,分一分有哪些形状。
  (利用板书的形式,把图形进行分类)
  师:这是七块神奇的形状,它能变化出许多图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有趣的益智游戏。
  2.拼“七巧板”
  师:你能把这七个图形拼成剪开前的正方形吗?拼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看黑板上的图示。

  二、拼实物图、手脑结合展开想象
  1.自由创作、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师:用这七个图形能拼出房子、小树或随便什么东西,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比比看谁拼的漂亮。
  小结:我们拼七巧板时一定要把这七块板都用上去,图形之间不能留有缝隙。 向同伴介绍自己用七巧板拼了什么、是如何拼的。(鼓励大胆想象、积极拼摆的幼儿)
  2.出示“七巧板房子”,观察、讨论是如何拼的、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
  3.幼儿操作。
  用剪刀沿实线将操作材料剪成七巧板。
  摆一摆,拼一拼。
  相互欣赏、交流。
  (出示欣赏图片)师:你们瞧,这些都是由七巧板拼出的图形。想拼一拼吗?
  师:老师这儿还有好多的图形,你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七巧板”,希望你们下课后用它再拼出一些图形,比比看谁拼得最多、漂亮,我们评他为我们班的小小建筑师、设计师。

第24篇、大班数学好玩的对称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正方形、梯形、月牙形)、半个图形的操作纸、剪刀
  2.教师操作材料:正方形、梯形、月牙形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位可恶的巫师,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了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去救公主,但都没能闯过这些难关。小朋友,你们愿意闯难关来救出公主吗?

  二、在探索、感知、判断中理解对称的含义。
  第一关:找对称的红心
  第二关:折一折
  第三关:找对称
  第四、五关:画对称图形

  三、制作对称图形
  1.要求:这些礼物都只有另一半,谁能把它们变完整呢?
  2.幼儿操作

  四、延伸
  1.你们知道这个王国叫什么名字吗?(对称王国 )
  2.对称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对称图形,我们下次再一起到对称王国里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整个活动清晰流畅,能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寓教于游戏中。活动中,我给予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实践的空间,体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地位。当然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还需改进:
  1.在幼儿用笔操作时,应当让幼儿搬椅子上位,坐在小椅子上,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操作。
  2.第一关当中三个图形应当有标记,这样有利于孩子准确的找到。
  3.操作时,第五关画的图形有点复杂,可以适当的改简单一点。

第25篇、大班数学图形的二次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是什么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
  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活动反思:    
  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我的体会是: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在数学《图形的二次分类》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二次分类的认识,大班幼儿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重点是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幼儿熟悉的颜色、形状入手,容易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个活动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形状分类、颜色分类,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提供丰富的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分类概念。在本次分类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程序的: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先复习和观察比较图形的颜色、形状,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问题,以保证其有较充足的操作时间,此时,在巡视的过程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答案,接着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的结果,最后才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形成概念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活动。幼儿多次反复操作也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具来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较注意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同时我还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我耐心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以教师的演示法来代替幼儿的操作法,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本次的分类活动中,我提供给幼儿9个几何图形,让幼儿学习二层分类。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在操作时,有的能力强,动作相对快一点,有的能力差,动作就很慢,在教师巡回指导环节中,我重点关注能力差,动作较慢的幼儿,给他们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地探索操作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合作,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我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幼儿交流讨论,分享的机会,直至达成一致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二次分类的理解让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幼儿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我不断地尝试、变换多种活动方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幼儿更喜欢上数学课。

第26篇、大班数学对称王国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对对称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却没有接触过,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对称,通过动手、动脑,判断是否对称,感受对称的美,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地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2.能正确地摆、画出与图形对称的另一半,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3.能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对称的图形,感受对称美。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操作纸、剪刀、小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拯救女王
  通过创设闯关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1、通过第一、二、三关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对称。(重点)
  第一关:找一找
  教师通过出示一半的爱心,激发幼儿寻找它的另一半把爱心复原。
  教师总结:像这种左右两边大小、形状一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二关:折一折
  通过动手折图形判断图形是否对称,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同为对称囹形,对称轴的数量不同。
  教师总结:原来在对称图形中,有的像半圆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像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第三关:分一分
  请幼儿把它们分一分,把对称的放在笑脸框里,不对称的放在哭脸框里。
  2、通过第四、五关知道相对称的两个正方形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难点)
  第四关:摆一摆
  请幼儿把『F方形摆一摆,让它们和左边的图案相对称。
  第五关:拼一拼
  请幼儿6人一组合作拼一拼,在左边拼出一个小士兵和右边的小士兵相对称。

  三、女王送礼物
  出示女王图片,介绍女王的王国叫“对称王国”。
  出示礼物图片,引导幼儿把礼物完整的变出来。

  活动延伸:
  剪一剪
  请幼儿带坐礼物回教室动手剪一剪。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此活动中设计了闯关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通过活动,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收获颇多:
  1.环节清晰明了。
  活动的整个环节很清晰,通过拯救女王而闯关明确了任务,设计了“找对称爱心——折对称图形——分一分对称物品——摆出左右对称的图形”4个难关,每一个关口都有关于对称的学习与练习;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让小朋友们动手参与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折纸游戏有效地增加了每一个小朋友参与和成功的体验。
  2.电子白板与PPT相结合。
  白板的种种功能为小朋友理解对称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它完全取代了黑板,打破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只能坐在电脑前使用鼠标的限制,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并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学习兴趣。

第27篇、大班数学趣味拼搭教案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三角形。

第28篇、大班数学感知几何形体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立方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2.能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教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体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白色及彩色的正方形纸若干。
  2.制作礼盒的平面图形若干、正方体的插片若干。
  3.胶水及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1. 分组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组:做礼品盒。用画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图形纸,动手动脑做成礼品盒。
  第二组:做数学角教具。“数一数,这块积木有几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就拿这样的正方形的纸,在每张正方形的纸上写1个数字或符号(+、一、×),写好贴在积木的每一个面上,供数学教学游戏用”。
  第三组:让积木变漂亮。“这些积木旧了,你们数一数它们有几个什么形状、大小是怎样的面?”“请你选用大小、形状一样的彩色纸,把积木贴起来。”
  第四组:插积木。用插片插出一个正方体。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1)“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数数看,它有几个面,大小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2)“你们给数学角做的教具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面?每个面有几个数字?”“用你们做的玩具,合在一起给小朋友出一道算术题好吗?”
  (3)“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数数看,一块积木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纸贴好的?你们把积木摞在一起吧。”
  (4)“插了这么多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插好一块积木需要用几块插片?插片的大小一样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能用这些积木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吗?试试看。”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数字花灯(几何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熟练进行7以内数数,复习几何图形。  
  2,体验元宵节里的节日气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7幅房屋图片、(如图一)门内各有礼物一件(如图二)。  
  2,灯笼底版(如图三)、灯笼(如图四)。  
  3,色纸、剪刀、胶水、线等。  

  活动过程:  
  1,找礼物:  
  --“新年已经过了,小朋友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A,出示小房屋,幼儿观察并回答:  
  --“一共有几幢房子?”“有什么不同”?“每种房子各有几幢?”  
  (引导幼儿从屋顶的形状、房子的颜色、窗的数量等进行观察、数数。)  
  B,请幼儿打开房门,找出礼物并数数:  
  --“你找到什么礼物?”“你的礼物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各有几个?”  
  --“哪些礼物的图形和数量一样多?”“哪种礼物的图形数量最多?哪个最少?”  
  2,做花灯:                          
  --“元宵节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看花灯)我们也来做花灯吧?”  
  A,幼儿每人一张灯笼底版图,去寻找形状、点数均对应的灯笼:  
  重点指导幼儿正确数数,同时正确辨认几何图形。  
  B,正确配对以后进行粘贴。穿上线,并用彩纸剪成流苏,装在灯笼上。  
  3,玩花灯:  
  --“让我们提着灯笼互相拜年吧!”  
  --幼儿寻找灯笼形状一样或点数一样的朋友,互相问好,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30篇、大班数学活动螳螂太太的新家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灌输式”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螳螂太太的新家》这本绘本是将数学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以形状为线索讲述故事,使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各种图形及图形的变化,从而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活动而言,从形式来说比较新颖、从内容来说比较有趣,能够激发起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在听听、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 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的神奇和乐趣。
  3.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介绍一位动物朋友给你们认识,它是螳螂青青。”

  二、阅读绘本,认识两种图形组合及变化。
  1、“青青它有一双能干的手,会用图形宝宝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重点提问:你们看它都做了些什么?这些东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小结:原来图形宝宝待在一起能变成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2、同时出示图片:房子和电视机。
  重点提问:再看看这两个是用什么图形变出来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咦,它们都用了三角形和长方形,怎么变出来的东西不一样的?
  小结:原来图形宝宝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位置不一样,变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三、阅读绘本,认识两种图形的多个组合。
  1、青青不但会做这么多东西,而且它还想到了要给好朋友们做东西。它给瓢虫做了一张椅子,谁能告诉大家都有哪些图形躲在这张椅子上?
  (1)幼儿讨论。
  (2)哦!它是用了1个圆形和5个长方形做了这张椅子。
  2、青青还给小蝈蝈儿做了一辆滑板车,这辆滑板车是用哪些图形变出来的?用完整的话来告诉大家。
  (1)幼儿讨论。
  (2)哦?青青用3个长方形和4个圆形做了这辆滑板车?哪3个长方形啊?这个也是长方形吗?它长的这么瘦也是长方形啊?为什么?哦,胖胖的长方形和瘦瘦的长方形它们都是长方形。
  4、小结:圆形有大大的圆、小小的圆,长方形有胖胖的长方形和瘦瘦的长方形、高高的长方形和矮矮的长方形,这些不同的圆形和长方形拼在一起可以变成许多许多的东西。

  四、幼儿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青青妈 妈的生日快到了,青青决定送给妈 妈一幢新房子。
  螳螂太太想请你们去她的新家做客,你能用图形给螳螂太太做一样礼物吗?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活动反思:
  以绘本来引出课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在听听讲讲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时,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要求没有更好的递进,要求不是很明确,老师对幼儿一剪刀剪直的方法应加以引导,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把握图形的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

第31篇、大班数学活动我喜欢的动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组织幼儿去上海动物园参观,孩子们玩得很愉快。回园后,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动物。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猩猩长得和人很像?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会那么长?大象跑步快吗?……于是设计了“我喜欢的动物”的活动。让孩子探索自己喜欢的动物,再介绍给大家,吸引其他的幼儿也喜欢动物。让孩子知道每一个动物都非常可爱,我们要爱护所有的动物。

  活动目标:   
  1、在变戏法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图形拼贴各种常见的动物,并初步学习统计图形的数量。   
  2、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动物的外貌特征。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梯形、椭圆行等图形若干、纸、笔、浆糊。

  活动过程:
  (一)、已有经验迁移,引发兴趣   
  1、先说说幼儿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并说明理由。       
  有的说喜欢猴子,有的说喜欢小鹿,有的说喜欢大象,有的说喜欢老虎,有的说喜欢孔雀,有的说喜欢......       
  还有的幼儿喜欢的是动物园里没有的,象小猫小狗,小鸭小鹅......      
  2、图形宝宝要来变戏法,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想一想,可以变出什么小动物?   
  3、幼儿相互讨论。

  (二)、幼儿拼图,师个别指导。   
  提示:大胆想象,拼贴不一样的动物。     
  有的拼出了小兔,有的拼出了长颈鹿,有的还拼出了小山羊...     

  (三)、探讨交流   
  1、说说贴了一个什么动物,用了那些图形?   
  2、数数每一种图形用了几个?   
  3、想想用什么办法既可以记得快又不容易忘记?幼儿个别操作、演示   
  4、全体幼儿统计图形,师个别指导。   
  5、幼儿之间相互作检查。

  (四)、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那一种统计办法最合适。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之前在数学领域一直是我的一个弱项,因为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更严谨,也枯燥,如何让孩子很有兴趣的接受知识,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第32篇、大班数学拼拆几何图形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和认识。
  2、通过拼拆图形,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半圆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人手若干。
  2、教师用的各种不同的大型几何图形积木若干。
  3、人手一张白纸,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送图形给小朋友玩,让幼儿尝试一下组合搭拼的乐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师:(拍手游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小朋友,今天方老师带来了许多图形宝宝,这些图形宝宝可有趣了,瞧,我把它一个一个的拼起来,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宝宝呢!小朋友们,你们也来试试吧,看谁变得又多又快。(每人发一份图形)
  (观察幼儿的拼搭情况,询问幼儿所搭拼的新图形的名称,向全班幼儿展示新的图形)。

  (二)、学习新搭拼的图形和学习旋转图形。教师出示特定的图形让幼儿进行组合搭拼,并要区分形状,学习旋转。(发展幼儿拼拆的能力)
  师:小朋友,刚才啊方老师也用这些图形变成了几个图形宝宝,瞧,他们正在排队呢,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图形?(幼儿来问答)
  师:这个图形是用哪些图片宝宝拼成的?用了几块?数数看?(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
  师:那你们来试试用两个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做好了让他们在桌子排好队,看谁变的又对又快。(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用多种方法进行,而不仅限于用一种方法)

  (三)、学习用特定几何搭拼的图形。教师给出特定的图形,幼儿自我搭拼后,请个别幼儿示范构建。
  师:小朋友真聪明,变得又快又对.
  师:现在我们来个比赛,(1).用四个三角形宝宝来拼一个正方形?看谁最拼的最快?
  (2)用八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集体练习,再个别小朋友来示范练习)

  (四)讨论
  师:用四个三角形拼成的面积大,还是四个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大?为什么?
  用四个三角形拼成的面积大,还是八个三角形拼起来的面积大? 为什么?

  (五)、幼儿活动
  师:小朋友的本领真大,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桌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等会儿请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些图形拼成其他有趣的物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变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让幼儿大胆想象,动手拼拆图形)
  (1)、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宝宝来变的?变成了什么?
  (2)、用圆形的变了几样东西?谁变的最多?
  (3)、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依次
  活动结束:
  这里还有半圆形、梯形,下次我们再一起来拼拼半圆形、梯形,把他们变成更多美丽的图片,好吗?

第33篇、大班数学数高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数高楼的情境中,学习有序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依据几何图形的遮挡关系,推测、验证实际数量,准确地说出总数。
  3、积极参与看图纸建构活动,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记录表、操作材料(正方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数数小区的房子有多少幢?
  1、(出示小区全景图)猜猜这是什么地方?(住宅小区)说说这里的楼房美在哪里?(有套
  房、有别墅)
  2、小区里的房子又多又漂亮,到底有多少幢呢?快来数一数吧!
  教师提示:数好以后记在心里,然后把你数高楼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数了几幢?是用什么方法来数的.
  师小结:刚才***用了先数外圈再数中间的办法,不漏数也不重复数***用了先数清楚一排的楼房的数量然后**幢*幢一数的办法,又快又准确!原来要把数量比较多的东西数清楚是要动脑筋想办法的。

  二、猜猜每一幢套房里会有多少间房?
  1、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区参观一下吧!
  这是几号楼?它是什么样子的?一层一层的每层楼里都住着不同的家庭,这是套房。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层?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房间?(1号楼)请你说说是怎么数的?
  2、这里还有三撞楼房,你能数清楚每一幢楼有多少房间吗?
  3、大家看PPT一起完成。
  4、你发现这些房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原来这些房子的房间数量都是8个,但是房子的造型却不同。看来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造型的房子。(重复)

  三、数数每幢别墅里有多少房间?
  1、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这幢房子,这是(别墅),一幢别墅里一般只有一户人家,而且别墅造型很别致,我们来看看这幢别墅里到底有几间房呢?(除了能看见的房间外,还有躲起来的房间呢,千万别漏掉哦!(点击出现5号楼的图形)
  2、让我们一起来数数5号楼到底有几间房?(幼儿目测自主点数并说出总数)
  (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当幼儿说出的总数不一致时,利用课件演示来检测,如幼儿能比较一致地说出总数时运用课件演示加以验证!)
  3、教师小结:现在大家知道了,数高楼时要把能看见的还有被遮挡的房间都数进去。

  四、试试你能全都数清楚吗?
  1、试试看,你能把表格中每幢楼的房间数数清楚吗?
  幼儿人手一份纸质操作材料(印有3座楼的数数立方体的记录表)
  2、讲解要求:表格内设两排记录格,第一排记录的是目测的结果,第二次是用积木验证后的数量。
  比一比,两次的结果一样吗?
  3、幼儿自主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幼儿的操作表张贴在黑板上,教师结合ppt进行点数、验证)

  五、学做小小建筑师
  1、师:(出示建房图纸)你们造房子、数积木的本领都那么大。那你们能不能在根据图纸上的建房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与图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他是由几块积木建成的呢?
  要求:两人一组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2、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六、延伸:
  师可出示即将投放到区角内的操作材料
  师:“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们你是用几块积木建成的好不好!”

第34篇、大班数学奇妙的图形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勾画记录图形的三项特征。
2、能根据表格勾画出的三项特征,选取图形并贴在表格的相应位置。
3、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意见。
教学准备:
教具放大的表格,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固体胶、学具幼儿操作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图形特征表格。
出示图一。“这是一张表格,表格的第一排上都有些什么?我们一起读一遍。”“谁来说说第一排上有哪几种特征标记(大小、颜色、形状)。”“表格的第一行有些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图形?”“这些图形的特征,我们在表格上能找到吗?”
2、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形特征。
“今天我们就要在表格中勾画出每个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打勾的时候一定要对照第一排的特征标记,勾在这个图形同一排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先来勾画第一个图形的特征,谁能告诉我们在哪一排勾画?”(请幼儿指出)“大家说出它的特征,老师来勾画,我们一起来检查勾画的位置对不对?是不是这个图形的特征。”幼儿集体讲述图形特征,教师随之勾画。“谁来勾画第二个图形特征?我们一起检查勾画的位置对不对?表示的特征对不对?”
3、学习根据勾画的特征选贴图形。
“仔细看看这张表格与第一张有什么不同?它是请小朋友干什么?”“我们一起把第一排的三个勾读一读。”“谁来根据这一排勾画的三个特征选图形,并给它贴在应该贴的位置?其他的小朋友帮助检查。”“大家看他做得对吗?为什么?”
二、小组活动。
1、为图形勾画特征。
“请你为图形勾画出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一定要在与这个图形同一排的位置上打勾,勾画后把三个勾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与前面的特征是否一样。”
2、5以内的分解与组成。
三、活动讲评。
挑选做的有问题的操作纸讲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35篇、大班数学有趣的图案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一幅大型的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挂图。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2:可以让幼儿提高观察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第一: 寻找图案左右两边的异同点。
  第二:找出图案的不同点。

  活动准备
  第一: 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第二:对称极不对称图片若干。
  第三:操作纸一张,画出对称的图案。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
  (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
  (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
  (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
  这就是我对“有趣图案”整个活动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更好的教学途径。

第36篇、大班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立方体相似的物体。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球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立方体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用的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可展开)。
2、让幼儿收集各种包装盒、瓶及与立方体相似的自然物品成品。
3、准备一些规范的立方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子珠子(或乒乓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常规组织教学。
2、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二、基本部分
1、感知球体、圆柱体的特征。并找出生活中相似的物体。
⑴、教师出示圆柱体、球体、让幼儿观察。(让幼儿取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物品,通过看和触摸,感知并说出各自的特征。)
⑵、通过幼儿的视觉、触觉后,教师告诉幼儿这两个物体的名称。
⑶、让幼儿找一找生活的哪些东西是和球体相似的(乒乓球、皮球、篮球)哪些东西和圆柱体相似?(水桶、卷纸铅笔)
2、感知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并找出生活中相似的物体。
⑴、教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让幼儿观察。(让幼儿取一个正方体、长方体、通过看和触摸,感知并说出各自的特征。)
⑵、通过幼儿的视觉、触觉后,教师告诉幼儿这两个物体的名称。
⑶、让幼儿找一找生活的哪些东西是和长方体体相似的?(冰箱、文具盒)哪些东西和正方体体相似?(魔方)
3、幼儿再次认识物体。
⑴、老师出示正方体教具,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数一数有几个面?
每一面是什么形状?展开正方体盒,让幼儿清晰数出由6个正方形围合而成。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⑵ 、同样的方法认识长方体(用2种长方体)。
⑴、展开长体盒,让幼儿清晰看到,有一种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体;另外一种长方体有的面是正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⑵、小结:让幼儿总结出示正方体和正方形的不同点。
4:分一分
让幼儿拿出带来的包装盒、瓶、自然物等进行分类。
三、结束部分:
教师作简单小结,对有进步的孩子给予肯定。
活动反思:
通过以前的学习幼儿很快就掌握了10的组成,并能自己按一定的顺序写出10的分合式,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只有个别幼儿在观察图时不能很好的写出10的分合式,需要教师的指导。

第37篇、大班数学创新图形组合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图形组合创新的乐趣。
3、让幼儿尽可能的说出与图形想象的物体,初步学习从一点向多点发散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想象力与发展思维能力。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若干、制作课件、请家长多让幼儿见识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物品,了解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情景游戏师:小朋友,你们闻到了什么香味?(一间食品超市、一间面包房、一家点心店),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什么好吃的美味食品吧!
(二)扩散思维活动师:说一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什么食品?什么形状?(互相说、个别说)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面包是什么形状的?展示几种食品,引导幼儿说出不同形状的图形特征。
(三)想一想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物品?(幼儿互相争着说)(四)分类整理活动(出示多种形状的物品)师:咱们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的物品,如果不小心把这些物品混在一起,那可怎么办?
(引导幼儿区分整理物品,并提示幼儿用贴标签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并验收区分整理的物品对不对。)(五)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活动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你还能说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吗?(个别幼儿回答)2、课件展示。
师:图形在地上打了个滚变成圆圆的皮球,还会变成什么?(课件演示圆形又变成了自行车的车轮,又变成了圆圆的小汽车,依次利用课件展示长方形的信封变成电话机,又变成了长方形的手机,三角形的风筝变成降落伞,又变成航模飞机。)引导幼儿想象还有什么物品是根据自身的特征变化一下就能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
3、教师继续提问,师:你还想在未来发明创造什么形状的物品,他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好处?
随着疑问的设置,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想象力。
(六)操作活动师:小朋友们,图形娃娃很喜欢和你们一起玩,现在请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吧!鼓励幼儿自由添画、拼贴、剪纸、捏泥,体验创作的乐趣。
(七)结束活动展示幼儿作品,肯定幼儿的表现,在评价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八)活动延伸鼓励幼儿下课后,到区角把自己想象到的在未来会发明的物体画下来。
教学反思:
老师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示活动,以层层递进的设问形式激发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在活动中,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围绕“有趣的图形”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亦能积极调动幼儿的兴趣,使之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只以一名引导者、支持者、参与活动,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从中体验到发散思维的乐趣
 

第38篇、大班数学滚来滚去教案

   设计意图
  观察能力从来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只有在充满兴趣的、积极自觉地观察中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由于幼儿对球体的滚动很感兴趣,也充满了好奇,所以我让他们在玩球的过程中,探索球体与圆柱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借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3.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
  4.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乒乓球、皮球、塑料球、弹力球、八宝粥桶、茶叶桶、擀面杖、瓶子、正方体积木、长方体积木、圆形的纸片等。
  2.大纸箱两个,一个贴“球体”.一个贴“圆柱体”;
  3. 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的图片。
  4. 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橡皮泥、胶棒。
  5.剪刀、白纸、绳子、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请你们找一找,哪些东西会滚动,把会滚动的放在大纸箱里。
  2.幼儿通过与伴交流、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二)讨论球体圆柱体的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寻找到的可以滚动的物体,并演示证明这些物体可以滚动。
  2、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物体滚动时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让幼儿再次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球体: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观察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像这样圆圆的、没有角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圆柱体: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观察它又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是一样大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像这样长长的、中间一样粗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举起你找到的圆柱体让老师看一看。
  4、请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而感知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5、请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6、小结:球体浑身都是圆溜溜的,会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有两个圆、中间一样粗、横着才会前后滚、竖起来时就能站的稳稳当当的。

  (三)请幼儿翻开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4页,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圆柱体”的活动。

  (四)制作圆柱体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请幼儿在这些材料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制作材料,做一个圆柱体,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2、同伴之间玩玩比比大家制作的圆柱体有何异同,再次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五)滚滚乐
  1.球体和圆柱体的本领很大,它们会滚来滚去。我们学习一下它们本领,好吗?
  2.全体幼儿在地毯上自由的滚动,教师时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活动延伸
  在比较观察中,幼儿总结了球体、圆柱体的体征,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让幼儿寻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第39篇、大班数学图形分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2、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3、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
重点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难点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 挂图《图形与空间》,各种形状板。
学具 我的数学材料,加减法记录单,附加题材料,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操作形状板,请幼儿仔细观察拼图的过程。
--这些图形是用什么形状组合出来的?用了几块?
2、小组活动。
幼儿自由选用形状板拼出各种几何图形组合。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作业单。
第五、六组,附加题。
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活动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还在想我要不要帮小朋友把图形上的线折好先,因为我怕他们圆形对折折不来,后来想想还是没有折,孩子们开始折的时候我就对着看,他们折的非常好不是我想象的,当他们剪出两个半圆的时候可开心了,我让他们在拼回去的时候,他们竟然发现了两个半圆快合到一起的时候像一个嘴巴。有人说又像剪刀。有时想想我们也太小看他们了其实有的事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人他们自己去想孩子的思维是无限的割方法同上。

第40篇、大班数学小松鼠分蛋糕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
  2、尝试用目测,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
  3、操作材料:红枣、豆子、橡皮泥。
  三、活动过程:
  1、以两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二等份的兴趣。
  师:"六一"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松鼠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松鼠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松鼠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
  2、老师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幼儿演示分法,教师帮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那么如果我们用图形,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每种图形有两张,请你们把相同图形中的一张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两份,然后,用剪刀剪开,看看剪下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在折、剪的时候,你想一想一种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
  5、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6、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 提问内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图形分成了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
  (1)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手动演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2)请其他小朋友说说其它图形的不同分法,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幼儿没说出来的那种方法,教师讲解并演示。
  师:小朋友真聪明,能把各种图形分成相同的两份,而且方法很多,请你们说说看,分出来的图形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7、探素实践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其他的东西,请同桌的两个小伙伴为一组,把纸包里的东西分成两份。你们可以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工具来分,动手的时候,可以互相商量、讨论,应该怎样?
  (1)幼儿尝试,老师巡视,鼓励幼儿积极动手,遇到困难、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提醒幼儿操作时不要把东西弄在外面,注意桌面的整结。
  (2)提问:刚才你分了哪些东西?怎样分的?用了哪些工具?
  四、活动延伸: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不过老师要让小朋友下课的时候想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大袋的面,要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你怎样分?

相关文章

《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教案3篇》:第1篇、大班语言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绳子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通又是很有用的东西,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幼儿园里开展的各种游戏,有很多是和绳子有关的。如跳绳的棉线绳、麻绳、塑料绳;做抓尾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195157,85292,,194216,17953,111730,194724,85320,195721,193810)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