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这是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课前说明:
本课涉及考点:
(一)名句名篇背诵
(二)诗歌鉴赏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
1、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怀古诗词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而有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他的词作豪放奔放,与东坡同属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我们齐读辛弃疾的简介,掌握相关文体知识。
2、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3、老师补充: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13年,其祖父曾为降金小官,时常对辛弃疾进行抗金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抗战以收复中原成了辛弃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的,苟且偷生于东南,这也就决定了“主战”的辛弃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一首怀古古词,请打开课本39页,《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二|、新课:
1、齐读词作,整体感受。毕,师正音。
2、析题。永遇乐,词牌名,即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音韵等。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思人,大多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3、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4、听朗读录音。
5、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6、作者登上北顾亭的时候,想到这些古人,源于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请结合课下注解,大家讨论2-3分钟,用简洁完整的句子概括每个典故的内容(什么人、什么事)。
毕,让学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简介
孙权
京口建都,败曹军,保卫家园。
刘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权,大举北伐,恢复中原。
刘义隆
草率北伐失败。
拓跋焘
击败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
廉颇
老年廉颇有报国之志却不得重用。
7、在诗文中,像本词这样,涉及过去的一些史实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心声。自读课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字词,先弄清楚作者对词作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再思考本词中5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草”“赢得”“仓皇”“可堪”“凭”字所蕴含的情感。
指导朗读。
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板书:
(1)孙权、刘裕: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
(2)刘义隆:借鉴历史,劝当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狸祠:对当朝者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
(4)廉颇:以廉颇自况,苦闷悲愤
8、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者文字语言即为“用典”。用典好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作者的心声。
9、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什么人?什么事?
②领悟感情。弄清作者对史实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迹往往是表现作者的仰慕和赞颂之情。反面的则是批判和讽刺,对现实的警戒。
三、反复诵读。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蜀相》中怀了那位古人?哪些诗句对应了史实?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怎样得情感?
五、课堂背诵《京口北顾亭怀古》。
六、课后作业:默写《京口北顾亭怀古》。
教学反思:本节课按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重点突出,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但是,有的环节突破得不够,比如设计中安排有诵读,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少了些。另外,整节课没有亮点,显得平淡。我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但没有注意好幻灯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灯片自己不清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一年级学段,语文版必修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1、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歌曲《元夕》引入作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当引申,让学生关注辛弃疾和辛弃疾的作品,并了解辛弃疾一生和思想。
2、语文的学习不可以离开诵读,本节设计中,诵读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诵读,发现并处理诵读障碍——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等;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尤其是老师和视频中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本词豪放、深沉、悲愤的氛围中。最后也让学生掌握写作思路后,熟练背诵全词。
3、用典分析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点。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以文本中关键词为突破口,结合注释和学生课外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典故的意义以及其中作者寄托的情思;并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个典故之间的关系,教师适当总结,为后面背诵环节打下了基础。
4、最后的结束语设计为本课的点睛之笔,上课如写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词。
(1)、优点。
1、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作者,对宋词,对时代背景都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让学生对词中的典故有足够的熟悉,这也是学习本词的关键所在。
3、对话交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适时点拨。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揣摩、消化,然后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对于词中五个典故的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4、把握写作思路,快速背诵全词。
(2)、不足之处。
1、上课状态较为拘谨,导致情感度不够饱满。在以情动人处略有不足。
2、对于个别重点字词有所忽略,比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字,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惋惜,“烽火扬州路”中的'“路”的含义(类似现在的省)等。由于急于完成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文本中的重点词,不足取。
3、典故之间衔接分析稍有不足。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衔接,整首词会更加的连贯,作者的情感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3)、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认识一下几点:
1、更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在通过感受文本,从而感受作者的形象,而不是教师急于通过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作者的形象。
2、更好落实语文学习“以文本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从文本出发,充分研读文本,深入研读文本,否则,语文学习就是“攀无根之木”“寻无水之源”。教语文,一定要回归文本。
以上是我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学和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只设置了预习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背景以及讲解的渗透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时可能不会很深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渗透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言,互动得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