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

日期:2021-08-13

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第1篇

 一、教学目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第2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第3篇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板书第4篇

1.“文意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意发现”的研究和实践使我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讲文言现象。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文言现象固然要学,它是一座桥梁,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相识、沟通,从而促成视界的融合并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智慧。我们的目标是彼岸,而不是桥梁本身。况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自足体,有自己独立而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独特而丰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现象的文言文教学其实始终只引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没有走进文本的内部。文言文中实施文意发现教学,重现了文言文课堂的生气,从另一个角度讲,回归了文言文教学的本原。

  2.“文意发现”的途径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第二,学生与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像,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如果学生的前理解与文本产生较大的落差,无法与文本相适应,探寻不到文意,怎么办?

  通过以上课例的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形态下,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发现文意:

  (1)为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教师可以适时讲授一些相关知识或补充相关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现文意。

  (2)为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交流探索、发现的结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3)为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文本深层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够进一步发现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质疑文意。

  附原文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shě)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