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这是宇宙的未来预言,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解说:本文虽说是演讲录,但其实就是一篇科技论文,加上语言的欧化风格,要读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设置了第一个要求;生动、幽默是霍金的演讲风格,是其演讲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设置了第二个要求;本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演讲录,需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因此设置了第三个要求。)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解说:这两点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顺应编辑的教材编排意图。)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再读,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明确: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3.三读,探究内涵。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4.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解说:本自读程序力图体现学生的自读、自得、互动。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中。(特别是发现学生在“探究内涵”不够深入时。)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解说:设计这些题目旨在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由表及里,将自读引向深入、准确。)
【自读思考】
1.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同样是探究文章的内涵,上面五个问题是宏观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一个则是微观、细碎的,所以单独列在“自读思考”中。)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课教学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让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巧妙融合,做到了主线清晰,板块分明。以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学方法,明方法,用方法,有层次地完成了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
1、入情入境,体验想象之奇趣。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表达方法的学习。围绕“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结合课后思考题“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抓住课文重点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想象内容,自主交流有意思的地方,感受想象的`奇趣,体会特定故事情境中想象带来的表达效果,学习想象的方法。
2、顺应思路,激发想象之潜能。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秘诀”——宇宙另一边发生的事情和宇宙这一边的恰恰相反,即反着想。然后,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在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呢?利用课文的句式,搭建想象的支架,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想象,大胆交流,在头脑风暴中激发想象的`潜能,习得想象的方法。
3、拓展阅读,创新想象之视角。
本课采用“1+X”的教学思路,立足表达方法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想象视角,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想象角度、方法上的借鉴,切实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导语设计
1、可以从普通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关注导入,引出科学家对无限广阔的宇宙的关注,从而引出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这样导入意在强调科学家的责任感)
2、可以从阅读科技论文和科技说明文的目的(了解观点,获取知识)导入,直截了当地切入本文的基本观点。(这样导入意在突出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以上两种导入都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体部分,不必分析全文结构。
二、过程设计
1.过程: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归纳。
2.方法:学生——自由讨论式,教师——点拨引导式。
3.归纳: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4.体会这篇演讲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这样的语言是很多的,例如:“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测出来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发财。”“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宇宙的另一边》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奇特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想象的触角伸向了宇宙的另一边,那里的一切都是这一边的倒影。在那边有一个一样的“我”,但是那边的“我”的生活与现在完全相反,不仅如此,那边的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事物也与这边完全相反,那边的石头有生命,可能像花朵一样开放,也可能像人一样行走。正是这样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读者跟随着“我”大胆的想象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一睹想象所带来的神奇魅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我”想象的世界,感受“我”想象的神奇,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仔细研读教材会发现,想要把上述问题想清楚,教师需要从整体上解读单元学习内容,仔细研读与这篇课文相关联的其他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学习活动。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目标,这篇课文的课后题,以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是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想象,与此同时,处理好落实语文要素和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中,关键词“感受”和“想象”都是既模糊又抽象的词语,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把它们量化成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针对“感受”,我们可以结合课后题,为学生提供“可感受”的途径,如圈画文中自己觉得想象力奇妙的语句,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想象的奇特;再如融入适当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而“感受”课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关于“想象”,在这篇课文中也有规律可寻,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个主线展开想象的,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作者想象了宇宙另一边“我”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在摸索出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课文大胆想象的学习目标就有法可依了。
根据“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的特点,想象可以是这样的:
在宇宙的另一边,减法可能是这样的:雷雨减去雷和雨等于晴天,晴天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出来跳水洼了,所以,雷雨减去雷和雨还等于孩子们的玩耍和快乐。
在宇宙的另一边,那里的人们用火洗手,用水烧饭,他们头朝下走路,那里的树根在空中摇摆,树枝深深地扎在泥土中,他们课文上的字是倒着的,减法是这样的:一片天空减去烟囱等于万里无云,也等于鸟儿的游乐场。
在宇宙的这一边,月亮在夜晚闪闪发光,在宇宙的另一边,月亮会在白天缓缓升起,晚上缓缓落下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小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小鱼会在岸边踱步吗?在宇宙的这一边,星星是没有生命的,在宇宙的另一边,星星也会跳舞吗?
哇,这样的想象可真奇妙啊!
结合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与同学及交流阅读感受;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3、通过抓住这篇课文奇特想象的核心,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与同学交流讨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