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日期:2021-08-27

这是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4、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5、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尊重婚姻自由。

  教学重点: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2、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这部分在学案中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前完成。)

  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并且完成以下目标:

  一、读准字音,扫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

  二、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请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脉络。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全诗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刘兰芝形象与思想情感的研究

  导入: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勤劳善良而被弃,但果断、清醒;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那份执着令人敬佩。《孔雀东南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她就是刘兰芝,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兰芝,看看兰芝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一、学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们开始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正音明义、疏通诗文的工作,现在呢,我一同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教师明确: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幻灯片展示):

  故事开端(1—6段)自请遣归

  故事发展(7—12段)兰芝辞别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应婚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把握,便于对刘兰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引导学生进入刘兰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刚才同学的叙述当中,我反复听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兰芝”,这首诗之所以叫《孔雀东南飞》,是因为古人常常从首句中提取某个词语或者把首句作为标题,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但事实上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古诗为为焦仲卿妻作》(请看课下注释)。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为焦仲卿的妻子作诗呢?(是赞美,是妒忌,还是鼓励)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性质有一个思考。

  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焦仲卿妻”呢?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兰芝形象:正面兰芝请归——贤能知礼、勤劳多才、刚强、反抗

  辞别:①严妆——倔强、好强、冷静、反抗

  ②外貌——美丽

  ③别婆婆——有礼有节

  ④别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义、反抗

  侧面众权贵求婚——品貌出众

  婚事盛况——不慕富贵,不移情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问题2:兰芝不幸被谴,只因遇见恶婆婆吗?

  《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诗中的“焦母”,是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那是一个时代的命运,而不是个人的悲剧,她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写:“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谢”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长”。

  不幸的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压迫(板书)

  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四、本节课总结

  这节课我一同走进了刘兰芝,发现她性格中最闪耀的特质就是对爱情的忠贞,最本质的特征是坚决的反抗,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凶残,她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最终用生命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控诉和反抗。作者之所以为刘兰芝作诗,目的就在于歌颂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这种反抗精神。

  五、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兰芝辞归、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兰芝形象与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六、作业:用细节描写手法补写一段焦刘双双殉情之后描写焦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有礼有节、好强,正面描写

  重感情、极具反抗精神侧面描写

  ↓

  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

  导入:《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一、诗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诗

  请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好,同学们,这首诗歌是五言诗,而前面我们学习的诗经大多都是四言诗。五言诗跟四言诗仅仅一字之差,但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五言诗增加的这一个字,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探究问题1: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个字有何意义?

  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朗读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写版,感悟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差异。

  改写版:孔雀南飞五里徘徊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

  十五弹琴十六诵书

  十七为妻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

  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学生讨论交流,四言诗和五言诗在表意作用和韵律感节奏上的差异。

  最后老师归纳结论:

  1、五言诗比四言诗信息的承载量更大,传达的信息更多,表现力更强。

  2、从节奏感来说,四言诗大多为二二式,节奏单调;五言诗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几种节奏,变化丰富。

  小结:虽然五言诗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是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风格的探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探究问题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诗歌手法的探究——赋、比、兴

  由于赋、比、兴在前面诗经的教学中已经学习过,所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这首诗中的运用这三种手法的诗句,让同学赏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环节的重点。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⑵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兴”

  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节课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品读经典,启迪人生,你我共勉。

  六五板书:形式——五言

  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手法——赋、比、兴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

  (三)深入研读

  1.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3)兰芝再嫁时候的状态又是么样子的呢?。

  明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无疑都反映了刘兰芝的善良。

  2.(讨论)大家想一想,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重情重义,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争取。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出爱情的美丽和忠贞。

  (四)拓展延伸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

  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刘兰芝被休。

  呈现方式:你们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还有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放乐曲)一样。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分析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教学时数:2教时

  六、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供材料: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

  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

  泪装欢。瞒,瞒,瞒!

  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1.生字(幻灯显示)

  2.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3.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4. “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五、研读探究:

  1、 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 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梁祝》韩凭夫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并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与对话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分析)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与*,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探究阅读

  (1) 讨论: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2)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 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明确: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双测》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段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