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

日期:2021-10-27

这是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第1篇

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第三课时

  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

  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 焯

  4、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歌词

  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醉花阴•咏苏武》

  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千年苏武,不朽忠魂!

  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

  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

  三、教师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第2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雕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把他杀了,放置尸体在筐里,让妇人用车载着经过朝堂。赵盾和士季看见死人的手,便询问其中原因,为晋灵公的做法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劝谏而国君不接纳,那就没有人接着进谏了。我请求先去规劝,不接受,您接着我去劝谏。”士季前去拜见晋灵公,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将会改正。”士季行稽首礼回答:“人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说:‘没有人没有开始的,很少能坚持到底。’像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大王能够坚持到底,则是国家的根本啊,难道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经》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不会废黜了。”

  晋灵公还是不改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把他作为祸患,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大早就去了,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就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百姓的靠山啊。刺杀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有一样在不忠不信中,不如去死!”鉏麑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超过三爵,不合礼了。”于是他扶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猛犬来此。提弥明搏斗并打死了它。赵盾说:“抛弃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边打边退。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病倒了,便去询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没吃东西已经三天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箪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参军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今天他倒转武器来抵挡晋灵公的武士,使得赵盾免于灾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饿汉。”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就逃亡了。

  乙丑日,赵穿在桃园进攻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出国境的山界就又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并且在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回答说:“您身为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带来了忧患。’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不隐晦。赵盾,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原则而蒙受恶名。可惜啊,出了国境才会避罪名。”

  赵盾派赵穿到周去迎接公子黑臀并把他立为国君。壬申日,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残暴)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是。

  2、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3、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试分析三个武士形象?

  4、孔子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文章中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5、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算冤枉。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三、讲解“春秋笔法”以及“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晋灵公不君句式整理第4篇

教学目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共三课时)

  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一)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三)古今异义

  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3、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