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

日期:2021-10-05

这是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第1篇

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联如何理解?4、赏析尾联。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2.比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 。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2.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指导诵读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三、整体感知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异曲同工。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四、朗读,尝试背诵。

  五、鉴赏点拨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流逝,愈发增添了凄苦无依之感。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颈联中,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但又不明说,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

  六、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完成“积累运用”一、六、七题。

  附:板书设计

  一 借景抒情

  1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2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

  二 直抒胸臆

  1 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2 尾联—以沙鸥自况,自伤漂泊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第3篇

一、提问导入:

  (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师: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过“夜”字察实景(齐读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诗歌、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置身意境、领悟情感)(要求我们)

  (展示14)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慷慨悲壮、恬淡自然等),抒发作者什么情感?(可以从这几个词中选取)

  (小组讨论)

  (展示15)景物:细草、微风、阔岸、危樯、孤夜、独舟。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意境:寂静凄冷

  借景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师:由近处、下处的细草、危樯写到远处、上处的星野江月(板书)

  (展示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平野、辽阔无边。

  月:涌动的月影。江浩荡的大江。

  画面: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把我们带入雄浑阔大的意境,

  (板书)反衬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情——以乐景写哀情

  师:注意鉴赏方法我们是通过捕捉意象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师:(展示17)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过“书怀”悟实情

  (展示19):

  ①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呢?

  (提示:请结合背景讨论)师补充:

  (指一生答)

  (学生答后)明确:(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说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应该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从《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被迫辞官”。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联中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生答)沙鸥

  “飘飘”——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直抒胸臆。

  天地与沙形成对比,直抒胸臆地将自己比成沙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题目了解了诗歌内容(展示22)

  (1、通过“旅”字看背景2、通过“夜”字察实景3、通过“抒怀”悟实情)

  感受了全诗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对比等艺术特色。

  (学生自由读背——指一生背,齐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5)言律诗,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颔联和颈联)。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远志向)

旅夜书怀教案公开课第4篇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

   情感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教学 重点 学会鉴赏诗句,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 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测评 小组自主设题

   小组自主完成 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二、导入新课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温习杜甫相关诗歌,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唤醒的艺术。结合杜甫的诗歌与生平,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三、多媒体展示 “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近乎乞丐”相关诗句内容

  了解杜甫晚年生活,体会杜甫诗的内容及情感 知人论世,激发学生兴趣 四、朗读诗歌 可采用的不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展示,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诗歌授课,朗读是关键。在朗读中感受杜甫的爱恨情愁。

  学生在不断地吟诵诗文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参考:1、本诗的前两联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本诗前两联采用了怎样的写景角度?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请指出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5、本诗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小组研讨,自主设计问题,明确答案。

  2、教师给出提示:

  根据高考的考点,设题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 ②写景角度

   ③写作手法/情景关系 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3、学生自主评价,互相补充,赋分

  4、巩固各类型习题答题步骤 走进教材,用另一种眼光审视教材,探究教材,会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更多的色彩。

  让学生感知高考,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强调重点知识,易混易错易漏点。

  大胆放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真正的主人。

   六、知识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师生研讨解决赋分,强调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点,易错点,遗漏点。

  2、整理落实,强调巩固

  更多的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解决习题,让学生乐学、会学。看到学生乐学、会学,有收获,有信心,有成功的自豪感,是老师的幸福。 七、质疑反馈 学生质疑反馈,互助解决。 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八、课堂小结 合上书本我却合不上思绪:走出旅夜书怀,走不出沉郁顿挫,我看见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管风霜不管雨雪,依然坚定自己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再次诵读全诗

  鼓励学生相信老师,直面高考。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背诵这首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