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7
这是水浒传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名著导读,关键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水浒传》做为中国四大名著,备受人们青睐,特别受到了男性的垂爱。上课过程中,我班男生的高涨情绪明显优于女生,谈起《水浒传》中的武松、宋江等人物,男生们津津乐道,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水浒传》导读,我设置的目标非常明确,也很简单,便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由刘欢的《好汉歌》激情导入,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当然在课堂上让老师全部完成这些内容很简单,只需做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但这样做,就彻底的熄灭了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自己阐述,其他学生补充,之后再用大屏幕显示相关内容。一是补充,二达到了纠错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复述的比较完整,介绍了主要故事情节。但个别同学直接“百度”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复述时出现了雷同现象,原因是没有看完《水浒传》文本,为了应付差事,只好求助于电脑。难点在于让同学们总结《水浒传》的艺术风格,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很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大屏幕出示。
一部文学经典名著,更应该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正能量,让我们从中看到文学浸润心灵的非凡魅力。《水浒传》让我们看到了梁山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义气情结,这正和我们现在提倡的“见义勇为”精神相契合。但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不违法乱纪的前提下见义勇为,不能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而触犯法律,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著的阅读也不例外,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阅读、爱阅读,在阅读中受益、在阅读中成长。
但是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因此喜欢阅读校园、青春、网络、游戏、侦探、言情、卡通、武侠等读物,用以在紧张的应试教育压力下获得一种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对于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他们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没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所谓名著,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里面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名著的内涵博大精深,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名著,名著的阅读才会成为其阅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成为他们主要的精神食粮,才会真正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渴望找时间去阅读、去了解、去消化,就成了教师导读名著的重中之重。
一部《水浒传》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水浒人物不胜枚举,短短一节导读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其中的精彩全部教授给学生。那么,水浒人物、小说主题、成书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需要讲的好像很多很多,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呢?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确实办不到。于是我就把重点定在激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上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感受《水浒》的精彩,进而想去读、想去品味,这样就达到了导读的目的。
因此,这一节课我首先通过《好汉歌》把学生带到充满英雄气概的氛围中,感受英雄精神,学生也能抖擞精神。有了电视剧歌曲的欣赏,学生确实对《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走进故事 感受人物”这个板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大胆的讲出自己所了解的水浒故事和水浒人物,不过要注意条理。学生也很积极,讲的也很精彩,课堂掌声不断。其中学生大部分都能讲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及其精神品质,尤其很多男生对那些英雄人物产生了很深的崇拜之情。有的学生讲故事时能声情并茂且带有恰当的动作,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结束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要学习那些英雄身上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吸收优秀的东西。本环节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讲故事很平直感情不到位,有的故事内容不简洁,有的抓不住重点,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训练。接着,我把学生带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视频,通过形象的人物、多彩的画面效果、生动可感的语言,全方位的感受了《水浒》的魅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为什么电视剧拍的这么好呢?导演的艺术才思来源于哪里呢?很显然来自于原著的精髓,于是带领学生品读课本上的原文,我们只品读那空前绝后的三拳,激发学生分析三拳的精彩所在,即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觉,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灵魂。然后自然地引出学生的思考:看电视剧能够代替阅读名著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后再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小结,看电视剧确实不能代替阅读名著,但它对阅读名著还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的,看电视剧成了不愿看书又想要了解一下名著内容的学生的最佳选择,但电视剧是改编者和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它离原著还是有距离的,作为读者来说就会受到限制。在电视画面、色彩、音响等艺术手段背后,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少。阅读原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视剧“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原著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去进行思维再创造,所以教师向学生推荐《水浒》原著。紧接着,我带领学生欣赏原著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描写,感受原著的魅力,掌握精读方法。这个板块儿的教学中学生很惊讶作者的描写技巧,一个个镜头场景很形象很生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掌握作者动词的运用和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深入地欣赏作品传神地描写,体悟原著的魅力、掌握精读的方法。
在欣赏完影视作品和原著的最后,我简单地提示了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让学生对作品增进了认识,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提高认识。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我这一节课最大的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这一节课的致力追求,尽管我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还有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有待于以后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读名著,就如同引导学生与大师共携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多用心、多实践、多思考、多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放开手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放飞“自由的读书灵魂”的精神家园!
《童年读<水浒传>》这篇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是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好素材。
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没有怎么做过多的讲解,只是由课题导入,作者是怎样读《水浒传》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要求勾画词句,写上批注,再做交流。学生先是很快找到了描写“爱读”的段落,我启发他们再细细地读,找出“爱读”的句子和词语,把学生引导到揣摩语言文字上来,抓住“迫不及待”“津津有味”“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草地上看个没完”“不到一星期就读完了”等词句来体会作者的痴迷。学生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再引导他们说出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我”爱读《水浒传》的,然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用朗读来再现“我”的痴迷与喜爱,在读中让学生评价,再比赛读,读得好的,给予肯定,再让学生跟着齐读,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快乐。
最后以作者读《水浒传》的收获作总结,让孩子们说说阅读的作用并推荐阅读书目。同学们发言踊跃,纷纷说了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结合“亲子阅读”谈了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结合自己的写作提高了,以示感谢阅读的好处,有的通过自己读的书籍感觉很实用,而推荐其他同学读的……总之,在整节课上我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得轻松,表现积极,学习效果好。
尽管如此,但我发现还是有些学生行动不起来,放不开,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心不在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配合默契,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我想以后还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争取人人参与学习活动中来,真正让课堂成为他们人人展示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童年读<水浒传>》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很好的素材。
教学这篇课文我没有怎么做讲解,只是由课题导入,作者是怎样读《水浒传》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先是很快找到了描写“爱读”的段落,我启发他们再细细地读,找出“爱读”的句子和词语,把学生引导到揣摩语言文字上来,抓住“迫不及待”“津津有味”“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菜地上看个没完”“不到一星期就读完了”来体会作者的痴迷。带着体会再用读来表现“我”的痴迷与喜爱,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最后以作者读《水浒传》的收获作结,让孩子们说说阅读的作用并推荐阅读书目。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这一节课的致力追求,尽管我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还有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有待于以后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