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日期:2021-10-07

这是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第三教时

  一、 课外拓展

  1、《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的异同

  形式上,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语言都讲究辞采与对仗。但两者相比,《兰亭集序》整散结合,《滕王陶序》则更讲究形式上的华美,逢句必对,辞藻华丽,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带来了意思晦涩的毛病。内容上,两文都从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因事伤怀,抒发感慨,而后又由低沉逐渐转向高昂,表现得积极向上。最后又都收笔于眼前之事。两文相比,《滕

  王阁序》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布置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熟读和背诵全文,并依据注释先自译课文(课后继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原因颇多,但王勃当时年轻气盛,才思敏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插入故事:《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品味该文的优美之处。

  二、欣赏品味第一段:

  (一) 指名学生先自译第一段:

  参考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二)品味思路: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总之,(板书)第一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三)学生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三、欣赏品味第二三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先指名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二)品味思路: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板书)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三)学生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特点,诵读出和谐的音韵之美,初步感知课文。

2.教会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品析鉴赏文章,品鉴出文思之美。

3.理解作者虽命运困顿,怀才不遇,却仍怀理想,渴望实现伟大人生抱负的精神,感悟人生。

2新设计

对于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少教者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口。笔者初教此文也有过此类感受。但难归难,实在不愿再像当初那样“囫囵吞枣”,己也昏昏,学生也昏昏。于是,笔者决定大胆做出一些尝试,借鉴余映潮老师“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方法,根据本文为骈体文的特点,将本课教学设计为“诵读出‘美’(音)、品鉴出‘美’(思)、探寻出‘美’(情)”的教学板块,期望能够做到一线贯珠,提升学生对美文的品读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是喜爱朗读的。但是,容易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爱上,而不能够体味出它美在哪里。所以,大多数人都只能欣赏它文辞句法上的东西,而不能领会它的情感之美。于是,我决定大胆做出一些尝试,借鉴余映潮老师“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方法,根据本文为骈体文的特点,将本课教学设计为“诵读出‘美’(音)、品鉴出‘美’(思)、探寻出‘美’(情)”的教学板块,期望能够做到一线贯珠,提升学生对美文的品读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重点难点

1.教会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品析鉴赏文章,品鉴出文思之美。

2.理解作者虽命运困顿,怀才不遇,却仍怀理想,渴望实现伟大人生抱负的精神,感悟人生。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开门见山

王勃,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甚至他的千古名句,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或许你们也已早有耳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篇千古佳作,也算是“久闻一见”的美事了!

活动2【活动】诵读出“美”音

1、了解骈体文特点。

2、美美地听。

3、美美地读。

4、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活动3【活动】品鉴出“美”思

过渡: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王勃当日路经此地,应邀作序,挥毫之间,即兴而作。可谓神思!(介绍写作背景资料。)

问:本文之思“神”在何处?“美”在何处?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品读鉴赏,如结构、语言、句式、写景、表现手法等。任选其一,不要求面面俱到,重点品鉴语言、写景和用典,自由品鉴10分钟。)

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品读成果。老师相机点拨,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活动4【活动】探寻出“美”情

问:本文抒发了哪些感情?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勃的这种精神?

引导学生先是浏览全文,再细读课文第4段后半部分(从“四美具,二难并”开始)至第6段内容。并适时介绍王勃生平遭遇。

由对于王勃虽怀才不遇但仍希望实现报国之志而不甘沉沦,引导找到文中相关语句,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进而引出对唐初士人(读书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理解。补充杨炯《从军行》一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感悟与思考】

按照下面给出的句式完成表达。

从王勃 ,我想到了 。

活动5【测试】背诵美文

尝试背诵2、3段。

活动6【作业】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5 滕王阁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5 滕王阁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开门见山

王勃,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甚至他的千古名句,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或许你们也已早有耳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篇千古佳作,也算是“久闻一见”的美事了!

活动2【活动】诵读出“美”音

1、了解骈体文特点。

2、美美地听。

3、美美地读。

4、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活动3【活动】品鉴出“美”思

过渡: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王勃当日路经此地,应邀作序,挥毫之间,即兴而作。可谓神思!(介绍写作背景资料。)

问:本文之思“神”在何处?“美”在何处?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品读鉴赏,如结构、语言、句式、写景、表现手法等。任选其一,不要求面面俱到,重点品鉴语言、写景和用典,自由品鉴10分钟。)

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品读成果。老师相机点拨,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活动4【活动】探寻出“美”情

问:本文抒发了哪些感情?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如何理解和评价王勃的这种精神?

引导学生先是浏览全文,再细读课文第4段后半部分(从“四美具,二难并”开始)至第6段内容。并适时介绍王勃生平遭遇。

由对于王勃虽怀才不遇但仍希望实现报国之志而不甘沉沦,引导找到文中相关语句,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进而引出对唐初士人(读书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理解。补充杨炯《从军行》一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感悟与思考】

按照下面给出的句式完成表达。

从王勃 ,我想到了 。

活动5【测试】背诵美文

尝试背诵2、3段。

活动6【作业】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