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祭十二郎文博客

日期:2021-10-19

这是祭十二郎文博客,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祭十二郎文博客

祭十二郎文博客第1篇

【知识目标】《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

  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常识

  1、韩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

  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

  五、练习实践

  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

  〖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 长衰全存

  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

  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

  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

  【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

  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诵读提示】

  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 以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 它感人之深。

  〖小结〗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又岂能是一个“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迁移练习

  1、完成《导学》基础训练

  1、口头复述全文,发现疑难语句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探究思考

  作者对亲情、人生际遇变化的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开放思维,各抒己见)

  二、赏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过讨论学习借鉴本文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呼唤对话,如泣如诉,哀怨凄绝〗

  4、〖语句重叠,多用排句,增强语势〗

祭十二郎文博客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春天到了,很多植物都发芽了。

  2、用语言和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看到小芽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或本园内的场景。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时树木的样子。

  教师:小朋友们,冬天时,你们看到外面的树木是什么样子的呀?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冬天时,有好多的树木叶子都掉光了,树上光秃秃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教师: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

  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啊?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块去找一找,好吗?

  3、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观察小芽。

  (1)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寻找小草的“芽”……。

  (2)教师带领幼儿到班级的自然角里去找找,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我们种的种子发芽啦)

  (3)请幼儿自由寻找并交流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小芽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做出小芽的样子来?(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看到的小芽。)

  4、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真美啊!

  教学反思

  刘杨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这两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气,鸟语花香,这么好的环境、天气,不上这节课真浪费啊!班级里的`自然角早已经布置好了,小朋友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植物种子都已经开始冒出小小的芽来,更为我上这节科学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参照。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边上,用好奇、希冀又带点惊喜的眼光看着从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满心欢喜。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春天”这个词,已经随着小芽而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了。说得再多,也远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贴切。所以我想:对于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更比用故事、图片之类来得直观、强烈得多。课程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出色的效果。

祭十二郎文博客第3篇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祭十二郎文博客第4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