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

日期:2021-09-05

这是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四、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第2篇

 总体设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课文(人教社第四册)所选两首词又堪称是苏词的代表作。因此,学习这两首词,能使学生了解苏词,了解苏轼,进而欣赏苏词,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

  文学是人学。人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除获得知识、了解社会、受到熏陶、得到享受外,往往更重视作品对自己人生的观照价值。这种观照价值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但总该有一个普遍的尺度,总是离不开文本这个“形式”的。因此,这两首词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文本的研讨上。从形式结构到思想内容,从艺术特色到感情基调,从而推想出作者的审美态度及背后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并从中获得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及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

  2、理解并学习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把握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赋》首段导入:壬戌之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为豪放派奠基者的苏轼的词又是怎样的风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赤壁赋》写于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他的《定风波》。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并总体感知词的结构。

  1、回顾写作背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准佥书公事”,前此一年,苏轼已经营了东坡,盖好了雪堂,颇有终老于此的打算。在黄州的那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2、让学生概括词的结构:

  上片:赤壁

  (描景)

  (铺垫)

  江:淘尽人物

  赤壁:三国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下片:怀古

  (对照)

  (抒情)

  遥想当年——公瑾——雄姿英发

  多情应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四、研讨词中语句的含义及特点:

  1、首句写景有何特点?

  明确: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2、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

  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补哪三个字?

  明确:“竞折腰。”

  5、“初嫁”“出嫁”有何不同?

  明确:初嫁,刚刚出嫁。

  6、“小乔初嫁了”时周瑜二十四岁。赤壁之战,周瑜三十四岁。苏轼有意为之,这是为何?

  明确: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形象。

  7、“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夸张、借代。

  8、概括周瑜的形象。

  明确: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9、“多情应笑我”的主语是周瑜?是苏轼?

  明确: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主语是苏轼更确切一些。

  10、怎样理解“人生如梦”?

  明确:①理解一: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同时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②理解二:苏轼禀赋中,原来有一种积极用世之意。因此,在与周郎的对比中,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带有一种消极苍凉的思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1、作者写赤壁“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聚焦于周瑜?

  明确:明写史,写周瑜,实写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周瑜 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这里既有对周瑜的仰慕,更有对自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多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苏轼对周瑜的仰慕,体现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

  3、“人生如梦”是消极悲凉之辞,是言不由衷的感慨,是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辞,还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明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4、“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①理解一:借酒浇愁。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②理解二:痛苦消解后的超脱、自适、旷达。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5、从词中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

  六、词的感情基调:

  关于这首词,有“热烈沸腾,豪迈奔放”说,有“消极悲观,内心矛盾”说,你认为怎样?

  明确:①理解一,热烈中有理性的思考;痛苦中有力求自我超脱的旷达。

  ②理解二,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在常人看来也有一些苍凉消极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七、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明确: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三者完美结合,了无痕迹。

  八、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赤壁

  (描景)

  (铺垫)

  江:淘尽人物

  赤壁:三国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 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

  教学反思:

  1、 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这是本节课对我最大的警醒。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党老师评课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这么短的篇目,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会”。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设计范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 〈〈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

  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 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