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苏武传备课

日期:2021-09-03

这是苏武传备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武传备课

苏武传备课第1篇

教学目标:1、品味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的手法2、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人生的不屈不挠精神课时:第2课时 一、由故事导入文本

   今天的通讯非常方便快捷,那在汉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联系呢?――捎信(《柳毅传书》唐传奇);自己去;有没有特别的方式?――飞鸽、鸿雁传书。(我们想象与爱情有关,本文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请两位同学说)大雁脚上系着书信,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希望汉王解救他们。师:“鸿雁传书”是真的吗?

   ――不,“教”(教使者说)。问1:单于这么容易上当?――匈奴诡(欺骗)在先,现在受到让(责),只有承认(惊:吃惊;谢:道歉)问2:齐读最后一句。十九年,须发尽白,“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说明匈奴是有意扣留苏武,他们在匈奴遇上什么事了?

   ――缑(gōu)王等人谋反,祸及汉使,招降苏武。 二、面临人生重大变故时的选择师:苏武为何不留在匈奴?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负:对不起)”。(齐读)问1:为何认为是“负”?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师:怎样做才会不负国?

   ――自杀

   (板书:杀)

  问1:在这场意外变故中,请找出与“杀”意思相近的字?

    ――杀、自刺(杀)、欲击(砍)、拟人(砍)(读“欲自杀…武不动”)师:这“杀、砍”,我们可以理解为面临的死亡,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死亡的?  ――①自杀――共止之(危难时刻不能没有主心骨:精神力量)②自刺――卫律惊(出乎意料、叛徒的不解:应降) ③欲击――胜请降(贪生怕死)④拟人――武不动(视死如归)问2:卫律并不要真的杀死苏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威逼利诱。不投降就杀死你,投降就有富贵,总之,不能归汉。苏武在危难之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投降也不怕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板书:降)问3:那“贫贱不能移”做到了吗?找出相应的动词:

   ――①幽(禁闭):啮雪咽旃②徙(流放、迁移):掘野鼠去草实、杖(执)节牧羊,卧起操持 (板书:牧)(读“乃出…尽落”)这些动词(也是细节描写):写出孤独、贫困、寂寞,更写出苏武不屈的气节。问4:旄节:竹制,长8尺,竿头用牦牛尾做装饰,一串有3个。为何“卧起操持”这个掉了毛的“汉节”呢?  ――冰天雪地中的苏武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生与死的选择,仅是短暂的一瞬间,而独处北海,备受摧残,那才是遥遥无期的消磨意志的酷刑。所以,汉节:是信念、意志、气节的象征。在遭受艰苦环境折磨时,它是精神上的寄托。三、执著的信念师:苏武之所以不愿投降,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杖节牧羊”,就因为他心里想着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归汉,试问他回去能过得幸福吗? ――不一定,从昔日好友李陵之口可知:首先,看家里的情况:

   ①兄弟惨死 ②亲人已失

  

   史料记载,除男孩未亡外,李陵说的都是实情,苏武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牺牲掉的是整个家族。现在他就没了牵挂,那么投降又有富贵,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吗?历史上降将做出成就的例子也不少,如管仲、魏征、杨业等。再看,李陵劝降的理由:

   ①信义安所见乎?(偏远之地,信义没人知道)②人生如朝露(人生短暂)③法令亡常(假定归汉,可能难免一死)(齐读这三句)所以李陵的话对苏武是个严峻的考验,苏武是如何回答的:常愿肝脑涂地。一、作为个体“本无谋”,我是清白的。二、作为汉使,代表国家,维护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虽然个人有委屈,君王有过失,都不是我背叛祖国的理由。苏武就用一个字来称呼昔日好友而表明自己的立场――“王”。所以你是王、是叛徒――可耻;我是汉使、是义士――壮(钦佩)。这下了不得,李陵本来是劝降,结果被苏武劝哭,一个“泣”字表明负疚感动。因此,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气节为重,矢志不渝,苏武得到了天下人对他的敬仰,不光是同胞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师:假定“鸿雁传书”是真的,是什么让我们世代感动呢?

  

  

   ――节(完成板书)

   师:班固评论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能面临民族危难之时呢?但常会感到有小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懒惰……,当我们精神疲惫懈怠之时,能否想起苏武呢?能否把苏武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呢?我想:在浩浩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他站在国家民族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不屈的气节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不要仰视苏武,要亲近苏武,把苏武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中去。这是我们学习《苏武传》的真谛。 板书: 苏 杀 武 降 节 牧 作业: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前曾两度自杀,后来又设法活下去,不矛盾吗?

苏武传备课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2、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1、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宜皆降之 (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 (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

  3、文言实词积累

  数:

  ①名词。

  A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B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D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③动词

  (1)shǔ 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ǔ 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④形容词。Cù 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副词。Shuǒ 屡次

  当

  ①动词。

  A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B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C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E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F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G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苏武传备课第3篇

《苏武牧羊》典故

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传备课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二)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三)古今异义且陛下春秋高(年纪)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3、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巳罚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br>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第三课时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温庭筠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 焯4、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歌词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醉花阴咏苏武》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千年苏武,不朽忠魂!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三、教师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