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7
这是《苦斋记》朗读,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懊agrave;o悔字帖tiegrave;
强qiǎng迫踱duoacute;步哽咽gěng yegrave;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本篇着眼在一个“苦”字,人处苦地,动植物亦具苦*,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以下是《苦斋记》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去看看吧!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4],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5],岸外而臼中[6]。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7],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8],地黄、游冬、葴、芑之菜[9],槠、栎、草斗之实[10],楛竹之笋[11],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12],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13]。其泄水皆啮石出[14],其源沸沸汩汩[15],瀄滵曲折[16],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17],味苦而微*,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18]。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19],茹啖其草木之荑实[20]。间则蹑屐登崖[21],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22]。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23],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4],燕坐于华堂之上[25],口不尝荼蓼之味[26],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27],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28],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29],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30],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1],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32],偷*命于榛莽而不可得[33],庸非昔日之乐[34],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5]。’赵子曰:‘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6]。’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践以尝胆兴[40],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41],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41]刘子:作者自称。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住所。用茅草覆盖的室二厅,坐落在四面高中间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巅上,筐山在今浙*省的丽水县,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苍石,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风。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们却能这苦的环境中长生着快乐。于是,黄柏、苦楝、侧柏之树,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笋,同类的植物莫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尽管,这里的树产出的茶叶非常的苦,但人们却喜欢饮用它。尽管,这里的由溪水中出产的一种花纹小鱼,模样甚丑,吃起来味苦且*辣,但可以醒酒。
由于,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甚远,章溢先生又热爱居住于此,使得喜欢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归之艰苦和劳累,所以,他们便携带上自己童仆,择室居住。在这里,他们吃在山中收积的脱落的笋壳和自己种植的一些豆类,及一些树草的嫩芽。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这些人的所做所为给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说:“乐与苦,相互依托。人们只知道乐为乐,而不知道苦也能为乐,人们只知道乐,而不知道苦也是由乐带来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今有富贵之弟,他们安坐于华美的屋中,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所有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顿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承载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编织的衣物。虽然,他们也想过着正常的大众人的生活,可但他们会在这种生活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他们想象苦的树木那般生活,可但他们却丧失了苦树般的生存能力。这不正是由于过去太贪图享乐,而为今天带来的痛苦吗?所以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莫名氏又曰:‘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乐,而你只知贪图享乐,则就是我的苦。我听说甘甜的井先干涸,紧挨路边而没采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亡国,而勾践以尝胆兴帮,无一不是这样的例子吗?”
听完这些话,我悟出了许多,所以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楹: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3]茆:同“茅”,茅草。[4]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5]崿(è):山崖。[6]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7]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味苦。黄蘖(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味苦。侧柏:常绿乔木,可供*用,味苦*。[8]苦杕(dì):不详。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味苦。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味苦。钩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9]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葴(zhēn):即*浆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种苦菜。[10]槠(zhū):常绿乔木,种子可食。栎(lì):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11]楛竹之笋: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12]已:治。[13]槚(jiǎ)荼:苦茶树。荼,“茶”的古字。[14]啮石出:从石缝间穿石而出。啮,同“啮”,咬。[15]沸沸:水腾涌的样子。汩汩:水急流发出的响声。[16]栉滵(jiémì):水疾流的样子。[17]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18]窊(wā):低洼地。[19]启:开辟,扫除。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艺:种植。菽(shū):豆类。[20]茹啖(rúdàn):吃。荑(tí):草木始生的芽。[21]蹑屐(nièjī):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22]拊(fǔ):击打。[23]相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4]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25]燕坐:安坐。[26]荼蓼:指野苦菜。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辣味的野菜。[27]重:双层。[28]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这里指仆役。[29]艾:尽,停止。[30]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31]御:用。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32]跼(jú):曲,屈。[33]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34]庸:岂。[35]“故孟子曰”五句:语见《孟子.告子下》。[36]“赵子曰”三句:语见刘向《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亦谓孔子语。本文作“赵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误。[37]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为越王勾践所攻灭。[40]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
教学目标:
苦斋记优秀教案
1、积累文中的文言常识。
2、品“苦乐观”悟“劝勉意”。
3、体会“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的写法。
重点难点:
品“苦乐观” 悟“劝勉意”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诵读法 点拨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语:我喜欢文科班的学生,你们热情洋溢,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现在我想请你们猜一个人: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精于政治、军事、文化、天文、地理,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最大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学生答:诸葛亮)PPT显示“北有诸葛亮”话说“北有乔峰,南有慕容”那么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是谁呢?PPT显示:“南有刘伯温”同学们看过电影“刘伯温传奇”吗,如果让二人穿越,相遇在一起,谁厉害?(学生笑)PPT显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个人之见,我认为刘伯温厉害,他让天下统一,那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刘伯温。
刘伯温名刘基,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创开国之基业,立不朽之文学。著有《诚意伯文集》,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告诉我们——(学生答: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外表)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苦斋记》,看看他将要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一、朗读文本,扫清障碍: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正音。抽两名学生上黑板,一位板书标题,并解题;另一名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一生板书《苦斋记》 苦斋:章溢先生的书斋名。未能解出“记”
一生板书 “有” 通“又” “ 茆 ”通 “ 茅” “ 楛”通 “苦”
“荼”通“茶” “燕”通“宴” “籍”通“藉”
二、分析标题,补充知识:
教师补充:“记”一种文体。我们以前就学过很多这样的课文,如《桃花源记》等
PPT显示:文人书斋雅趣
师:古人很有雅趣,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个有意义的名字,比如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来反击反动文人对他的诬蔑。
归有光的“项脊轩”有追踪怀远之意。那么本文的“苦斋”有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真相。
三、分析课文,探究文本。
师问:古人说本文“一字而立骨”,全文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呢?
生答:苦
师问:那苦在什么地方,你看到那些苦的东西?(锁定目标,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答:文章第二段。
师:找关键字。
生答:木、草、菜、果、蜜、茶、鱼
师补充PPT显示:木之苦
草之苦
菜之苦
果之苦
蜜之苦 (师补充:人说生活比蜜甜,这里的蜜都是苦的,其他的可想而知)
茶之苦
鱼之苦
师问:为什么这里的动植物都是苦的呢?
生答:因为它们长在高山之巅,四面峭壁
师:那就告诉我们,书斋的环境之苦,那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答:刮北风
师说:这是气候之苦
师问:如此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吗?
生答:不愿意。
师(笑):你们都很聪明,这样苦的.地方,你们不愿意去,可是有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本文有人愿意常住。他是——
生答:章先生
师:找出章先生愿意在此居住的句子。
生答:先生乐游之
师:先生再此感到了怎样的乐?(锁定目标,用原文回答)
生:携童儿数人,启陨箨tuò以蓺yì粟菽,茹rú啖其草木之荑tí实。间jiàn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líng。樵歌出林,则拊fǔ石而和之。
齐读此处,请同学翻译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PPT显示翻译:扫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粮食和豆类,还吃一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闲暇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
师问:此处写出了人怎样的乐趣?请同学总结归纳出来。
一生:种植的乐趣。
师:很好,种植之乐,陶渊明先生的“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也不过如此。
一生:吃东西的乐趣。
师:这里主要吃什么?薯片么?
生笑:不是,吃果实。
师:很好,总结为吃实之乐。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也许和他相同吧
一生:还有,游山玩水。
师:很好,为了照应前面的板书,可以总结为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生:还有,唱歌。
师:唱歌?流行歌?
生:樵歌
师:不是他自娱自乐,是与樵夫应答唱和,总结为应答之乐。
PPT显示:
种植之乐
饮食之乐
登山之乐
游水之乐
应答之乐
师问:如此苦的地方先生是怎样做到“苦中作乐”的呢?答案在何处?
生答:第四段
齐读第四段,小组合作探究翻译,并找出中心句,并说出,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的。
生读:中心句—————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PPT显示:第四段的重点内容。翻译重点句子。(略)
师:本段就像一篇小的议论文,看作者用了那些方法来证明观点?
一生:例证法
师:谁得例子
生:膏梁之子
一生: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师问:注意“苦”“劳”“饿”怎么解释?
生:使动用法
一生补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是引用。
一生:对比论证。井甘以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勾践以尝胆兴。
师:同学们分析到位,这就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结构清晰。
学完课文我们明白了章溢先生的书斋为何叫“苦斋”,更要学习文中“以苦作乐”的精神。本文的主旨就在第四段,从文中你觉得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生:学习苦,不畏苦
师:我小学的大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把这幅对联送给你们。
生:把苦学当乐事
师:是呀,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要想出人头地,你就需要比别人更多的付出。
那有哪些吃苦从而成功的人物?
生:爱迪生、姚明……
师: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世间的事往往是一分为二的。贫困虽是人人不愿意要的,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痛苦虽是人不愿接受的,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失败虽是人人不愿得到的,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苦,虽然是人人不愿面对的,但有时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以苦为乐,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以此为突破,紧扣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爱国者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习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怎忍看最后一眼,那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