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菩萨蛮教学目标

日期:2021-10-18

这是菩萨蛮教学目标,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菩萨蛮教学目标

菩萨蛮教学目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菩萨蛮(其二)》借江南美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掌握韦词“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和有家难归之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体会“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有家难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述法、讨论法、示范法、探讨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视频导入)

解说:江南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望。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文人的栖居,成为了安放他们心灵的精神家园。打江南走过,这里有春天的细雨绵柔,烟雾飘渺,满目青翠;也有夏日的荷叶田田、鱼戏莲间和撑着油纸伞缓缓走过的丁香姑娘;秋日的画船上,煮茶品茗,奏一首悠扬的曲子;褪尽五彩斑斓的冬天,连银装素裹的冬天,也别有风味。在万事万物的轮回中,体味人生,感受江南的美好。

江南历来备受文人们的青睐,在江南的诗词中,有很多的诗句是诗人借江南风光来抒发思乡之情,江南优美的风光和的诗人的思乡之苦两相对比,往往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唐末五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教师范读《菩萨蛮(其二)》。

(二)配乐,学生朗诵。

教师点评:感受意境,讲出自己初步的感受。

思考: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韦庄笔下的江南?

明确:好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思考:

“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来。

1、春水碧于天

2、画船听雨眠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二)体会意境:

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课堂示范: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从脸上阵阵拂来,当呢喃的燕子从头顶声声掠过,我知道,春天已经亲切的跟我打招呼了。春雨无声或有声的来了,江湖池塘的水一波一波的满了。纵目四顾,碧水铺天连地,一日得闲,坐上画船,荡漾在柔柔的水波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淅沥的雨轻轻敲打着船篷,伴我坠入无梦之乡。你看,那街边酒肆卖酒的女子,靓丽温婉如月,那卷起了衣袖的双手,在劳作中依然掩不住细腻与嫩白。迷醉恍惚中,我想起了卓文君和她那传奇的故事。

(三)缘景明情

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江南的热爱、依恋之情。

(四) 置身诗境

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其二)》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饱受离乱漂泊之苦,仍心系故乡,却说还没有老不要回家,回家以后会痛苦断肠,看似前后矛盾。要理解这种矛盾,就要走进韦庄生活的时代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一)知人论世,认知韦庄。

韦庄是唐末五代诗人,一生历经坎坷。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恰逢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家人失散。后离长安赴洛阳,作《秦妇吟》。不久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想要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后入蜀,辅佐建立前蜀小朝廷,蜀国开国制度均处其手。七十二岁时被任为宰相。七十五岁卒于成都。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独特的经历必然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二)分析“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手法。

韦庄用唯美的文字写出了江南的景美、生活美、人美,这里的生活可以称得上“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了。江南成了游人客子想要老死于此的世外桃源,一片乐景。离开这样的江南,定会让我断肠,纵如此,我依然心系故乡。

而家乡正如他在《秦妇吟》里所写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已经被战火摧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此时作者不是不想回到家乡,而是有家不能回。“莫还乡,须断肠”抒发了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借上阙如画的乐景,在下阙抒发无限的哀情,让哀情更哀。

五、学以致用

选取“我”心中能代表家乡潜江的典型意象写一个镜头。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抒情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学生课堂写作。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六、课堂总结

词已尽,情未结。今天我们跟随韦庄体会了“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解读一首词,不仅要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更要读出作者深蕴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习了通过江南美景的描写,抒发漂泊难归之情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来说较高。在学以致用阶段,写家乡潜江,大家做得非常好,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挥了探究合作能力。

课前我已交代学生预习本课,大部分学生预习了课文,但是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预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这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学生朗诵时放不开,不能充分通过吟咏体会词人的情感,也需要进一步引导示范。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也需要加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菩萨蛮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2.与李清照《醉花阴》中人物形象刻画进行对比,探究词文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本文作者借女主人公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男性塑造女性形象与女性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对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歌曲《菩萨蛮》

一、内容感知

诵读诗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一个女子起床后梳洗打扮的全部过程,通过一系列动作展现她的处境和心情。

二、鉴赏诗文

1.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结合诗句分析。教师点拨。 提示:“小山”在文中有三种含义,你认为哪种含义最合理?联系诗文分析。 【明确】(1)小山指屏风,就暗示了环境,“金明灭”说明时间已经不早了,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主人公才起身,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由环境入手引出人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环境的描写,环境可以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心理,应该关注环境描写。)(2)小山无论指眉毛还是发髻,开门见山,入笔就写主人公本身,眉头紧锁,发髻散乱,妆容脱落,也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直接写主人公视线从发髻到脸颊,定格在主人公的面容上。

“鬓云欲度香腮雪”中的“度”赋予了画面动态感,引出了女子梳妆打扮的过程。 提示:“懒”“弄”“迟”这几个字比较传神,体会它们的妙处。

“懒”写出女子慵懒无力、迷惘若失的情态。“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总是不满意,又极度要美, “迟”呼应了“懒”又衬托了“弄”,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展现无限幽怨的情态。“弄”“迟”又连接下阙的内容全部都是在写女子梳洗、打扮、穿衣的过程,和上阙一脉相承。(诗词赏析要有整体性,我们讲文章有文脉,诗词也有意脉,像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就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梳洗打扮的全过程,我们在赏析的过程中要整体把握。) 提示:这个女子精心修饰打扮自己,为什么会表现出“懒”的情态?

直到结尾处“双双金鹧鸪”才点明主人公孤身一人,这是“懒”的原因。“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独身一人幽居深闺,纵然再爱美,这美也无人欣赏,这也是“懒”的原因。可是爱美又是女子的天性,即使无人欣赏也要修饰美丽动人的容颜。所以“懒”“弄”“迟”三个字就传递出女子精心打扮又无比幽怨的情态。 【总结】:本文刻画了一个娇美、无聊、孤独、寂寞的深闺女子。 2.作者的视线从女子的容貌最后落在了那件衣服上,“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视线最后定格在这里,像一个特写镜头,必然另有深意。(PPT)“双双鹧鸪”又有怎样的深意? 提示:同学们对鹧鸪了解多少?请说说看。

(PPT)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是骚人墨客钟爱的诗歌意象。鹧鸪多为雌雄同鸣,一唱一和,因此常借此比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鹧鸪叫声悲婉凄切,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古诗文中多用鹧鸪这个意象,如: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刘禹锡《踏歌词》(写爱情)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写相思)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写惆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写昔盛今衰)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清代尤侗《闻鹧鸪》(写悲情)

诗文中写到: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帖好的绣花丝罗短袄,彩衣上缀着一双双金线绣成的鹧鸪鸟。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是一种绝好的反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见物生情,这就给她孤独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

那么文中的“鹧鸪”是不是只是为了反衬呢?下面我们看看温庭筠另一首写女子的词《望江南》(PPT)(学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词中也写到了女子梳洗打扮,可是只用了三个字“梳洗罢”,而《菩萨蛮》却用了整首词来写梳洗打扮。为什么?《望江南》中的女主人公赶快梳洗是要去等待在外的征人,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来等去最终断了肠。从充满希望到伤心绝望。现在来看《菩萨蛮》中女主人公为何“懒起”?恐怕也是每日精心打扮盼着有人欣赏,结果盼来盼去还是无人欣赏。那她就不要打扮了,为什么还要精心修饰自己呢?是顾影自怜,应该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双双金鹧鸪应该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三、多元解读

温庭筠笔下的女子香艳美丽,这也是花间词派的一种词风。历代诗论家对温词的内涵众说纷纭,例如:(PPT)

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李冰若的看法应该是就诗词本身而言,温词秾艳华美,又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所以李冰若认为温词没有内涵。而张惠言的说法应该是结合温庭筠累试不第,坎坷遭遇来论。许多诗论家对温庭筠也有相似评价,(PPT)如王拯在《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 “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这首词温庭筠应该是借女子来言说自己不能直言之语。

实际上在古诗词中不乏借女性来抒发自身情感的作品,例如《离骚》中就多有借香草美人来表明自己高洁情操的内容,还有唐人秦韬玉的《贫女》(PPT)(学生自读诗文)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还有《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借被人妒忌的女子来暗指自己。应该说后人的评论各有依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此处自主选择,可将可不讲)(诗文中的“新”字也别有深意。《离骚》曰“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屈原就表达了自己重修旧服,保持内心高洁的愿望。那么这首词中的“新” 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穿着新衣等待意中人呢?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诗人重整衣装追求自己的理想呢?) 4.小结 (PPT)诗文中塑造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通过男子的视角写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达其懒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孤独寂寞之苦楚。其深层是否有所寄托,似乎很难断然以“有”“无”二字论定。联系温庭筠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说此词可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应该是可能且可信的。

四、拓展延伸(此处根据时间自行决定,来得及可以展开讲,来不及可以做课后作业) 1.本文是温庭筠从男性的角度通过一系列动作来描写深闺女性的日常生活展现其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女性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女性的思想情感。(PPT)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提示:请同学们根据鉴赏《菩萨蛮》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 【明确】“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从室外的天气转向室内环境,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百无聊赖,寂寞难解,索性应景饮酒赏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却无奈独自一人,借酒消愁却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2.两首词都表现了深闺女子的孤寂之情,两首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李清照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而温庭筠写女子重在写动作和外貌,比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整整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工笔画,笔法细腻,画面精致。

这是因为女子写女性,写的是自我内心风景,而男子写女性,写的是眼中风景,固然有朦胧之美,但缺少对女性内心幽微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的是借助女性形象来表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

菩萨蛮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

  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

  生:……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

  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

  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

  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

  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文本抓字词)

  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美、慵懒……

  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

  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

  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他们大都是些什么词?

  生:动词、形容词。

  师:很好!刚才品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动词和形容词。

  换而言之,把握住诗句中的精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将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四)三读课文,悟情感

  师:比如,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学们带着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反复的诵读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两个字。

  生:大声诵读,应该较容易的寻找到。

  “懒”字和“迟”字,其词人虽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言有尽却意无穷,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竭力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同学们试想想,自古女子都爱美,词中主人公却懒得打扮,这“懒”和“迟”透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呢?(该形象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惆怅、郁闷、抑郁)

  师:如此绝世美人为何惆怅?

  ①深闺寂寞。“女为悦己者容”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跟花儿一样,易开易落啊!

  ③盛年独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没有精工刻画女子穿衣的动作,而是把视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罗襦”的图案上,为何?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师:由此可见,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来说,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师:同学们刚刚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请诸位不妨再想想,温庭筠一大老爷们,怎就如此了解女儿心思呢?而且刻画的还是个极美却极惆怅的女子?

  生:……

  师:同学们鉴赏诗词不要忘了其根本——“诗言志”,所有的诗词无论塑造什么形象,最终都是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不仅要分析词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词人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终记住言为心声,诗山词海,声声传情。那么刚刚那个问题,同学们可否结合诗人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认识呢?

  生:……

  师:词人表达了:对这种女性慵懒之美的赞赏,对青春年华虚度的感伤和惋惜,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别忘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五)朗诵全词,练表达:

  经过刚才一番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课初搁置的那个问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诗词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无关联呢?后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一幅画,读者读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那副画。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用心里最美的语言,描写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面,尤其要注意重点将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最精妙的字词突显出来。

  生:创作,选取两三个同学来展示。

  师:评价(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重点字词,突出主题情感的地方要重点评)。

  (六)课外拓展:

  赏析温庭筠的《望江南》,并分析词中哪些词用得精妙?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菩萨蛮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理解词句的内容、含义及主旨。

2、体会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爱国悲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书江西造口壁”即诗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2、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

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先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三、细读品味: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望”字,一个“可怜”,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惜。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对北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决心是不可阻挡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下片,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之愁情。

四、合作探究:

本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明确: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中事,达到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因为难以一一实指,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意则可体会,其胸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福意境写整个襟怀、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实指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体现。

五、教师小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开头两句,由俯瞰“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痛史。

三、四句写眺望故都、痛感北方山河沦陷敌手。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前两句承上启下,由江水冲破青册的遮拦而奔腾东流,联想到收复中原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住的。结尾两句,借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声,暗示实际恢复大业还将困难重重,因而勾起心中无限的愁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书江西造口壁

上片:控诉金兵南下、哀叹国土沦丧;下片:决心收复失地、报国之志难挡。

————恢复中原、必胜信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