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

日期:2021-10-09

这是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关于《论语十则》优秀的教案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习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的教案

  1、记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通过翻译,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背诵前五则。

  重点

  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有助于自己学习和做人的启示。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文学常识(背诵划线部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3、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给划线字注音

  不亦说乎(yuè)、不亦乐乎(lè)、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

  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诲女(huì、rǔ)、是知也(zhì)

  三、根据所给出的翻译,体会单个字词的含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时: ;习: ;之: 。亦: ;

  说: ;乎: ;自: ;知: ;

  愠: 。君子: 。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日: ;三: ;省: ;谋: ;

  忠: ;信: ;传: ;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 ;故: ;知: ;新: ;

  可以: ;为: 。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有害。”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而: ; 则: ;罔: ;殆: 。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道它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诲: ; 女: ;

  是: ; 是知也: 。

  【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提示:具体内容是指孟子反省自己的哪些方面),它有什么内涵?(提示:内涵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注重道德修养还是注重提高学问? )

  2、学完前五则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你应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你应该怎样做人?

  【检测过关】

  1、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家、 家。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被人尊称为 。

  2、在以下三句中,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3、在学习中,你如何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审阅人:

  时 间:

高中选修论语十则教案第4篇

一、作家作品积累:

1、《大学》原为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 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一般认为,“经”一章盖 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 、 、 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 、 、 、 、 、 、 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3、《大学》是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言基础知识: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

2、知止而后有定。( )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4、见君子而后厌然。( )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7、上老老而民兴孝。( )( )

8、上长长而民兴弟。( )( )

三、课内阅读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1、注音或解释词语:

(1)诚其意:。

(2)毋:

(3)恶( )恶( )臭( ):

(4)好( )好( )色:

(5)谦( ):

(6)慎其独:

2、根据文意,阐释“诚意”:

参考答案:

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

四、课文研读: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拓展思考

为何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何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