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

日期:2021-12-24

这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新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篇精读文章。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此外,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教材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对小说的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找到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对于主题的把握有一定的理解力,但是不够熟练,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分析人物的方法和对小说主题把握的方法。

二、【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 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策略】

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进而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最终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教学反思:

通常是这样的路子:作家介绍,背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XXXXXXXXXX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3、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运用的效果。

4、把握小说基本情节。

2学情分析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浅显,明白易懂,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单纯,学生多数很感兴趣,一拿到新教就已经浏览过,作为新课再学时,已然觉得兴味索然,但他们对于本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点拨启发,讨论探究,横向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一、导语设计:

庄子笔下,万物都有所待,可是庄子还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当我们被束缚、不自由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

二、时代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内,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三、正音 解词

契诃 (hē)夫 削(xiāo)东西 辖(xiá)制

怂恿(sǒng)(yǒng) 撮(cuō)合: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战战兢(jīng)兢: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后, “装在套子里的人”指的是谁?( 别里科夫 )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3、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1—5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6—38段)

(三)别里科夫被埋葬,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最后两段)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职业: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思想: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歌颂过去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婚姻套子:别里科夫为什么想跟华连卡结婚?

(1)校长太太的撮合、怂恿

(2)同事跟同事太太的劝说

(3)有结婚的需要

总之,别里科夫想结婚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别人觉得他该结婚了,华连卡很合适他,他被周围人的“婚姻套子”套住了。

3、除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套子”,还有谁的身上有“套子”?

全城的人——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人们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 ,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全城人战战兢兢的活了十到十五年。——全城的人都怕他

4、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

旧势力顽固,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革命力量弱

怕的根源:沙皇专制制度

5、既然别里科夫有这么大的威力,那么为什么他还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他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表现:脸色

1、“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带着黑眼镜.

2、惩罚学生时“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

3、通宵作噩梦,早晨到学校时,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4、看到促狭鬼画的漫画时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5、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脸色从发青变成白......

7、套子又有什么深层含义?

比喻: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束缚、禁锢)

8、总结别里科夫形象: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3、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插图。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一、导语设计:

庄子笔下,万物都有所待,可是庄子还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当我们被束缚、不自由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

二、时代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内,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第 3 篇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导入第 4 篇

教学目标:

1.熟悉契诃夫,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

2.自主阅读:找出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了解作品主题。

4、树立憎恶顽固保守、畏惧改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评价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认识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理清脉络,弄清人物的“套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先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他们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预习检测(以提问形式完成)

1、了解作者: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契诃夫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2、解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4、 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

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的什么事迹?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别里科夫的婚事),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别里科夫的婚事)(第6段至倒数第4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最后3段)。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分组讨论: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结合背景思考)

2、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二)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小结: ☆有形的套子:

1段:(衣着打扮)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堵耳朵的棉花,竖起的衣领,装伞、表、刀的套子,马车蓬。

4段:(生活习惯)卧室,帐子,被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无形的套子:

1段:过去及过去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古代语言。

2段:政府文告,报纸上的文章,“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叹息。

3段:法令、常规、规矩。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另一说: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

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