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日期:2021-11-30

这是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第1篇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与步骤:

  学习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幻灯片显示文字)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语成谶。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幻灯片显示文字)(图为吴敬梓纪念馆,作者摄于安徽全椒)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人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书面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骤四:研读《儒林外史》,探讨作品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一个人物,一种冲突。周进、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步骤五: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清闲斋老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

  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串。这点与蒲松林不同,而使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英国大百科全书)

  思考并写作:在你的视野中,《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样的呢?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第2篇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第3篇

导读提纲:

  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

  2、读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范进 、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参看《立体课堂》及相关的材料)

  三、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

  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

  执意送夫人下乡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

  (让学生回顾小说15-18回中读到的匡超人形象,师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师明确:(见参考资料2)

  3、讨论三: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小说工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四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六、小小辩论会:

  围绕匡超人变质的责任问题,进行小组辩论赛。(旨在培养个性化的解读,并能够根据文本有责任大胆地谈出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辩题: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

  反方: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善良,就不会变质。

  辩论过程(选定主持人 , 安排好时间和环节)

  教师评价、总结

  七、探讨本文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 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4、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都是讽刺小说艺术的基础。

  八、作业:写作练习(任选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题目自拟)

  2、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定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第4篇

 指导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情节,赏析其讽刺艺术,领悟作品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指引,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的批判以及作者寄寓的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理想。

  指导重点:

  以有效的策略理清作品结构,明白作品主旨及特色,保障学生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

  指导难点:

  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指导课时:

  一课时

  指导流程:

  一、激趣导入

  PPT展示课前老师搜索的大量关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走近作者及作品。

  二、阅读方法指导

  1.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

  小说人物纷繁,且没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阅读时难以记忆。但作品中所有人物往往是一个人带出另一个人。你可以尝试用图示法从小说初始理清人物出场顺序及方式吗?

  2.以故事会法讲述儒林故事。

  《儒林外史》人物纷杂,故事众多,建议阅读时将全书人物按重要程度分为三个梯队。然后聚焦第一梯队人物:

  (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熟读该人物相关章节。

  (2)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最喜欢的人物的故事。注意讲述既要抓住梗概,又要有动人的细节。

  (3)评选最佳故事讲述人。

  3.以批注法品味儒林百态。

  (1)师:理清了人物出场,熟悉了重要情节,这只是我们整体感知名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的阅读还得往纵深去发展。《儒林外史》以一支烘云托月的笔,描写人情世态,笔笔生动,字字活现,其中许多含义丰富的细节值得精读品味。现在请大家拿起你的笔,精读作品中那些含义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边读边做批注。

  (2)你能说说你关注的细节中的一个并读一读你的批注吗?学生发言。

  (3)教师点评。

  4.以探究法悟儒林之旨。

  (1)师: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内容博大精深,隽永耐读。因此同学们在读名著时往往不容易立刻理解。以探究交流法与书本对话、与师生对话、与自己的精神对话,提出疑问,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有助于挖掘名著的潜在主旨。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对该作品比较聚焦的问题,然后在分享会上交流探究。

  (3)补充:闲斋老人序言中,有这么一段--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匡超人所交游的那些人,正好切合前三类人的表现。现在,你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4)明确主旨。

  三、课堂总结

  今天通过《儒林外史》的读中指导,我们习得了名著阅读的几种方法:图示法、故事会法、批注法、探究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名著阅读中活学活用,收获更多阅读硕果!

  四、课后作业

  1.给该作品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制作一张人物书签。

  2.拓展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感受二个作品的讽刺艺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