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这是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细致之美》教案
(一)教材分析:
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的便是细致之美。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像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描写就是对人物或景物作形象的刻画,以期使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的感觉。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瞬间拉长”和“对象细化”的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2、初步懂得需要描写的应是有特点的或有情感倾向的事物。
3、练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带有想象性的描写。
(三)教学重点:
1、学习“瞬间拉长”和“对象细化”的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2、初步懂得需要描写的应是有特点的或有情感倾向的事物。
(四)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需要描写的应是有特点的或有情感倾向的事物。
(五)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的便是细致之美。高尔基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像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描写就是对人物或景物作形象的刻画,以期使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的感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去体会其中的“细致之美”。
2、了解有关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
(1)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是人物描写: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二是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3)另外,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分为: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③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之处的细致描写。
3、描写的要求。
(1)描写的要求是形象、生动。形象:描写语言的形象,就是指准确鲜明地展示事物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动词、形容词、象声词等与中心词的搭配上。生动:生动就是指语言的写照传神,活泼有生气。语言的生动,也就表现为准确而富有变化地遣词造句,与真切而不落俗套地传神绘形写意。生动与形象是结合得很紧密的一组概念。
(2)值得注意的是,比喻与比拟手法的运用,对于描写性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使未知的抽象的东西变得可知而又可感,这两种修辞手法是值得我们下工夫去掌握的。朱自清的《绿》,通过大量的比喻和比较,细致入微地描绘出“绿”的“形”和色,把“绿”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不仅看得见,似乎还能触摸得着。
4、读、写、说互动。
(1)本单元几篇文章对小动物的描写都很逼真,具有很强的五官科感性。请选择精彩片段朗读体会。
(2)要把感受表现出来,通常是“放大”了写。放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瞬间拉长”,就是把短暂的过程细致的展开写;二是“对象细化”,就是把所要表现的景象或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细节进行刻画。请用“放大”的方法把蜘蛛打架的过程改成描写。
(3)在口语交际中也有比较细致的描述。同样要有自己的感受,注意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
5.关于“倾听‘鸟言兽语’”。
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见《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我们的这个练习就是要将孩子想象的天赋开发出来。
表现“鸟言兽语”的形式是自由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儿歌、诗歌、童话、科幻、科普小品、短剧……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涉及的图片及视频欣赏:比如蚂蚁和蜘蛛打架的录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的形象,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
2、文中讲到到描写的有关理论知识。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体认叙述与描写的差异,了解描写“放大”的“瞬间拉长”和“对象细化”的方法。
3、课堂上提到的高尔基和鲁迅的话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课文中涉及的图片及视频欣赏:比如蚂蚁和蜘蛛打架的录像等。
2、了解有关描写的理论知识。
3、相关资料
(1)高尔基的《切尔卡希》中的景物描写:
……那边,一朵毛茸茸的黑云挂在雾蒙蒙的草原上空,天色黑了。海浪哗哗地响,涌上沙滩,裹着泥沙,又退回去。泡沫嘶嘶地叫,浪花飞进了空中。
天下雨了,起初下得很稀,可是不久就成了又粗又密的雨丝,从天空倾注下来。雨丝织成一面用水线织成的大网,它一下子罩住远处草原和远处的海洋……
(2)鲁迅在小说《药》里,描写了刽子手康大叔的一连串的动作:
……那人(康大叔)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3)朱自清《绿》中的细描: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4)哥尔斯密《蜘蛛》里关于“蜘蛛打架”的描写:
侵略者大条纹蜘蛛身高体壮,像练过健美的肌肉发达的大力士,它故意伸胳膊蹬腿在网上练了几个“蹦极”,又在上面跳起了“踢踏”舞,只听见蛛丝“噼噼啪啪”地“蹦”断了好几根,一张大网顿时晃晃悠悠、摇摇欲坠,吓得那辛勤的蜘蛛一身冷汗,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一溜烟地退缩进堡垒。那个胜利者虽然占领了那张网,没有杀死对手心里还是不踏实,三天里,它拍着大脑门,捋着头发,无数次想方设法引诱它的对手从坚硬的堡垒中爬出来。
它伪装对蛛网已不感兴趣,拖着一大堆的长长短短的脚,一步一蹭地往后撤,只是不时偷偷地回头瞄上一眼,看看那个蜘蛛是否从堡垒中出来了,当它停停走走几次之后,发现那蜘蛛并没有上当,于是它又假装着疲倦了想睡觉,眼皮耷拉着,头埋进了腿中间,“呼呼”地打起了鼾声,好像睡得很死,好几次险些就要从网上栽了下去,可是也还是不能将对手骗出洞……终于恼羞成怒,气哼哼地冲了到了网中间,三下五除二,挥起粗壮的胳膊使劲撕扯起来,将这个新网扯得七零八落,还不解气,发狂似地跑来跑去,抓起那些短丝乱抛一气。它做完了这一切时,把自己也累得手脚酸软,浑身乏力,当它不知不觉晕晕沉沉地睡着时,在洞中养精蓄锐的聪明的小蜘蛛,从洞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来,吐出长长的丝,先将它的头和两只最有力气的前臂捆扎在一块,然后再将这个睡梦中的狂妄的家伙两条腿两条腿地分别捆绑得结结实实,等到捆扎停当,才拍拍大蜘蛛那刚刚醒过来挣得通红的脸蛋,踢踢它那鼓囊囊的大肚子,最后选中了一只肌肉丰满的大膀子,烧了满满一盘香喷喷的油焖肘子下酒,美美地犒劳了自己一顿。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