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

日期:2021-11-17

这是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第1篇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

  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

  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

  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

  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

  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

  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参战——卓越才能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

  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

  (1)正音(出示幻灯片)

  (2)辨字(出示幻灯片)

  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第二层(“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以上说明曹刿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

  第三层(“公将驰之……遂逐齐师。”)这里写曹刿选择追击的有利时机。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并概括段意: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这一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通过“鼓”、“驰”两件事,两个“未可”、“可矣”,就生动地刻画出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情态和曹刿的从容不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的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2、学习精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听写生词:伐、勺、弗、帛、轼、靡。

  (2)指名背诵第一、二段。

  2、讲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论战,分两层。

  第一层(“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

  第二层(“对曰……故逐之。”)曹刿总结、议论这次战争取胜的原因,点明了题意。

  3、进行第二步教学:导思(领悟)。

  (1)古人纪录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

  提示: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庄公的“浅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做比较。

  (3)鲁国以弱胜强的契机在于曹刿的善于把握战机上。你能从理论上探知曹刿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吗?

  提示:一个出色的人才,应当具备德、识、才、学几方面的条件。

  (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论战”,所以三次对话,写得详细,战争过程写得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肖培东第4篇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