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

日期:2021-12-12

这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第 1 篇

 一、课文分析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

  二、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3、背诵与默写。

2学情分析

学生全部是农村留守儿童,基础薄弱。但对于古诗词,尤其是苏轼的作品,八年级时已经接触过,只要加强学习引导,还是能够把握作者情感的。

3重点难点

1、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

展示目标。见知识与能力。

作家、作品

1、解题(关于标题,你知道多少?学生讨论,归纳)

江城子----词牌名 ;

密州出猎----词题,表明地点和事件,即从密州出发去打猎。

2、作者简介(关于苏轼,你知道多少?学生讨论,归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自主学习。

朗读教学(节奏,重音评价,学生讨论,指导)

⑴ 学生代表朗读;⑵教师示读;③学生齐读;

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和意思;

聊:暂且 狂:狂气 卷 :席卷

酣 :尽兴 遣:派遣 挽:拉

讲一讲,结合注解理清大意。

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我狩猎,我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用力拉满大弓,射杀天狼为国效力。

合作探究

1、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吗?围绕那个词,有什么特点?(探讨)

上阕:描写出猎的盛况( 壮观场面 ),

表现作者的英雄姿态;(雄壮、开阔) (狂)

狂飚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2、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怀?围绕那个词,有什么特点?(探讨)

下阕:抒发期盼像魏尚一样得到重用,

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壮志。 (豪放)

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词中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⑴ 亲射虎,看孙郎:

⑵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③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作 用:运用典故,主要突出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4、豪放词的风格(从作品的主人公、主题、情感抒发进行探讨)

《江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从宋词的发展看来,在(探讨)范仲淹那首《渔家傲》之后,苏轼这词是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请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1 内容上,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 情感上,直抒胸臆,豪迈昂扬.

3 描绘气韵飞动的形象,活灵活现,壮观场面

小结

1、我明白了三个典故的意义:

2、我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我懂得了豪放词的风格:

七、朗读背诵。

八、课堂练习:

1、文中作者表明自己英武的句子是:

2、文中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的句子是:

4、描写诗人决定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5、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和意思;

聊: 狂: 卷 :

酣 : 遣: 挽:

6、对联欣赏

①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如何理解?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个个才高八斗,被称之为三词客,父子三人又分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兄妹咸蛋对。一年端阳,苏东坡见一丫环端上一盘切开了的咸蛋,那冒油的蛋黄勾起他的食欲,正想上前拈块尝尝,但小妹闪身挡在他前面,笑道:“哥哥想吃咸蛋,要请先对个对子。”苏东坡笑道:“吃块咸蛋还要对对子,真麻烦,快快道来。”苏小妹指着咸蛋道:咸蛋切开舟两叶,内藏白玉黄金;苏东坡苦思良久,也未能成对。苏小妹笑道:“那哥哥等到对出下联来再吃吧。”说完便吃起咸蛋来。苏东坡又气有笑,越急越对不出来。转眼,众人已把咸蛋吃了个精光。数日后,苏东坡出外游玩,来到佛印所在庙里的后花园。时值仲秋,一树石榴都熟透了。佛印将几个红红的石榴摘下,顺手掰开二人品尝。苏东坡见状,忽有所悟,急忙告别和尚,赶回家中。一见苏小妹, 苏东坡便道:“小妹,快煮咸蛋来!”苏小妹笑道:“只要哥哥对出了下联,小妹亲自煮咸蛋给你吃。”苏东坡一指手中石榴道: 石榴打破罐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九、拓展延伸----欣赏《赤壁怀古》。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

展示目标。见知识与能力。

作家、作品

1、解题(关于标题,你知道多少?学生讨论,归纳)

江城子----词牌名 ;

密州出猎----词题,表明地点和事件,即从密州出发去打猎。

2、作者简介(关于苏轼,你知道多少?学生讨论,归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自主学习。

朗读教学(节奏,重音评价,学生讨论,指导)

⑴ 学生代表朗读;⑵教师示读;③学生齐读;

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和意思;

聊:暂且 狂:狂气 卷 :席卷

酣 :尽兴 遣:派遣 挽:拉

讲一讲,结合注解理清大意。

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我狩猎,我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用力拉满大弓,射杀天狼为国效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第 3 篇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反思第 4 篇

 小轩窗,正梳妆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学习了这首词之后,大家是不是明白:轰轰烈烈是爱,平平常常也是爱,海誓山盟是爱,情藏心底也是爱,然而轰轰烈烈者能有几人?所以,平凡的人们,还是过着财米油盐的生活,酿成真挚的爱。

  六;艺术特色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以情动人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七:发挥想象力,把这首词扩写成一篇现代文,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

  这次我讲的家常课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讲课之前,免不了要紧张很长时间,讲完之后,也知道紧张的情绪给我的讲课造成了些问题。现将从备课到上课中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其一,选择宋词本就是个挑战。要上好宋词自己本身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力和底蕴,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积累,不停地学习。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宋代历史和宋代文化,走进各种流派的词人和他们的词,甚至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一首首词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比起学生时代机械式地学习古代文学多了许多乐趣,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也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其二,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才是对驾驭课堂真正有效的教案,这是我从这次家常课中再次进行的思考。我们自己在设计教案时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考虑课堂,设计的问题常常是利于自己在课堂上展开。而对于学生方面却常常有所忽略或者估计不足。

  譬如:在这【第课文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吃透文本,甚至对每句话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犯难了,学生不可能做到我这样把课文读得那么透,讲得那么全面,那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该如何引导,如何取舍?如果学生答不到点,我是该替他们说出来还是一步步引导?那时间呢怎么控制?我是追求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允许学生点到为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课堂结束。自己虽在课前做过思考和预设但在真正的课堂上还是显得备课文有余备学生不足。我太急于推进课堂而忘了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我想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不只是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更多的是真正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被激活思维。那一份高效的教案恐怕也不能只备课文而不备学生。

  其三,聚焦课堂,这次公开课给我最深的一点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其实这堂课我花了挺长一段时间准备的,可以说对整篇课文早已了熟于心了,可真正到了课堂上我总害怕自己会出错,所以一直不敢大胆的放下课本与学生轻松的进入文本。结果整堂课自己总进不了状态,自然也没办法完全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也找不到平时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那种默契了。所以这堂课也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多变的,流动的,我不能强制学生非得按我说期望的方向发展,我应该完全融入课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擦出火花,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产生。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在课前备课要充分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自如的应对各种变化。

  其四,学生的朗读训练还需要继续下工夫。怎么才能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

  即读出苏轼对王弗的浓重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我想过很多办法。我自己很投入地带着他们读,希望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倒也有点效果。但在具体的朗读指导上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这也是我在积极思考和尝试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