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

日期:2021-12-09

这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第1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八下第五单元第二篇游记,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翻阅教参,思考教学目标,最终定下明游踪,赏所见,悟所感三大块,并未跳出普通游记的思路范畴。

讲解下来,发现学生满脸迷茫。我费尽心思努力让学生感受高原的美好,可是我讲的费力,学生听的懵懂,讲的越多,越听不懂。询问学生发现了第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读懂课文。这一课看似不复杂,语言不晦涩,但是却有许多字词,学生非常容易读错,学生需要读懂,至少需要读个两三遍。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涉及到字词教学的,后来发现学生课文都读不正确,便想着最基本也要把学生的字词教会,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便又把这一环节增添了上去。

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我就反复思考,要讲什么?几番请教同行,最终豁然开朗,这篇文章与其他游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独特之处是什么?——作者看到的是独特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文化符号——长江源头,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万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地方,雄伟、圣洁、瑰奇!随着作者与他的距离越近,感受越细腻。一见二见三见,见山,见冰,见水。这是中原地区、江南地区、西北地区所不能见到的高度与圣洁,不能见到的奇景!

因为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壶口瀑布》,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写景的方式为定点写景,同时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技巧感。但是本文的写景方式为移步换景,写景景物的特征上没有非常细腻的描写,是大笔勾勒,重神不重形,所以本课的教学并不只是分析景物的特征。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感悟作者的强烈的个人体验上。

读万卷书,让作者带我们去见未到过的地方,同时游记又是具有强烈个人体验的文体,那么怎么讲出个人体验便是这一刻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景物特征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已经可以渗透其中了,因为所有的呈现出来的景物不仅仅是单独的景物,必定会有作者的情感,但是作者体验又不仅仅是这个。还需要通过分析文章语句。

切入点是什么呢?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从身体状况。一般人旅行都是享受美景,而作者的身体却频频出问题,非常痛苦的去游览了雪域高原。那么在文章中,它把这种体验写进去,为什么?一是具有自己的特独特性,这片雪高原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影响,非常的特别,就是会引起高原反应,同时,为什么作者反复去写?一定是有深层原因的。在这片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高大挺立着的地方,矗立千万年的地方,我——一个非常渺小的人类,痛苦的匍匐在他的脚下。此时伟大与渺小的对立感受油然而生;同时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自然永恒的敬畏,对文明源头的敬畏,只在痛苦的感受中才更显虔诚,更深刻!这里是对文化的敬重,是对自然的尊重。独特的高原景观,独特的高原感受与特殊自然景观带来的特殊体验,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份敬畏和崇仰,这应该就是这篇文章,与其他游记的不同之处。

就这样,我定下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因为备课不是很充分,课堂语言不精炼,环节过渡衔接不流畅,课堂有拖堂现象,接下来会继续努力,更加完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第2篇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重点)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3.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情。(重点)

  作者名片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背景链接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14):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课文解读

  一、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的所见、所感是怎样的?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二、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三、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环境恶劣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住宿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

  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1.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2.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四、作者刚进入冰塔林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远眺雪峰壮丽奇观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五、读课文,说说冰塔林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1.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句子赏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放飞想象

  课文最后写到“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请你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他们可能发现了什么?

  深入探究

  1.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2.文中写到“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请赏析这个句子,并写出你的感受。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写出了大山的晶莹洁白,傲然挺立。“黧黑”写出了大山的神秘感;整句描写了大山的外观形态,棱角层次的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山的气势磅礴,拔地参天,增强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3.全文作者以游踪为序,详细讲述了作者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情景,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主旨概括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艺术特色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到“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拓展迁移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第3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