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日期:2021-12-11

这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 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并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2.背景: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3.生字:濠梁 鲦鱼 循其本

4.古今异义

循其本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5.一词多义

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之: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石以为底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翻译课文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鲦(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安:怎么。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了!”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三、精读品味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反应。表现出他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

2.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说说你的看法。

从形式上看,庄子是胜者。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5.综合分析。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B.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C.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本文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答案】A(并非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第一句先用叙述语言交代了故事人物、地点、事件。)

6.本文主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四、课堂小结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反应。庄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也像庄子那样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的景物、人物,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五、课外阅读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庄周为什么要给监河侯讲“涸辙之鲋”的故事?

因为监河侯说等收了租金再借钱给庄周,不能解庄周的燃眉之急。庄周借助远水救不了近“鱼”的“涸辙之鲋”的故事,绕弯子批评监河侯只说大话而不付诸行动的行为。

板书设计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第 2 篇

《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大的层面上,《逍遥游》总体思路与主题思想: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百度百科)

作为节选篇目《北冥有鱼》,整体解读应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理解。关于对大鹏形象的认识。原文认为大鹏虽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展翅高飞,但“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风力飞行,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但教材选用此文,似乎在肯定大鹏能展翅高飞、志向远大这样的特点,如课文前预习提示说大鹏形象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和课后作业四李白一生以大鹏自比,都有明显的导向。这似乎和原文矛盾。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大鹏不算逍遥游,但似乎可以理解为,它在以高飞的姿态追求自由。精神仍然值得赞赏。或许这也是后世很多推崇大鹏的原因。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一、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内篇7篇、外篇15、杂篇11。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二、朗读与理解

(一)朗读

1.学生粗读课文,根据注释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呈现节奏规范,对学生争议之处进行解析。

3.齐读课文,读好字音节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理解·疏通全文

学生转移注释至课文中,自己口译一遍,圈出疑难字句——教师点拨疑难——学生同桌之间对译全文。

疑难字词:如, 一词多义:是,(词语:口是心非,)

三、体会大鹏形象

1.朗读课文,用3个四字词语形容大鹏。

短文写出了 ( ) 的大鹏。

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大鹏特点。

体积庞大(硕大无比)飞得高远(志存高远)凭借风力(乘风破浪,善借长风)

2.文中是如何塑造大鹏形象的?

分三个层次,从外形,活动、活动的方式及眼中景象,运用重言(庄子三言:寓言 重言 卮言)比喻、夸张、顶真、想象等技巧。

分层:外形/活动/眼中景象

手法:想象/夸张/顶真

3.文中写大鹏有何目的?是赞美吗?

本文出自《逍遥游》,在原作里,大鹏飞行借风,是受束缚受限制的。所以,作者对大鹏飞行借风是否定的,写出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绝对自由。

4.体会想象奇特和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

朗读课文,基于以上对大鹏形象的把握,体会想象、夸张手法(鲲鹏形象、野马尘埃等),可引入庄子作品提到的其他形象。

如彭祖,大椿,列子、蜩与学鸠、斥鴳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

所谓至人者,盖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庄子·齐物论》: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四、拓展积累

大鹏对后世影响?

1.下面两位诗人以大鹏自比,分别借大鹏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大鹏态度和庄子一样吗?

上李邕

作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找出和鲲鹏有关的成语

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鹏游蝶梦

指变幻夸诞之谈。

鹏抟鹢退

[péng tuán yì tuì]

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进退。

鹏路翱翔

[péng lù áo xiáng]

鹏路:远大前程;翱翔:飞翔。比喻人奋进在远大前程上。

鹏抟九天

[péng tuán jiǔ tiān]

比喻人奋发有为。

鹏鴳齐致

[péng yàn qí zhì]

指两种不同的事物一并而来。

鹏举鸿飞 信口而来,才思敏捷。

志高鹏远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一定会象大鹏一样飞的高远。

鹏抟鹍运

[péng tuán kūn yùn]谓高远。

鹍鹏得志

[kūn péng dé zhì]

鹍鹏:传说中的极大的鱼和鸟。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

鲲鹏展翅/大鹏展翅

形容很有气势的姿势或者是动作。

鲲鹏之志

出自《逍遥游》,其实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当鱼的时候很大的鱼,当鸟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鸟,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朗读

1.学生粗读课文,根据注释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呈现节奏规范,对学生争议之处进行解析。

3.齐读课文,读好字音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道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内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字词处理同上。

二、理解字句

学生转移注释至课文中,自己口译一遍,圈出疑难字句——教师点拨疑难——学生同桌之间对译全文。

三、整体理解

复述故事——分角色模拟课文对话——概述故事(可先在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然后再班上展示)

四、讨论:这个论辩谁胜了?

趁讨论,赏析二人论辩艺术。引导纵向分层。

惠子质问——庄子反问——惠子以退为进——庄子偷换概念

五、分析论辩产生的原因

从二人思想、性格、气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论辩背后反应的文化内涵。

惠子:名家,好辩论,穷根究底,但却少对美的欣赏。(方向:科学与理性)

庄子:认为人可以感知鱼的快乐,物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六、拓展延伸

1.庄子“鱼之乐”对后世影响:文学艺术审美方面,文学中移情说。

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简单的说就是“情景交融”。“以我观物,则物与我尽著我之色彩也。”

2.收集相关诗句

例: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能力目标: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精神内涵。

  3、情感目标:领会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那纵横捭阖的雄辩,亲历躬行的实践,高尚傲岸的品格,光耀千古的思想,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现象,筑就了我国历史上不为多见的文化巅峰,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拜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感受庄子的人格光芒,感悟生活的真谛。

  二、自主学习

  (一)读中有品

  分成两组演来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然后点评字音、停顿及语气是否到位。

  (二)读中有思

  学生借助注释、口译课文,说说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你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是字词释义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读中有编

  演读课文——编演课本剧

  我特别想请我们班的同学用现代汉语把当年庄子惠子的'对话场景重新演绎一下。小组准备一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前的战国时代。

  师: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滨上游玩,庄子说:“鲦鱼进进出出,游玩得这么从容,这真是鱼儿的快乐呀!”请学生续老师的表演往下演绎。

  三、小组合作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取得共识后发言: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围绕什么辩论?惠子凭什么肯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或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庄子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其实这场千古之辩是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我肯定你当然不知道鱼。他根据逻辑推理来得出的。所以说惠子的思想逻辑性非常严密。

  (二)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而这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惠子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三)庄子最终击败了惠子靠的是什么?

  庄子很聪明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关键是“安”字,在惠子那里,“安”的意思是“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耍小聪明,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

  (四)假如你是庄子,你如何取胜?用逻辑推理。

  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你觉得这么说有没有道理?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所以他觉得鱼也很快乐。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庄子觉得天地与我同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言,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本文的寓意。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开头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揭示本文的寓意。

  例1:事物的本身是捉摸不透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心来看待事物呢?

  例2: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要从严密的科学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例3:世界上处处都是美,只是你没有用心感受,只要你用心感受,世界会用心回报。

  例4: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从世界中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例5:鱼就是我,我就是鱼。

  例6:事物本来没有好与坏,是用我们的情绪去决定的。

  例7:用心去品味自然,自然的外物似乎与我的心情融为一体。

  例8:为什么会不快乐呢?你看看青山,你看看绿水,你听听蝉鸣,你听听风声,我们本来就是这大自然的一物,闭上眼睛感受吧。

  例9:追求快乐自由,追求诗意地生活。

  五、课堂小结

  看来我们的感受的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让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多一些诗意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

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 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 (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 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 “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 :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 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 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九.板书设计

庄子:“鱼之乐” ——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庄子与惠子庄子:“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机智巧妙

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判断

庄子:“循其本” ——回转话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