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8
这是凉州词教学目标,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活动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咏鹅》
2、认读汉字:鹅、毛、清、白
【活动准备】
1、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课件。
2、幻灯片:鹅的图片;字宝宝。
3、事先把字卡斜着或倒贴在黑板上。
4、字卡,人手各一套,放小篮子里。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它会在水里游泳,脖子长长的,它的头顶上有一个小包包呢……请小朋友猜猜是谁?)
2、教师出示幻灯片(白鹅的图片)。“小朋友知道是谁了吗?看!它的脖子长长的,会在水里游泳……;对了!它的名字就叫白鹅。它长得有点像鸭子是吗?但是鹅的脖子比鸭子的长呢。
3、白鹅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咏鹅》,(出示古诗幻灯片,带领幼儿朗读古诗)
4、新朋友的名字叫什么?鹅,小朋友认识鹅宝宝,真高兴!它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个字宝宝,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一下好吗?(幻灯片出示字宝宝:鹅,毛,清,白。)
5、叫醒字宝宝。(认识完字宝宝怎么就不见了?它们躲哪里去了呢?哦!老师找到了,原来它们都躲在黑板睡觉了呢。我们叫醒它们好吗?看!这是谁呀?睡成这个样子!我们小声叫醒它吧,鹅~~~,叫不醒?那我们再叫大声点,鹅!!鹅!!!,终于醒了……)教师把叫醒的字卡贴正,继续叫醒其他字宝宝。
6、给字宝宝拍照。(字宝宝都被叫起来了,它们想跟我们小朋友玩游戏,你们愿意吗?字宝宝今天真开心,想让小朋友帮它们拍照。(请所有幼儿做拿相机的动作,帮字宝宝拍照……,对准“毛’’咔嚓!帮毛宝宝照……)
7、取相片。(帮全部字宝宝拍完了,我们一起看看洗出来的相片吧。)每个幼儿发一个篮子,里面分别装有:鹅,毛,清,白”的字卡,教师说字宝宝名字,幼儿分别把相应的字卡找出来并举起来给老师看。)
小结:请幼儿把今天帮字宝宝拍的“照片”拿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幼儿园古诗《春晓》教案
活动目标: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14,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习诗歌《迎春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板书设计:
20、凉州词
唐 王翰
热烈
醉 残酷
豪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 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 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 唐 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习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声 战马 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 ——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