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8
这是4课古诗三首,是优秀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小六)》。)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要求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说说读了《江上渔者》的体会。
3、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三首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鹿柴》。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3、帮助学生学会诗中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
(3)自学诗中的生字。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空荡荡的山谷中不见一个人,只听见说话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三、四句句意:夕下的斜阳的余辉反射到密林的深处,透射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气。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
鹿 柴
幽静 深远
不见人 入深林
空山 阳光
闻人语 照青苔
静是有动 动中有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渔民驾着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艰辛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五、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 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对比 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渔 者 出没风波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认读课文中“耘田”“绩麻”词语,掌握“供”这个多音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等活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昼,耘”两个生字。掌握“供”这个多音字,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发现古诗词的美。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小导游”导入,激发兴趣
1.趣味导入
师: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比如偷用妈妈的化妆品等等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那么你们猜猜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 生1:农作 生2:放风筝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就请我们的小导游——范成大来带领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2.了解作者
师:在小导游带领我们之前,我们先把小导游的身份揭示一下
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号: 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先请学生回答,后揭示)出生地: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地位: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师:)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小导游”的信息了,我们的小导游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借助拼音学会
生字,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诵读,学生标记不认识生字的字音。
师: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不禁被你们感染了,现在老师朗读这首古诗,同学们就标识自己不会的字音。
注意读准“昼zhòu、耘yún、解jiě、耕gēng、傍bàng”的读音。
指导读准多音字
“供”([gòng]作动词时(四声)——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作名词时(一声)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自主探究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去浏览田园风光,同时去看看古代儿童的童年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和文中的图片。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2分钟)
抽生: 生1:农作 生2:当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棒,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一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读题解说:
①诗题讲解
教师范读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师: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里的四时是什么意思呢?
抽生
师:有同学答对了,四时——表示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在勤劳的劳动着。
师:那杂兴呢?
抽生回答一下,也可以积极发言
杂兴——在四个季节当中会有不同的兴致。各种兴致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几首啊?有人知道一共有多少首诗吗?
师:没错,一共有60首诗,而这首诗其中的第31首。
②逐字讲解
先读第一句诗
师:在第一句帮我找出两个字。这两个字呢是指示时间的关键字。——昼夜
(提醒学生做笔记。)记得把这个两个字圈出来
一一解释(可看注释) 昼:白昼。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搓麻绳)
③翻译句子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④出示填空题考学生。
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哪位同学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答对了就有小星星奖励。
⑤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说的好的,便有星星。)
(四)小小总结家(赢星活动)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的一部分,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下面我们进入我们小小总结家环节来说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注意读准“昼、耘、解、耕、傍”的读音。
生2:“供”([gòng](四声)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一声)做名词时——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会翻译了第一句的古诗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生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诗人范成大的生活经历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我要学习他那种刻苦的精神。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南宋四大诗人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师小结:我们的同学们都总结的很棒,下面我把小星星送给我们这四位同学。特别是我们第一次为同学总结的很好,这一点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范成大他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
教学要求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
“蓉”上中下结构,下面是个“容”。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太阳东山了,在朦胧的夜色中,山色昏暗,青山也更显得遥远。由于天冷,那间白雪盖住的茅屋更显得冷落、萧条。
3、4句: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狗叫什么呢?开门一看)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来的主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古诗。
5.作业:
(1)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 苍山 远—有家不能回 → 内心孤独
天寒 白屋 贫—冒风雪夜归 → 深切同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